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天宫一号 > 最新报道

天宫一号倒飞“待吻”神八飞船

2011-10-31 07:16:00     作者:    来源: 山东商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天宫;交会对接;空间站;对接机构;载荷专家;变轨控制;航天器轨道
[提要]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在地面指令引导下,先后完成了多次轨道控制和平台在轨测试工作,于10月30日进入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形交会对接轨道。截至30日19时30分,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30天22小时。根据各项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天宫一号飞行正常、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各项试验进展顺利,具备执行首次交会对接的条件。

  10月30日19时34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这标志着天宫一号已为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做好了准备。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在地面指令引导下,先后完成了多次轨道控制和平台在轨测试工作,于10月30日进入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形交会对接轨道。截至30日19时30分,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30天22小时。根据各项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天宫一号飞行正常、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各项试验进展顺利,具备执行首次交会对接的条件。

  据了解,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需要对两个航天器实施协同控制,轨道机动次数多,测控精度要求高,每次变轨控制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对测控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由于近期空间天气活动变化剧烈,对航天器中长期定轨预报工作影响较大,对科研人员确定神舟八号发射窗口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在认真收集分析空间天气监测数据、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在对天宫一号实施精确轨道预报和控制的同时,抓紧计算神舟八号发射的精确窗口时间。

  飞船每次发射

  绝非简单重复 多项技术已更新

  据新华社酒泉10月30日电 “飞船的每次发射,看似一样,但绝不是简单重复”。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孙雅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确保神八发射成功,发射场对诸多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

  作为发射场系统的总体设计单位,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在天宫一号顺利发射后立即开展了对发射场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工作。孙雅度表示,新的设备和技术使得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同时发射的准备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次任务中的天地话音系统是新研制的设备,比神七更进了一步。”孙雅度说,由于采用光纤传输取代了以前使用的无线传输,从而避免了多径效应干扰,使得待发段的语音和画面质量更加清晰。

  发射场系统还新建了加注扣罩厂房,优化了船箭联合体的测试流程,使得整流罩扣罩程序由两次扣罩简化为一次扣罩,不仅缩短了发射准备的时间,还提升了安全性。

  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发射场系统还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对地面设施设备加强了在线监测工作。“检测参数比以前多了20%,获得信息更丰富了,从而对设施设备状态的判断也更加准确。”孙雅度说。

  “太空竞赛不会再有”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

  神舟八号飞船即将起航、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即将拉开序幕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这次任务的意义、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据新华社电

  交会和对接是最大难点

  记者: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在哪里?

  周建平:交会和对接是最大难点。首先,为了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处于同一个轨道面,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三到五倍。第二,交会过程对测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看得见、找得到”的精度,还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轨道特点寻找能量消耗最少、最优化的控制算法。第三,两个航天器靠近后能不能“接得上”,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对接机构是难点。实际上,到这一步,神舟八号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后的组合体控制、飞船分离和返回同样不容易。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

  记者:您能描绘一下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吗?

  周建平:未来空间站由三个舱段组成,重量大概在60吨量级,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达到80多吨。这个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急需。当然,我们的设计留有扩展余地,将来可以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加舱段。

  记者:在各国加大航天投入的情况下,太空竞赛会不会再次上演?

  周建平:我想,当年美苏的太空竞赛不会再次发生,但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一直存在。本着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标、为人类文明发展去竞争是好事,但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利用太空作为威胁手段的企图。

  记者:中国未来空间站会向其他国家开放吗?

  周建平:我们会向全世界开放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不仅将给中国的科学家提供空间科学研究场所,也会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为其他国家科学家提供平台。通过空间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知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全世界都能受益。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