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传佳话
刘学科是十六里河街道大涧沟西村一位朴实而又平凡的村民,但他却用坚守和执着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细心照顾身患脑血栓的妻子,帮助妻子恢复了自理能力;他耐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三年如一日,被别人误以为是家里雇来的护工;他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看报、练毛笔字,把日子过得充实又多彩。他的事迹已在村中传为佳话,引领了孝老爱亲新风尚,传播了核心价值观正能量。
刘学科,男,1949年4月出生,群众,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大涧沟西村村民。
刘学科是十六里河街道大涧沟西村一位朴实而又平凡的村民,但他却用坚守和执着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细心照顾身患脑血栓的妻子,帮助妻子恢复了自理能力;他耐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三年如一日,被别人误以为是家里雇来的护工;他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看报、练毛笔字,把日子过得充实又多彩。他的事迹已在村中传为佳话,引领了孝老爱亲新风尚,传播了核心价值观正能量。
照顾好妻子,让她尽快康复起来
刘学科的家庭团结和睦,他与妻子周明秀二人非常恩爱,一直过着平凡且美满的生活。2008年1月27日,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周明秀的身体由于常年的劳作突然亮起了红灯,患上了急性脑血栓。刘学科稳住阵脚,及时将妻子送往了医院。由于救治及时,妻子的性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正是因为这场病,妻子卧床不起,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由于当时正值年下,刘学科为了让妻子更好的康复,坚持陪着妻子在医院里过了春节,正月14日才将妻子接回家中。“过年家里很多事儿都要处理,如果客人来了,听到老伴生病肯定要看望,一来二去不益于她康复。”刘学科是个外表粗犷,但内心极其细致的人。这个年可把刘学科给累坏了,他家里医院两头跑,利用妻子睡觉的时间抓紧回家处理事务,将一切安排妥当。做完家里的事儿就再赶回医院,争取让妻子一睁眼就能看到他,心里不发慌。
正是这段时间,刘学科变成了家里家外一把手,不仅承担起照顾妻子的责任,每天为妻子穿衣、喂饭、擦洗、按摩;更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包饺子、擀面条,甚至还学会了缝棉袄。“我当时就是想着一定要把老伴照顾好,帮助她尽快恢复健康。”刘学科说。
妻子出院后,他每天都背着妻子出门透气,再忙再累也坚持陪妻子聊天。随着妻子病情逐渐恢复,他就扶着妻子起身走走,做适量的康复训练。一年后,周明秀可以自己下床走动了,也逐渐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周明秀身体恢复后,体力大不如前,仍旧干不了重活。刘学科心疼妻子,仍旧包揽着家务活,不让妻子插手,只是有了闲暇会陪着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她解闷。他如此照顾了妻子8年,8年间从无一句怨言。如今,妻子上了年纪,视力大不如前,受脑血栓后遗症的影响,有时会神情恍惚,甚至痴傻。他更是想法子陪妻子多说话,来保障康复的效果。“我会一直照顾她!”这7个字从刘学科的嘴里说出,简短有力。
让卧病在床的父亲生活的体面愉快
刘学科的客厅里,贴着一幅自己书写的柳体毛笔字,内容是“有爹有妈才有家,叫声爹妈最幸福。”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刘广成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同时也是他时刻牵挂的人。
年轻时刘广成的腿不太好,曾经受过伤,打过钢板。随着年纪的增长,父亲的身体开始走了下坡路。几年前,因不小心摔倒而导致左臂骨折,住院期间是刘学科跑前跑后地照顾,出院后又接到自己家来住,经过三个月的静养骨折康复了。过了不久,刘广成的左手腕又不幸扭伤,也是在刘学科的照顾下很快恢复了起来。2013年,上了年纪的刘广成因走路滑倒扭伤了腰,从此,老父亲再没能站起来,只能靠坐轮椅出行,同时也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刘学科对父亲形影不离地照顾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帮助父亲穿衣、洗漱、吃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这些护理工作成为了刘学科的日常。人不活动会直接导致胃口不好,刘学科为了迎合老人的口味,总是换着样地给老人做菜,让老人营养均衡。害怕老人不好吞咽,就买了一台豆浆机,将食物打碎了,再喂父亲吃。每两天给老人换洗一次衣服,身下铺的垫子也是经常更换,让父亲的生活环境保持干净清爽。为了防止父亲腿部肌肉萎缩,刘学科每天都为父亲做全身按摩,其中以腿部按摩较多——左腿蜷缩、伸直50下,右腿蜷缩、伸直50下,两腿合并、分开50下……每天还帮父亲热水烫脚,让老人舒筋活血。照顾老人起夜的任务也非常艰巨,有时父亲要起夜好多次,因此,刘学科也几乎睡不成囫囵觉。“没什么辛不辛苦,照顾好父亲是我最重要的事儿!”刘学科只有照顾好父亲,心里才踏实。
一次,刘学科洗碗的功夫,父亲在客厅里看着电视睡着了,秋天风凉,父亲因着凉感了一场冒。老人家感冒不好恢复,刘学科带着父亲在医院打了九天的吊瓶。父亲这次感冒让刘学科非常自责,他认为这完全是自己没照顾好父亲导致的。从此,他吸取教训,对父亲的照顾更加贴心、更加细致。每次父亲在客厅看电视,他都要时不常的看看父亲。一旦有犯困的苗头,他就推父亲回卧室休息。
刘广成是个文化人,患病后很少与人交流。刘学科发现父亲心情低落,便推着父亲出门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补补钙,最重要是让老人和乡里乡亲唠唠嗑。由于父亲喜欢出门透风,他便增加出门的时长。逐渐养成了上午9:00-11:00、下午3:00-5:00出门透风的习惯,每天都能走将近20里地的路程!如果遇到雾霾或雨雪天气,他就陪着父亲看电视、读报解闷,听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给老人说说国家最近的变化。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学科就是村内人人称赞的孝老爱亲典范。街上外来居住的人们天天看到刘学科推老人散步,都以为刘学科是家里请来的护工,当得知他是老人的儿子后,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刘学科三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无怨无悔。他由于长期推轮椅,两手小鱼际的位置已经布满厚厚的老茧,这是他一千多个日子里照顾父亲留下的印记,也是他孝老爱亲而“赢得”的勋章。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顺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这标准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调理好全家人的生活
家里有两位亲人需要照顾,工作量可想而知。而刘学科是个不怕苦,不怕累,而且事必躬亲的人。家里的事务再繁杂,也坚持不让孩子帮忙,他说:“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不能拖累了他们,我自己可以把父亲和妻子都照顾好!”而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刘学科还是个爱琢磨的人。他认为对父亲和妻子的身体照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帮他们调理好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于是他广泛收集养生小常识,看到好的知识就摘抄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他天天熬汤,鸡汤、大骨汤、王八汤,根据季节的变换,适合喝什么就煮什么。全家都养成了早晨喝汤的习惯,父亲和妻子也非常爱喝他熬的汤。此外,他还根据父亲和妻子的身体状况,给他们吃一些营养品,有补钙的、补维生素的和调理排毒的。在他的调理下,父亲和妻子的身体都很硬朗,全家人都鲜少生病。
“是他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说起父亲,刘学科的心里有说不完的感激。他以一人之力照顾父亲、妻子二人,还能拥有笑对人生的智慧和勇气,都源于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
“他教会我热爱学习。”刘广成是一名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思想先进。还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刘学科保存着一个本子,纸页已经微微泛黄了,里有一句话抄写了4遍:“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远去。”刘学科说这是父亲年轻时教导他的,他一直牢记在心中。正是父亲勤学的品质影响了刘学科,让他在艰苦的日子里,能够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心中充满阳光。刘学科每天都坚持看新闻,了解国家、国际大事。桌子上摆放着他从村里卫生所借来的《参考消息》和《旧闻探秘》两份报纸。“医生不看了,就拿回来了,总觉得一天不学习就少了点什么。”刘学科说。他还爱随手摘抄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将看到的好词好句都抄写在本子上,再通过练毛笔字,张贴在家中客厅的墙壁上,勉励自己随时充电,随时以最乐观的心态、最充满活力的状态照顾好两位至亲。当然,刘学科也会把好内容读给父亲和妻子听,一家人多交流,共同学习。
“他教会我乐于助人。”在务农期间,刘广成订阅了《农业科技报》,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将自家的地种得格外好。1983年3月,刘广成还被授予了“万元户”的荣誉,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听说村里出了个“万元户”,纷纷前来请教种植经验。刘广成也乐于跟大家分享,他耐心讲解农业知识,指导大家耕种技巧。在他的带领下,邻里乡亲的地也越种越好,产量越来越高。刘广成年轻时还喜欢剪纸。他的喜字剪得非常好,有两个栩栩如生的小人儿,一男一女,喜庆吉祥。家家户户有结婚的,他就会登门送上喜字、送上祝福,街坊邻里也都非常喜欢他剪的喜字。这两件事儿对刘学科的触动非常大,只要是街坊邻里遇到什么困难,他总会及时伸出援手。“大家帮助大家,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刘学科说。
“他教会我做人正直,孝老爱亲。”刘广成从不用言语教导刘学科要孝老爱亲,而是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刘学科。如今,刘学科所做出的事迹,赢得的赞誉,都要归功于父亲成功的教育。而刘学科也将正直做人、孝老爱亲的家训传递给了儿子。在刘学科的影响下,儿子也非常有孝心。家里的补品和营养品都是儿子买来的,当地很少有家庭舍得买的价格较高的保健品,但对爷爷和母亲恢复身体效果好的,儿子从不犹豫的持续足量供给。刘学科也心里头舍不得,常常告诫儿子不用再买这些了。但儿子回答说:“不该花的钱咱一分不花,该花的钱也不能舍不得花。你们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们都健健康康的,这是我的一份孝心。”
刘学科不仅将父亲和妻子都照顾得非常好,还教育出了懂事乖巧的好孩子。现在一家人身体健康、团结和睦,把“苦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其乐融融。
2016年刘学科荣登“济南好人榜”,被评为第六届济南市道德模范。
责任编辑:王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