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哈萨克族:那拉提草原部落的"乌孙国"

2011-08-27 10:37:00     作者: 施晓亮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哈萨克族
[提要]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中国之美。”伊犁河谷最美的地方就是那拉提草原。这里是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亚高山草甸植物区。


“草原部落”景区里还原的古乌孙国场景,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白色毡房。

天山雪峰脚下,那拉提空中花园,哈萨克牧民的家园

吐尔汗别克回到那拉提空中草原,在邻居家中,手捧装满酥油的羊肚子,讨论着今年的收成
帮妹妹干点活

喝上妹妹递过来的热奶茶,吐尔汗别克感觉特别好


吐尔汗别克喜欢马,喜欢草原牧场

吐尔汗别克扮演乌孙国法师。他的身后是重达三点六吨的天锅,一次可煮40只羊


乌孙国的驯鹰师


借着落日的余辉,游客们都可目睹当年乌孙国王迎娶解忧公主的动人一幕

乌孙国王喜迎解忧公主,大赫天下,大宴君臣

乌孙国王与解忧公主点燃篝火,与民同欢

    大众网-联通3G那拉提8月17日报道(特约记者 施晓亮 特派记者 刘国栋)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中国之美。”伊犁河谷最美的地方就是那拉提草原。这里是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亚高山草甸植物区。2000多年前,这里是哈萨克族的祖先乌孙人驰骋的王国,他们把这块水草丰美的河谷草原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如今这里依然是哈萨克族人的天下,2005年5月4日,那拉提草原作为中国之最哈萨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被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收入榜中(比哈萨克斯坦的人口还多),这里可以说是哈萨克人的大本营。8月17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美丽而神秘的那拉提草原,走近一位执著于本民族文化传播的青年人,在他的讲述中探访遥远的哈萨克族人的乌孙国文明。
    草原部落里复活的乌孙国

    八月的那拉提,已经有些秋高气爽的味道了,天蓝得出奇,朵朵或远或近的白云和那些羊群一起,飘在如地毯一样平整的绿色草地上。站在高处,还能看到宛若飘带的河流,这是伊犁河的支流巩乃斯河,曲回盘旋在那里,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晃人双目。更远处,隐现在缭绕云雾中的是静默不语的天山雪峰。
    九年前,施晓亮来那拉提时,这里的旅游开发刚刚开始,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惊叹于造物主对这里的偏爱的同时,对这里的主人哈萨克族的历史和文化很难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人当天来当天走,走马观花看一下美景,少部分住下来的人,也只能吃吃肉、喝喝酒,看看叼羊、赛马、姑娘追。
    九年之后,再回那拉提,这里的旅游开发已经让我们感觉过热——那拉提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景区已经超过80个。绝大部分还是在沿续我九年前看到的浅层旅游。只有一个景区在主打哈萨克民族文化牌,这就是“草原部落”。
    每天下午七点左右,斜阳中,“草原部落”里就会出现一支盛大的迎亲队伍:乌孙国王在国王大帐前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从长安长途跋涉三年到达乌孙国的解忧公主,在一番热情、民族味道浓郁的迎亲仪式之后,阿肯们弹起冬不拉唱起《解面纱歌》,送亲队伍随国王进入金碧辉煌的国王大帐,享受国王大餐——完全是2000多年前乌孙国国宴的规格,二人一桌,手执古朴的金樽,大樽喝酒,大块吃肉,席间乌孙美女和汉朝来的伴娘们争相献舞,国王会为送亲队伍中不同等级的客人赠送不同等级的礼物:卡盘(长袍)、马夹、塔合亚(花帽)、手帕,国王亲手烤全羊,萨满法师举行割羊头肉仪式,把羊脸上的不同部位的肉给不同身份的贵客:羊脸献给最有脸面也就是最有面子的客人,羊耳朵给最听话的年龄最小的客人,羊舌头给最会说最会唱的人……
    解忧公主美丽聪慧,乌孙国王大喜过望,大宴群臣、大赦天下,晚上举办大型篝火晚会,与民狂欢……
    这虽然只是一场实景剧,但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可以做为汉室送亲队伍中的“娘家人”,受到尊贵的礼遇,所有的仪式一如当年的情景再现眼前,遥远而又触手可及。虽然这一切都需要付出不扉的费用(国王宴388元,篝火晚会120元),但是远道而来、对哈萨克民族文化颇感兴趣的游客们还是乐此不疲,一掷千金。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价值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才更有利。”说这话的,就是这场草原实景剧的总策划人,执著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哈萨克族小伙子,32岁的土尔汗·别克,一个刚进而立之年的草原汉子,没有传统哈萨克族人的彪悍,以及常年在草原日光下灼晒后红黑的皮肤,细眼白面流利的汉语,正适合他在草原部落复原的乌孙国国王迎娶公主里扮演的萨满法师形象。我们正是寻着他,才来到这哈萨克族人祖先乌孙国的源头——那拉提草原,以及他所在的这个“草原部落”。

    2000年前的一段乌孙国历史,打造一场民族文化盛宴

   “草原部落”占据着那拉提草原最好的一块草场,硬件设施也是那拉提所有景区里最好的。金碧辉煌的国王大帐以及两侧稍小一号的王子大帐、公主大帐里,每天都会有国王宴、王子宴、公主宴,用木篱笆围起来的篝火晚会的圆形场地,每天晚上也会有几百游客观众,生意火爆,效益良好,让周围其他的景区非常眼热,这一切得益于该景区的乌孙国文化定位。景区内一支四十多人的表演团队,每个人都身兼多能:迎亲仪式表演时的国王、解忧公主、十几个王子、弹奏冬不拉的阿肯、萨满法师;国王宴上陪酒的大臣、能歌善舞的舞姬歌女;篝火晚会上各个节目的演员;还有平时在草原部落里胳膊架鹰的驯鹰人……这些演员为草原部落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假的乌孙王国,这正是草原部落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这些演员都是吐尔罕别克的手下。但他更愿意称呼他们为兄弟姐妹们。这些兄弟姐妹们现在已经很让他省心了,即使是他最近因为老婆给他生第二个儿子有时连续几天不来上班,这里的实景表演每天都照常进行。我们到来的时候,部落里正在为接待第二天一个多达120人的“国王宴”而进行排练,吐尔罕却能悠闲地在他的毡房里,陪我们聊天,向我们这些第一次来到草原部落的大小记者们讲述我们所不熟悉的乌孙国。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是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祖就是2000多年前曾经驰骋伊犁河谷的乌孙人。《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这里所谓的胜兵,主要是指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而乌孙国胜兵所骑的马,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汗血宝马,即现在的伊犁天马。靠着这些装备精良的军队,西汉时,乌孙国已经是西域36国中最强盛、能与匈奴抗衡的国家。
    当年张骞出塞,得知乌孙国与匈奴有隙,于是火速将这一消息与汉武帝。屡为北方匈奴侵扰的汉武帝闻听大喜,决定与乌孙国结盟,以东西夹击之势击溃匈奴。为此先后嫁了两位汉家公主,一位是细君公主,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一位是解忧公主,楚王刘戊(武帝的叔叔)的孙女刘解忧。前者到乌孙国后水土不服三年暴亡,后者在乌孙国呆了52年,被乌孙人称为国母,帮乌孙王处理政治军事事务,以卓越的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做了很多事情,36国全部归顺汉朝,只用了5年时间就把匈奴彻底打败了。
    对于哈萨克族、对于伊犁甚至对于整个新疆来说,汉朝和乌孙国的这次联姻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伊宁市有江苏投资汉家公主纪念馆,把细君、解忧二位公主以及解忧公主的伺女冯僇的事迹陈列其中。这个冯僇,也是了不起的人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嫁给了乌孙国的右承相,在乌孙国办了很多事情,被尊称为冯夫人,西域36国都归顺西域督护府管辖都与她有关系。
    “乌孙人是我们哈萨克族祖先,乌孙国的这段历史,就是我们哈萨克历史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这种草原实景剧展演的形式,宣传的就是我们哈萨克族文化,而且,这种宣传与现在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主旋律是高度吻合的,2000多年前乌孙国和汉朝联姻抗击匈奴,就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把这段故纸堆里的历史,打造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情景剧,不是那么简单的事。2006年开始以文化策划人身份进入草原部落的土尔汗·别克,特别注重历史的真实与旅游的结合,他认为游客不应该迎合而应该引导。除了迎亲仪式、国王托依宴之外,他还根据历史记载,编创了很多文化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点将台享受马背文化,看姑娘追、叼羊、射箭、武士格斗、草原放鹰、飞马拾银、阅兵仪式……他很注重细节,我们看到在点将台前有三口“天锅”,最大的一口天锅三点六吨,一次可以煮四十只羊,这是国王在出前稿赏三军用的,还有用于惩处犯罪士兵的“狼窝子”、法台,“狼窝子”里关的可是真的狼啊。
    还有景区边上的天鹅泉。“哈萨克”直译就是“白天鹅”,哈萨克人崇拜天鹅,自认为是天鹅的后人。现在举办阿肯弹唱会,悬挂在舞台中央的标志就是冬不拉和天鹅。有一个与此有关的美丽传说:有一位哈德尔的哈萨克勇士在战争中失利,昏倒在戈壁滩上,远方飞来一只白天鹅,把自己的唾液滴在他的嘴里,拯救了这个勇士,勇士醒来后,白天鹅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两人终成眷属,生下一个健壮的男孩,起名为“哈萨克”(白天鹅)。后来哈萨克成婚后又生下三个王子,分别阿克阿尔斯、别克阿尔斯、江阿尔斯,分别为后来哈萨克的三大部落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的头人。现在的哈萨克人也是这三大部落的后人……
    “因为有了这一切,游客就能够或多或少地了解哈萨克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个原来不太为人了解的游牧民族渐渐地就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土尔汗·别克说到此,少年老成的脸上掩饰不住成就感。

   “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化,才能更好的保护她”

    我们之所以寻着别克来到那拉提草原,源于在霍尔果斯口岸走访时,陪同我们采访的当地宣传部一位名叫和睦的哈萨克族小伙子的极力推荐。他告诉记者,他的表哥别克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经历,是一位古乌孙国文化的研究者。
    天山脚下,那拉提草原的深处,别克的妹妹肯杰古丽的白色毡房里,我们盘腿坐在地毯上,远处断断续续传来羊叫声,面前摆满了哈萨克族人招待贵客用的马奶酒,黄油和奶酪,“在这里你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哈萨克族人生活。”别克端起马奶酒来轻轻抿了一口,跟我们聊起他的文化历程。
    1998年,爱好艺术的别克考进了云南旅游学院美术系,虽然专业是美术,但是别克秉承的本民族的天赋却是音乐,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和文艺部部长的职务,还组织了学院第一个吉他协会。
    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别克被选中作为世博会新疆馆的中文解说,负责在新疆展厅向游人介绍新疆的人文物产以及民族文化等。在世博会上,别克一干就是五年,后来甚至还承包下了新疆展厅用于经营少数民族纪念品。也正是在世博会上的工作,让别克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2005年,别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拉提,这时的那拉提草原已经初步开始发展旅游,“在草原上很多地点随便围起栅栏来就是景区,就让游客来转转草原,吃吃烤全羊。”
    在云南开阔了眼界的别克,觉得这种靠兜售风景的旅游方式是一种很初级的形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哈萨克族远祖那遥远而神秘的古乌孙国文化,应该成为是那拉提草原旅游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哈萨克族的文化深厚,就拿歌曲来说,哈萨克族的每一个仪式都是用歌声来表达的,出生有摇篮曲,出嫁有劝嫁歌、哭嫁歌,去世有葬歌,节日还有节日的歌曲,可以说是一个‘唱着歌来,唱着歌去’的民族。”
    他的这种想法也得到了另一方的契合,“也就在这个时候,草原部落景区招标,想要以乌孙国文化为核心,打造一处文化旅游景点。这对我很有吸引力。”
    于是,别克顺利的进入了“草原部落”并担任了那里类似文化创意总监的位置,并组织了一个10人的表演小团队,“为了展现当时古乌孙国哈萨克族人的各种文化,包括各种礼仪,研究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像文言文的《汉书》,《西域传》,还有很多哈萨克语书。当然,也要求教我们当地哈萨克族里的老人,尽量还原2000年前我们哈萨克族远祖的生活状态。”
    经过六年的发展,现在的别克已经成了了自己的艺术团——新疆阿阔窝尔大艺术团,并且承揽了草原部落景区、南山牧场景区、天山天池景区等多个景区内的哈萨克族文化表演,团体也由原先的1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80多人。
    “阿阔窝尔就是草原白宫‘毡房’的意思,那是我们哈萨克族的生活所在。取这个名字的意思,我是想我们哈萨克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别克说,其实自己也不能算是正真的文化研究者,更适合说是“文化经营者”,他的理想是把哈萨克族的文化做成一种产业,“下一步我想拍一些有关哈萨克族的短片,包装一些哈萨克族人的明星,还想创建哈萨克族文化网站……”
    就是在别克这位“文化经营者”的经营下,原先被慢慢淡忘了的乌孙国文化已被重拾,哈萨克文化歌舞在新疆很多景区被游人所熟知,一些民族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发展,“做民族文化产业,首先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可以赚钱,更重要的是宣传了哈萨克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觉得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化,让人们认识到她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她。”

解西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