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信念,无悔的追求

2018年06月05日 15:46作者:来源:大众网

卢翠秀同志,山里人亲切地称她为“卢老妈妈”,1929年出生在莒县中楼镇柳黄沟村,17岁加入党组织,从此开始了她革命和工作生涯。先是担任柳黄沟村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杨家沟村妇代员,1962年担任杨家沟村支部副书记、花崖头片6个村的放环员,1983年按组织安排担任了龙山镇杨家沟村的支部书记,1990年已61岁的卢老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1年在临沂地委受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卢翠秀同志,山里人亲切地称她为“卢老妈妈”,1929年出生在莒县中楼镇柳黄沟村,17岁加入党组织,从此开始了她革命和工作生涯。先是担任柳黄沟村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杨家沟村妇代员,1962年担任杨家沟村支部副书记、花崖头片6个村的放环员,1983年按组织安排担任了龙山镇杨家沟村的支部书记,1990年已61岁的卢老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1年在临沂地委受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参加组织以来,卢书记朴朴实实,如同村东大鹤顶山头的一株常绿的无名小草,风风雨雨地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无论身处何方,信念不曾改变……

  1947年的中楼镇柳黄沟村,是卢老妈妈出生并为革命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年仅17岁的卢翠秀,怀着一个农家姑娘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党的无限忠诚,在锤头和镰刀下举起了拳头,并按照组织安排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白天,卢老组织召开斗争会;夜晚,组织姐妹们推碾、纳军鞋,凭着对党的赤诚取得了组织的信任和重用,也因此上了以卢振帮为首的由反共势力组成的“暗杀团”的黑名单。面对刀光剑影的追杀、绑票,面对父母姐妹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一个年仅17岁的农家姑娘,从没有动摇过!是组织一次又一次地掩护她脱险,卢老妈妈的理想信念也一步步地坚定。

  到了文革年代,组织上又一次想起了她。为保护老同志不受迫害,县政府决定把全县17级以上干部的档案材料秘密转移到杨家沟村,转移到担任杨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并主持工作的卢老妈妈家中。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来人紧紧握住卢老妈妈的手:“怕吗?”卢老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后来,事情出了变故。红卫兵抄了她的家,逼她把材料交出来。老卢一口咬定是没有见过什么材料,红卫兵把她在九里坡工作的丈夫找来了,做卢老的工作。已被批斗得不成人样的丈夫看到卢老深情的目光,没有问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于是,对他们俩无休止的批斗开始了,心疼丈夫的卢老一次次地流下了心痛的泪水。档案材料保住了,卢老也因此患上了伴她一生的腰疼病……

  坚持身体力行,一干七十三年……

  面对贫瘠的土地,难转的山,难流的水,难行的路和饥渴的眼睛,卢老辗转反侧。通过多方奔走,请来设计人员,最后一张综合治理的设计图纸摆在了全体村民面前。

  先治水,水最有灵气。这一治就是20年。目前,山沟沟里随处可见一汪汪的碧水;高大的环山水池,排列在碧绿的山腰中,排列在三面环山的小村周围;家家户户的自来水流淌着大山厚爱。

  再治路,路能通富。如今,12华里的环山路盘绕在大山上,一条条宽阔的大道把山村的纯朴联到了外面世界。

  再治山,山能致富。昔日的荒山秃岭彻底变了模样,几千亩山场上绿树成林,松涛阵阵;山脚下千余亩的果园花开花落,硕果累累。

  那是1987年春天,春寒料峭。卢老决定在村前建一座长30米、宽10米的三孔大桥,圆祖祖辈辈一个梦想。卢老跟车到四十公里远的沭河拉砂,回去的路上,当五零拖拉机行驶到邻村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天雨、路滑、上坡,车斗连人带砂翻到路边的深沟里,沟中正好有一拦河坝水,车斗中坐着12个民工。未翻进水中的民工急忙把卢老妈妈从侧倒的驾驶棚内拉出,卢老顾不得伤痛,已58岁的高龄的老人家和民工一起跳入水中找人,破坝,放水,救出了伤势最重、奄奄一息的杨白岭。安置好受伤民工后,时已近晚上,卢老妈妈回到了工地。

  工地上的人已知消息,没有一个人回家吃午饭,都在拼命地干活,卢老静静地站在工地上一会儿,下令停工开会。望着山里人质朴的泪光,本来要说很多话的卢老只是轻轻地说,工地上的活先不干了,回家男劳力推小车,女劳力带工具,去把翻倒在水里的砂捞出来,推到工地上。听到卢老轻轻的话语,山里人默默地离开了工地。

  卢老一人在工地上,这时天空又下起了小雨,傍晚的山风袭来,吹乱了卢老的白发,卢老流泪了。

  73个年头,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女性,用她柔弱的双肩担起了多少令男人望却止步的重担!她默默地工作着,没有向上级组织提出过高的要求,没有豪言壮语,只知道“是党的人了,听党的话。”

  光环再多,还是只讲原则……

  1990年,已61岁的卢老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1年在临沂地委接受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她头上的光环多了,求她的人多了,她只知道共产党员讲原则。

  卢老讲起原则来,总是不留情面。她是多届市、县人大代表,有些单位想请卢老通融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卢老总是批评他们,而且还提出许多建议,基层许多单位的领导都敬重她,甚至怕她。在乡镇教书的二儿子,看到许多人都调到了县城工作,加上同事们的动员,思想上起了变化,求卢老帮他调到县城教书,她总是轻轻地摇头:“办不到……”后来,二儿子急了,低声吼道:“咋办不到?人家都说你能的!”卢老说:“你出了成绩,从正道上到县城,我双手欢迎。”从此,卢老在这件事上再也不理他了。

  卢老的5个儿女都分家过日子了,她仍旧住在和丈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草屋中。儿女们多次想给老人翻修房屋,她不同意;村干部们多次试探地问她,集体再为她重新建一处住房,她轻轻地摇头:“我不想搞特殊。忘了吗,在购买自来水管道时,咱自带干粮,不住旅社,不多坐一步车,有时一天都靠水萝卜充饥?”;上级也曾想为她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帮她建房,她不同意。低矮的草屋里,盛满了的是她多年来所得的各种荣誉,盛满了一位朴实的老党员对生命选择的无悔追求和高尚的情怀。

  多年来,卢老妈妈没有向组织上伸过手,没有多花、乱花集体的一分钱,没有收人家一次礼,没有为自己谋半点私利,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却多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她没事总爱串门,了解群众的生活和思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村里人不论年龄与辈份,都喊她“卢老妈妈”。前年春天去世的、97岁高龄的杜英老太太,她的3个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上受到村集体和卢老无微不至的照顾。卢老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家常便饭总是嘱咐小孙女送给杜英老人,村里经济薄弱,她多次上县民政局为杜英老人协调救济粮款。杜英老人临终前,卢老妈妈去看她,老人握紧卢老的手,眼泪汪汪地,就是不肯放手。

  村还要富,要给未来铺路……

  山里的人富足了,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58元到2017年的12775元,现代文明代替了山村古老的模样;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村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可卢老她仍有未尽的心愿。

  黄昏的时候,卢老总爱到山上转转。她年事已高,但脚步仍灵敏,思维仍敏捷。望着如血的夕阳,常轻轻自语:“山还需治好,水也要治,村还要富;一定给年轻人留个好基础...”卢老的话语里有一丝悲壮,这是一个为党工作了73个春秋的老党员的未竟心愿,它来得朴实,来得伟大,是对生命选择的无悔追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