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广西成歌海 都是三姐亲口传

2011-06-22 14:44:00     作者: 施晓亮    来源: 齐鲁周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刘三姐 扁担舞 文学虚构 歌海 三太
[提要] 羊年正月末,我们来到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流河乡下枧河畔,追寻着刘三姐的足迹,感受这里浓郁的歌圩文化。”  在广西,还有一首家谕户晓的山歌:“壮乡广西成歌海,宜州三姐亲口传。

  本刊特派记者 施晓亮/文 施晓亮 张晓伟/图

  壮族,不就是刘三姐那个族吗?

  还没有进入广西,搜狐网“走进56个民族家庭”活动专题的留言板上就有网友给我留言:“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很想知道外人对这个民族是怎么看待的。”

  总人口数量超过1800万的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而其中的1700万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整个广西,特别是桂西、桂南地区,壮族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很难说清哪个地方的壮族最有代表性。 用几天时间去感受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显然是极不现实的。无论选择在广西什么地方拜访壮族,看到的都只是壮族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片树叶。那么,就让我们选择叶脉最饱满、色彩最艳丽的一片吧。

  在途中一家宾馆中,又看到那个令人捧腹的小品《追星族》,赵丽蓉饰演的“奶奶”不明白地问:“‘追星族’是什么少数民族?”“爸爸”郭达说:“就是喜欢那些唱歌的人的......”“奶奶”恍然大悟:“那就是刘三姐那个族,壮族!”

  我这个年龄的人,对壮族的最初印象就是《刘三姐》。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刘三姐富于感情色彩、浪漫、诙谐的歌声,照亮了我们少年时代。

  羊年正月末,我们来到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流河乡下枧河畔,追寻着刘三姐的足迹,感受这里浓郁的歌圩文化。

  壮乡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到宜州,不能不去下枧河;到下枧河,不能不到流河寨的。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当年刘三姐唱歌、传歌的重要活动场所。

  宜州市委宣传部领导安排《宜州报》记者韦建军陪同我们去流河寨,这个憨厚的壮族小伙子是个很不错的导游,一路指点着沿河两岸的风光给我们讲:这是刘三姐当年打柴的扁担山、手巾岩,这是她智斗“陶李罗”三秀才的对歌台,这是她与阿牛歌共同栽下的订情树......人在船上坐,船在画中游。游船上的导游小姐一副刘三姐打扮,船舱里电视上放的是电影《刘三姐》的画面。“刘三姐”发给我们每人一册歌本,教我们唱山歌。优美的旋律似曾相识,很容易学。等到船靠码头前,大部分游客已经成了半个歌手。

  码头上刘三姐,阿牛哥们早已恭候多时了。船甫靠岸,码头上立即传来的一阵热情欢快的歌声:

  昨夜我家灯花开,

  晓得今天有客来,

  客来没有好酒菜,

  唱支山歌表心怀

  导游说:进寨先对歌,对不上不得进寨。从游客中选出来的三位代表,扮成“陶李罗”三秀才,站在船头遥相对歌。

  光对歌还不行,进门得喝十二道拦门酒,不少游客进得寨子,还未坐稳,人已有三分醉意。

  流河寨实际上就是一座壮族风情园,坐在临水的廊亭里欣赏着板鞋舞、摸面舞、扁担舞,听着一首接一首的“壮欢”(壮族山歌),韦建军告诉我们:这些“演员”是这里的村民,没有受过一丝一毫专业训练。壮族人的歌舞才艺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宜州有一首娃娃们人人会唱的山歌:“鸡公上坡尾婆娑,三岁娃仔会唱歌,不是爹娘交待我,肚里聪明不奈何!”

  在广西,还有一首家谕户晓的山歌:“壮乡广西成歌海,宜州三姐亲口传。”

  广西歌王几十个,宜州歌王凑一桌

  看过电影《刘三姐》的人无不知壮族的“歌圩”。亲身经过过几场歌圩,我们才明白:对广西“歌海”的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歌圩是壮乡广大农村,尤其是远离圩镇的深山峒场,壮家男女青年约定俗成在某村某屯外的草坪、隘口、竹林、溪畔对唱山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的场所。桂西北各县乡间较为常见,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更是山歌成海的地方,几乎村村都有歌圩。黄昏时分,壮家男女青年沿着村后的盘山小道,吹木叶,打口哨,高呼“喔——喂——”相邀,结伴翻山越岭而去。歌圩上,始初男女分开,三五个为群,与异性“顾欢”(壮语,即“对歌”),或猜谜,或唱古,或毫无掩饰地倾吐衷肠、表白思念、爱慕之情。更深夜静之后,各自找好“相好”,双双对对,回避别人的视线,互相偎依、互诉情肠,通宵达旦,直到旭日东升,他们才在温柔乡里依依惜别。风和月明之夜,歌圩场上少则百把十人,多达数百上千人,千百年来久盛不衰。

  壮家人祖祖辈辈,大都是歌圩场上的“过来人”,因而父母不但不阻止儿女唱歌、交友,反而为儿女们提供方便,为他们找来世代相传的手抄“歌书”教唱;先让儿女们吃饱饭,洗完澡,梳妆打扮出门;深夜未归,父母虚掩大门,灶上锅子里还温着饭菜等待儿女回来吃宵夜,天亮方归也不责备。父母们总是爱在客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儿女如何会“顾欢”,尤其是长相较好,歌又唱得好的姑娘,方圆二三十里峒场人家办婚嫁喜庆,都来邀她去当接亲或送亲的“顾欢师傅”,父母就越发春风满面,引以自豪。

  宜州的壮歌都有“歌书”,是壮族先民借用汉字及增减汉字的偏旁、部首以及他们自创的符号组成的“古壮文”记录歌词的手抄本,每首均是五言回句。每唱完两句后反复“喔——喂——”的尾声,音调悠扬、和谐、抒情、动听,感情真诚,内容健康,歌词创作新词,全都是亲朋好友互相传抄、世代相传。有的手抄本已经传了四五代人。垌场里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十来岁的娃崽大都精通“歌书”上的“古壮文”,均可对着本本歌唱。

  人人皆会唱,水平有高低。人们把那些睿智诙谐、唱遍山乡无敌手的民间歌手尊称为“歌王”。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由区委宣传部、文化厅命名的“广西民歌王”有30几位,宜州就有11位,因此民间有歌曰“广西歌王几十个,宜州歌王凑一桌”。每逢过年过节,壮乡歌圩会云集上万人,漫山遍野一片歌声,唱者兴致盎然,听者如痴如醉。

  除了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乡村歌手大赛,宜州还经常举办“计划生育山歌大赛”“学习宣传十六大万人山歌比赛”之类的活动,把各项工作与山歌文化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亲耳听过一位歌王现场编唱的一首山歌,十分佩服他的机智、幽默:

  计划生育好处多,

  放环结扎都科学;

  好像汽车换油管,

  照样欢乐照爬坡。

  文化品牌之争:宜州要改“刘三姐市”

  “刘三姐”文化品牌自6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从“刘三姐”知道广西,认识广西。很多地方都来争这块金字招牌,于是,就出现了出现了宜州的刘三姐,贵港的刘三姐,桂林的刘三姐,柳州的刘三姐......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间女歌手,能像刘三姐这样广受推崇。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香港等许多地方,汉、壮、瑶、仫佬等多个民族尊她为“歌仙”。她是历史上确有其人、“越传越玄”而成为歌仙的呢?还是民众口语文学虚构创造而“越传越真”的典型形象呢?

  这恐怕是个很难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广西各地对“刘三姐”品牌的滥用、多头抢用,产生了品牌抵消效应。而在相同时期产生的另外两个著名民族文化品牌“阿诗玛”和“五朵金花”,其命运却与“刘三姐”截然想反,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借助于旅游这个经济平台,“阿诗玛”和“五朵金花”的品牌文化魅力日益增长。

  广西有关领导坐不住了。前年,自治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刘三姐文化品牌”研讨会,一致确认,刘三姐的故乡归属于宜州。

  刘三姐是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传奇人物,是唱山歌的人崇拜的偶像,壮家女性智慧的化身。壮族从古至今就是善歌民族,几乎人人都会唱歌,个个都是“刘三姐”和“阿牛哥”。在不同年代,广西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歌手,而且不排除有同名同姓如“刘三姐”这样出众的民间歌手。虽说岭南不少地方都可能有刘三姐,都可能是她的故乡,但广泛流传、成名的刘三姐,是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升华为戏剧、拍成电影的刘三姐。因此,彼三姐不是此三姐,此三姐乃孕育于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山秀水美的宜州,刘三姐在宜州有着深厚的根,不解的缘。

  早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宜州《庆远府志》上就有关于刘三姐的记载:“刘三太(左女右太,音“达”,壮语,意为姑娘),唐朝时下枧村壮女。性爱唱歌,其史恶之,与登近河悬崖砍柴,三太身在崖外,手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太落水,流至梧州,州民捞起,立庙祀之,号为龙母,甚灵验。今其落水崖高数百尺,上有木扁挑斜插崖外,木匣悬于崖旁,人不能到,亦数百年大计不朽。”

  这场文化品牌之争,令我想起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最终定位在云南迪庆州中甸县,至今还颇有争议。但无论怎么说,它给云南,给中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发稿前,得知有专家已经向宜州市政府正式提交建议:改宜州为“刘三姐市”。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刘三姐”,共找到117,086个相关网页.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