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生命的风帆

2018年04月03日 14:22作者:来源:大众网

医院是治病救命的地方,医院的急诊科是抢命的地方。朱雪彦同志在这个平凡又“要命”的岗位已经埋头苦干了14年,14年来她已不记得抢救过多少危重患者,只是每一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战。

朱雪彦,女,1982年3月生,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

平凡的一天

医院是治病救命的地方,医院的急诊科是抢命的地方。朱雪彦同志在这个平凡又“要命”的岗位已经埋头苦干了14年,14年来她已不记得抢救过多少危重患者,只是每一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战。

很平常的一天早晨,8:00,急诊抢救室护士正忙着整理用物,救护车的声音由远及近的传来,分诊护士通知立即准备抢救,外院120送来一中年男性患者,叹息样呼吸,面色紫绀,意识丧失,立即给予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快,准备除颤”!急诊科李主任一边忙着给患者胸外心脏按压,一边指挥抢救。值班医生迅速取除颤器、涂凝胶、充电,除颤。“继续按压!”“盐酸肾上腺素1mg静推”,吸氧,吸痰,开放气道……10分钟后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医护人员抹了一把汗,仍不敢放松,密切观察监护仪上生命的跳动”。8:34分,一心前区不适的中年男性患者,步行来到分诊台,突然意识不清,面色紫绀,分诊护士急送入抢救室,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又是一阵急促而有序的急救措施一一到位,一直到窦性心律。在急诊科抢救室里,医生护士们守护着患者,大家分工配合:吸氧、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每一次心室颤动,都将生命瞬间推向死亡的边缘;白衣天使们抢时间,争分秒,跟死神抢夺生命,一次又一次令患者慢慢心跳恢复了,自主呼吸恢复了,面色逐渐红润起来了。

患者终于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朱雪彦和同事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虽然,急诊科的工作常常处于高压力、高强度的状态下,我们的多位医生、护士因工作紧张繁忙,得了高血压,但每当看到患者能从死亡边缘上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看到患者家属伤心的眼神中升起的一丝丝希望,我们无怨无悔!”每当极度的疲劳来袭时,她总是这样鼓舞自己,鼓舞同事们。

从首都学来了技术,更赢得了一面锦旗

2016年6月-9月期间,朱雪彦被医院派到北京朝阳医院进修。2016年8月13日15时左右,正常上班的她与同事途经门诊楼门口时,发现一群人围着一名倒地的患者,她出于急诊人职业的敏感性,立即冲上前,经查看,初步判断此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跪地给予心脏按压,同时让另一同事到急诊科呼叫医务人员。经过她不间断持续的心脏按压,患者出现叹气样呼吸,面色好转。经后续治疗,该患者获得康复。正是朱雪彦关键时刻的抢救,挽回了患者的生命。患者家属十分感动,专程赶到医院向这位来自山东济宁的好人表示感谢,并赠送锦旗。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附院医护人员以及家属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人在附院,全家做贡献”。这是一句顺口溜,也是真实的写照。朱雪彦工作这些年来,都是丈夫看孩子,接送女儿上学放学。即使孩子在幼儿园发烧了,老师打来电话,她也只是对老师说“麻烦您给她多喝水,我这儿有急事”。其实,朱雪彦内心感觉亏欠孩子很多。为什么不能送急救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呢?这能救自己的命,也能救别人的命。2017年4月10日,朱雪彦组织休班的同事组成公益团队走进了女儿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为孩子们送去了急救小知识专题讲座。团队的医护人员分别就“常用急救电话”、“溺水的处理与预防”、“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动物咬伤的应急处理”、“触电的预防与处理”、“鼻出血的处理”、“包扎固定小知识”、“六步洗手法”等知识进行了现场教学,手把手的教孩子们亲手操作。活动开展的很成功,很受学校领导、教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下一步,她还要打算组织同事们去更多学校,做更多的讲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崇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