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如一日守护师生

2018年10月06日 11:40作者:来源:大众网

他是一位守护学校42年的校工,扎根乡村虽然清贫,但对孩子们却出奇的“大方”;他是一位“特殊病人”,数次住进医院,仍坚守岗位,站成了学校的“地标”;他15岁便是孤儿,却把关爱洒向学生,用点滴真情和奉献滋养幼苗茁壮成长。42个春秋,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闫佩秋把工作系于自己的生命的年轮,以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价值。

  

  闫佩秋,194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临沂市平邑县温水求贤希望小学校工。

  他是一位守护学校42年的校工,扎根乡村虽然清贫,但对孩子们却出奇的“大方”;他是一位“特殊病人”,数次住进医院,仍坚守岗位,站成了学校的“地标”;他15岁便是孤儿,却把关爱洒向学生,用点滴真情和奉献滋养幼苗茁壮成长。42个春秋,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闫佩秋把工作系于自己的生命的年轮,以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价值。

  1976年秋天,闫佩秋退伍复原,回到平邑县温水镇梭庄小学担任校工。当时村小条件艰苦又比较偏僻,连围墙也没有,加之社会秩序混乱,闫佩秋的到来让老校长和学生家长们满心欢喜,他不仅护卫学校认真,还承担了学校10多位老师的伙食工作,更对孩子们照顾有加。

  意气风发的闫佩秋在学校逐渐找到了奉献青春的感觉,灾难却突然降临了。1984年秋天,闫佩秋偶尔感觉胸部疼痛,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长时间站立,他揣测到可能是疲劳所致,并未太多的在意。每天,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时,妻子总会心疼得直流眼泪,责怪他说:“这样不要命的工作,图个啥?你就为这个家想想,也要请假去医院检查一下。”闫佩秋无力地望着焦虑的妻子,强打精神说:“等学校放了假,我就去检查!”

  一天,闫佩秋正在给老师烧水做饭,突然感觉胸部一阵钻心的疼痛,两眼直冒金星。孩子们发现闫佩秋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掉,一个踉跄摔倒在锅灶旁,额角碰到锅灶边,鲜血直流。老师们赶忙把他送到了医院,诊断结果显示闫佩秋竟然患了心肌劳损,这是他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所致。

  闫佩秋说,住院的那段日子特别难熬,不是病痛的折磨,而是心里总放不下那份工作。在医院里,只要他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浮现出在学校的点点滴滴,他要出院,妻子说啥也不同意,医生们听说后都来劝他,但他却义无反顾。在场的医生再三确认后,默默地为他拔下吊瓶,帮他收拾好行李,离别前再三叮嘱他要注意身体。

  2018年,李广信老师因患胃病手术后,一天要吃七八顿饭,闫佩秋安慰他:“不管你需要几顿饭,我都做的好好的,绝不耽误,你安心上课就是了。”他忍着病痛,买面、蒸馒头、买菜、炒菜、烧水、送水毫不懈怠;到办公室送水时,甚至还亲自给每位老师把水倒上。夜晚护校时,他在校园里来回巡逻,心肌劳损、心绞疼的疼痛一阵阵袭来,疼的他满身是汗,就伸出手扶着墙、扶着树支撑一下,以减轻压力。

  闫佩秋对在校的每一位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十分关心。他平时省吃俭,但对家境贫寒的孤儿尤其大方。冬天寒风刺骨,他看到一个孤儿上身只穿一件单薄的夹衣,冻得哆哆嗦嗦还不断咳嗽。闫佩秋二话没说,一个小时后为孩子买来了一件崭新的羽绒服。他的关爱感召了学校的孩子们,全校师生纷纷向这名孤儿伸出了温暖之手。据不完全统计,闫佩秋捐资济困已达10000多元,这对于收入微薄的闫佩秋来说实属不易。  

  闫佩秋常说自己是幸福的,这幸福源于他辛勤努力后的收获,源于他真情付出的喜悦,更彰显于面对病痛笑对人生的勇气和决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由“叔叔”“大爷”,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闫佩秋始终是学生老师最爱戴、最牵挂的那个人。那些老师和毕业了的学生们动情地说:“回学校只要看到闫老在,心里就有依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