维吾尔:美丽新疆是我家

2011-06-22 14:37:00     作者:    来源: 齐鲁周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维吾尔 维吾尔族 维吾尔人 巴扎 麦西热普
[提要]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有7214431 。维吾尔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集镇中,都能看到他们葡萄干的身影,听到他们婉转动听的“羊肉串---羊肉串”的叫卖声。

  资料: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有7214431 。维吾尔族先民于公元十世纪从鄂尔浑河流域西迁,融合当地突劂人、吐番人、蒙古人等,逐渐形成现在的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和“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劂语族;文字有两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维吾尔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是肉孜节(开斋节)和库尔班节(汉译也可写作“古尔邦节”)。

  维吾尔族被誉为热情好客的民族,无论是作客还是待客,都有十分严谨的礼节。

  维吾尔:美丽新疆是我家

  施晓亮 文并图

  维吾尔族是我进新疆后最先接触到的民族,但走过了整个新疆甚至回到山东之后,我仍迟迟不能下笔。维吾尔族不是聚居在一个地方,而是遍布全疆。从南疆到北疆,很难说哪个地方的维吾尔族是最有代表性的。面对有限的版面犹豫良久之后,我决定向读者展示与维吾尔族有关的几个片断,以求一叶知秋一斑窥豹。

  一 维吾尔族的巴扎

  6月14日,我们翻越6700米界山达坂到达新藏公路0公里起点新疆叶城,正好赶上叶城的大巴扎(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从几乎荒无人迹的阿里高原,一下子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集市中,而且到处充满着浓郁的维吾尔风情,觉得既亲切又新奇。

  维吾尔族地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定期的“巴扎”进行,巴扎一般选择在每周固定的一天,这一天叫巴扎日。各地的巴扎日不同,因此我们一路上,几乎天天都能赶上巴扎。有些巴扎的规模很大,我们经过的一些巴扎市场竟然长达十里。小商小贩们轮流转着赶巴扎,占位设摊,扬声叫卖,方圆十几里的农民也把自家生产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手工制品之类拿到巴扎上兜售。卖小吃、冰水、酸奶报导穿插其间。路两边停满了漂亮的维吾尔四轮驴车。我们挂着耗牛头的三菱车缓缓从巴扎大道上穿行,那车鸣、驴叫、人喊,交织成的高八度,简直就是一首“巴扎交响乐”。

  维吾尔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集镇中,都能看到他们葡萄干的身影,听到他们婉转动听的“羊肉串---羊肉串”的叫卖声。常常听说这样的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空身前往内地,几年之后就成了不大不小的老板;有人到内地旅游、开会,空闲时间买只羊烤成肉串,来回的费用就够了......这样的传闻在新疆朋友那里得到了印证。其实,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初,新疆就因中西商贾经这里来往不断,而在喀什等地形成了中国境内最西部的国际性市场,而维吾尔人也以自古以来长于经商而闻名。今日新疆由于改革开放,中外客商更是趋之若骛,市场之繁荣,更非昔日可比。这一点,在位于喀什市区东北吐曼河东岸的喀什大巴扎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这个新疆最大的巴扎,每个巴扎日(星期天)都有超过10万之众,我们挤身其中,真恍如置身王府井。各种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生产用具、日用百货、果小吃、牲畜家禽等等应有尽有;来自香港、日本、独联体、法国、巴基斯坦等的洋货更是琳琅满目。那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虽然听不懂,但抑扬顿挫刹是好听。

  二,馕、羊肉串、烤包子

  我对新疆维吾尔族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吃”。怨不得我嘴馋,实在是维吾尔的吃食太诱惑了。

  维吾尔人习惯以面食为主,喜欢食肉,主要是羊、牛、鸡、鸭、鱼,忌吃猪、狗、驴。习惯喝奶茶和茯红茶,食瓜果较多,冬季有干果,常年蔬菜不断,这对于在西藏除了面条就是方便面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幸福之致。现在闭上眼回想起那些美妙的食物,口水还要禁不住流下来。

  馕是用面粉做的一种烤饼,可以存放较长时间,是维吾尔人最主要的食物,有点像山东人爱吃的“杠子头”火烧;手抓饭在维吾尔语中叫“颇罗”,是用大米、羊肉、油、胡萝卜、洋葱焖成的一种饭食,因为过去多用手抓而得名;薄皮包子,类似我们内地的蒸饺,但馅要讲究得多,只用羊肉丁、羊油、洋葱,并拌有胡椒粉、孜然粉做作料。当然,最诱人的是烤羊肉串和烤包子,咬一口能香死个人哩。

  其实,最让我难忘的是维吾尔人的良好的饮食习惯。无论走进哪家饭店,大也好,小也罢,没有一个喝酒的。一盘抓饭,一盘烤羊肉串,再加上一盘烤包子,就着几个蒜瓣,喝着店家免费提供的大碗红茶,三五知已,且聊且吃,二三十分钟结束战斗,那种舒坦的感觉,绝非酒肉饕餮客所能体会。

  三,“麦西热普”

  在伊犁,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一次维吾尔族朋友的“麦西热普”。

  “麦西热普”是维吾尔民间生活中独特的传统娱乐形式,类似于我们山东流行的“抓大头”、轮流请客的朋友聚会,这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朋友的才艺展示,同时由于有积极的游戏规则,它也被称为“维吾尔人的社会道德学校”。

  “麦西热普”夏季一般选择在河边、果园进行野游,冬季则以家庭为场所。这次聚会是我的维族朋友阿不拉作东,地点选择在伊犁河畔。“麦西热普”的歌舞部分由一男一女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气氛烘托起来后,大伙情不自禁地入场共舞。音乐的节奏越来越快,舞步也由平缓转为欢快。在气氛活跃起来后,开始进行游戏,“抢黛莱”(腰带)和“献茶”,大家都是监考官,失误者要被罚表演节目,被罚者心甘情愿,大大方方。毕竟,表演节目比喝酒舒坦多了。

  阿不拉是今天的主持人兼行官。整个麦西热普进行期间,任何人不得吸烟、喝酒,坐姿要规范,别人表演节目时不能闲谈,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以礼待人。对于违反纪律、破坏秩序者,纪律执行官有权对之进行惩罚,所谓惩罚也就是要他表演节目,或躬身招待大家。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麦西热普”即是娱乐场,又是维吾尔族人民进行社会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教育的学校。

  四,葡萄沟,坎儿井

  从小就听过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对吐鲁番神往已久。我们到吐鲁番葡萄沟时,离葡萄成熟还有半个月,但满架沉甸甸的果实已经让我们大饱眼福了。

  葡萄沟位于著名火焰山的西端。赤色沟中铺绿叠翠,那翠绿的全是葡萄。这里世代居住的果农绝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琐琐葡萄等优良葡萄400多公顷。年产鲜葡萄6千吨、葡萄干300余吨。

  葡萄沟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个格局,质朴的二层黄土坯房,上层是“花眼墙”的葡萄凉房,从宽敞的大门望进去,整个院子都被一架葡萄架盖得严严实实,架下就放是一张大床,主人家老少几辈围坐在床上的小茶几旁,喝着茶,吃着瓜,顺手从头顶摘下一串葡萄,有滋有味地品评一番。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种葡萄需要大量的水,而新疆尤其是吐鲁番这个地方极度缺水,蒸发量几乎是降雨量的几百上千倍。滋润满沟葡萄的是遍布地下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维吾尔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多达1160道,如果连接起来,等于从乌鲁木齐通到哈尔滨的里程,这些暗渠把天山融化渗入地下的雪水,集中起来,形成每年5亿立方的水量,引向盆地深处,进行自流灌溉。它们犹如铺展在吐鲁番大地上的一条条血管,把养育绿州所需要的种种营养,输送到盆地的四面八方,使干旱炙人的火洲,成为浓荫覆盖的绿色世界。

  从坎儿井博物馆出来,我能想象出当年挖掘坎儿井的维吾尔先民有多么不易:掏挖一口深数十米的竖井,出土量可达上百甚至数百立方,一条坎儿井,有数十、上百座坚井,加上绵延数公里的地下渠道,该是多大的土方工程。而在遥远的古代,这些土石全靠人的双手,一锹一镐挖出,一筐一筐提起,惟一的机械,就是一具辘轳。因此有人将5000多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提并论,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种之一,我是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的。

  五 阿依夏木古丽:我要去美国,我最终还要回到新疆

  葡萄沟乡几乎百分之百的是维吾尔族,几乎没有会说汉语的,如果不是遇到阿依夏木古丽,我们的采访几乎没法进行。

  古丽今年19岁,在乌鲁木齐上中专,现在放暑假。她学的是英语专业,因此,每当找不合适的汉语词汇的时候,她嘴里就会蹦出几个英语单词。古丽长得非常具有维吾尔族特征,一双大大的琥珀色的眼睛,忽闪忽闪会说话,她一会汉语,一会英语,与家人交流时又用维吾尔语,加上手部动作,让我们觉得生命真有活力。

  古丽的家庭是典型的维吾尔家庭,爷爷,奶奶,父、母,古丽兄妹4人,祖祖辈辈栽种葡萄。他们的生活一如中国最广大的农民,辛辛苦苦,平平淡淡。

  为照一张全家相,古丽已经嫁出去的姐姐玛丽娅姆和丈夫从十几公里外的农村赶回来。古丽说,姐姐从小就非常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规,是那种很传统(接近于我们说的“封建”?)的女人,只有在家人面前,她才会掀开头巾,除了丈夫,从不与别的男人说话。而古丽不但学电脑、学外语,而且正在准备出国。

  “我要去美国,那样对我各方面的发展会有很快很大的提高。我不会像我的父母,姐姐一样一辈子走不出家乡。但我最终还会回到美丽的新疆,我要把它建设得更美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维吾尔族”,共找到29,824个相关网页.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