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天宫一号 > 最新报道

专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程明

2011-11-03 02:33: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这次交会对接中承担的任务比以前要重得多,概况起来主要包括测控通信系统设备、激光交会对接雷达、太阳能电池和大量关键元器件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程明。新华网 郭毅 摄

新华网:请您谈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此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中承担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程明: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这次交会对接中承担的任务比以前要重得多,概况起来主要包括测控通信系统设备、激光交会对接雷达、太阳能电池和大量关键元器件。

新华网:在测控通信设备系统方面,我们承担的工作具体都有哪些?

程明:这次交会对接成功与否,关键之一在于飞控。而精确的飞行控制,测控通信系统设备是基础。在北京、酒泉、西安三个中心都有我们大量的设备,我们现在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的图像,各个测控点的数据、神舟八号内舱的图像信号,都是通过我们的设备传回来的。另外还有16个测控站,其中包括3条测量船和2颗中继卫星。在中继卫星技术上,我们成功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出卫星上的关键元器件。

新华网:激光交会对接雷达发挥的是什么作用?

程明:激光交会雷达,指的是神八飞船上装有雷达,同时在天宫目标飞行器上安装有一个合作目标,利用激光在太空环境中传输距离远、精度高的特点进行引导。它解决的是交会对接进入中近距离之后两个飞行器的引导问题。

相对于“神七”,这是一个全新的任务,这也是电子科技集团在此次任务中遇到的最大的难点。对我们来说,这是“从无到有”的第一次,压力非常大。为此,我们在地面组织了大量实验。为了模拟尽可能接近真空的环境,我们就跑到高原相对空气稀薄的地区组织实验,在高原地区大的实验就进行过4、5次。上海拔很高的山上实验时,车开不上去,就靠人背着设备上。

各种各样的实验,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归零”的过程。我们的科研人员的确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艰辛,没日没夜地干工作,冥思苦想,为了一个问题反复论证、争论甚至争吵。

新华网:这一次太阳能电池的功能有哪些改进?

程明: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太阳翼上贴的电池片都是由电子科技集团研制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它的作用是靠太阳照射,为飞行器提供能源,为飞行器内设备运转提供电源。衡量太阳能电池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转换效率,指的是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

与以前载人航天飞船所用的太阳能电池相比,这次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同样一块电池板,提供的能源要多得多,转换效率提高了将近一倍。这是因为我们不再使用硅太阳能电池,而是改用了三结砷化镓电池。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也是非常引以为自豪的成果。

新华网:与神七载人航天任务相比,这次的任务有哪些变化?

程明:总的来说,和神七任务相比,我们承担的主要任务没有太大变化,但每一块都有“升级”。这次针对对接任务,我们新研制和改进的项目有85项,其中升级改造的包括远望三号、东风、喀什、青岛、厦门、纳米比亚的测控设备等,新研制的包括远望5号、远望6号测量船的测控设备,以及计算机和各种监控显示系统30多台(套)。

我们任务的特点,一个是覆盖面广,这次交会对接的各大系统几乎都有电子科技集团的产品或设备。二是设备量和投入大。我们初步统计,参与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有78种、400多台(套),保障人员300多人,进行24小时技术保障。在北京飞控中心就有我们14名保障人员。还有120多人分布在国内外各个基地、站点、测量船等外场。第三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因为我们做的工作很多是看不到的,但责任重大。所以我们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新华网:最后请您谈谈参与航天工程对电子信息产业有哪些意义?

程明:航天元器件相对电子产业来说,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这是非常难的技术跨越。研发生产航天设备、航天的元器件,本身对我们电子行业的技术水平就是个提高。因为一般的电子设备上不了天,能够做到上天的水平,对我们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是一个牵引、带动的作用。

比如同样做太阳电池,生产家用热水器的太阳能电池,跟神舟八号的太阳能电池,肯定是无法相比的。当然,太空飞行器的太阳能电池的成本非常高,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可以降低,它会不会有一天也应用在家庭的太阳能热水器上呢?如果能达到(神舟八号太阳能电池)这么高的转换效率,那可能一个家庭用上它,就不再需要用电了。这就是通过航天,把这项技术整个带动起来的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

通过航天技术的牵引,对电子技术、新技术的开发是一种引领和促进。反过来讲,电子技术的很多进步,比如我们在中继卫星核心元器件上的技术对航天工业也产生了推动作用。我想这一点不仅对电子产业适用,对参与航天工程的各行业都是适用的。

李辉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