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来自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药学系的大学生志愿者孙浩博在山东省立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了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已送往河北第二医科大学,挽救一名12岁少年的年轻生命。
“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孙浩博,男,1998年出生,是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药学系在读大学生。他在2017年6月“世界献血者日”之际,参与了无偿献血活动,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留样入库。2018年12月,孙浩博接到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收到这个消息后,我很激动,没有犹豫,表示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而且家人也同意并支持我捐献救人。”
2019年3月1日,孙浩博再次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知道自己即将赴济南实施捐献时,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领导、老师非常支持他的无私高尚的行为。为了能顺利完成捐献,在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孙浩博每天都进行适量的运动,并在饮食上合理增加营养,为顺利完成捐献积极准备。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救治白血病患者,更是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孙浩博在走进山东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之前说。孙浩博的母亲在胶州市红十字会工作,多年来,他在母亲的影响下,很早就成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多次参加义演义卖公益活动,并到贵州边远山区进行支教。考入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以后,学校浓厚的 “人道、博爱、奉献”南丁格尔精神感染着他,立志忠诚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刻苦学习,汲取知识,将来奉献社会。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送医下乡、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浓厚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氛围的熏陶下,帮助身边的贫困家庭,为需要的人捐赠衣物,这些校园里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孙浩博的身影。
“给我放一段亮剑主题歌”
3月22日到达山东省立医院后,孙浩博开始按照医学要求分段注射动员剂。医生担心有生理反应,就给他开了止痛药,叮嘱他如果有疼痛感觉可以吃药止痛。具备药学专业知识的他担心服药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的质量,以坚强的毅力,抗住了药物反应,始终没有服药,他要以最好的状态捐献出质量最好的造血干细胞。
3月27日上午早晨,孙浩博提前来到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经过医学分析鉴定后,可以进行采集。虽然在此之前他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到了这一时刻,不免有些紧张。只见他冷静了片刻,深深地做了几次深呼吸,然后坚强地举起拳头,向前来看望慰问的省市红会领导、学校老师以及采访记者示意,仿佛告诉大家:“你们放心,我会坚强!”大家也不约而同地为他点赞加油。
那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洁净、肃静,采集干细胞的精密仪器已经运转。9点,孙浩博静静地躺在床上,身上的血液通过仪器,分离出一滴滴造血干细胞。
“嘀嘀嘀嘀”仪器发出了提示音。孙浩博嘴上不说,但是仪器已经显示此刻的他非常紧张。为了缓解压力,母亲给他读书,播放催眠音乐。
“妈妈,给我播放一段亮剑主题歌吧。”在场的所有人震惊了,感动了,流泪了。
“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已出鞘,雷鸣电闪,狭路相逢勇者胜”,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孙浩博更加坚强起来、平静下来,采集逐渐顺利。
干细胞采集要求捐献者要在床上静躺,四个小时左右,不允许身体翻动。三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孙浩博累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此时他多想伸展一下身体。但是为了采集顺利进行,他忍住了,坚持,坚持……
“把质量最好的干细胞给他(她)”
“虽然我们从不相识,但是你的善举救了我们一家,也重新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千言万语说不尽对您的感激,也表达不尽千丝万缕的救命之恩。”
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个规定,捐受双方所有的信息都要保密。此时,孙浩博只隐约得知对方是一个小学生,其他一无所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2点半,采集量已经达到190毫升,已接近医学要求的200毫升。
“医生,再采一点吧,我能坚持住,我要把质量最好的干细胞给他(她)。”
午后1点,整个干细胞采集圆满结束,孙浩博深深喘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按照医学要求,必须在严格的保存条件下,十七个小时内输入患者体内。
“我替患者给你鞠个躬。”河北第二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携带刚刚采集的造血干细胞,临走时给孙浩博深深的鞠了一躬。
省市红十字会的领导来了:“孙浩博,好样的,你是全省最年轻的捐献者,也是第一位红会工作人员直系亲属捐献者!”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学院的院长和老师来了:“孙浩博同学,你是我校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骄傲!”
等待已久的齐鲁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围了上来:“我们要把你的事迹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行列里来。”
此时,兴奋的人们似乎忘记了一直默默不语、暗暗流泪的孙浩博的母亲。四个多小时以来,担忧、心疼、忐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她是胶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采集量和细胞活跃度完全达到医学要求。”下午三时,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打来电话。
孙浩博,一个平凡的在校大学生,做出了救人一命的不平凡的事。他用自己的鲜血践行了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