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耿继申到耿公
励志要一心为公全心奉献
耿公,原名耿继申,今年76岁,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觉得“入党为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索性把名字改为耿公,以激励督促自己的行为,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奉献不停歇。
八十年代,耿公月工资300多元,老伴种着一亩多的责任田,按说日子还过得去,可是儿女们常发现老两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一问才知,爹妈私下里实行了两个“家庭10年计划”,即每年从自己基本工资里拿出20%捐给教育事业;利用10年时间,在缴完公粮后,向国家无偿贡献小麦1000公斤。
1997年,香港回归,缴公粮时,特意多交出一倍。1998年,长江、嫩江发生洪涝灾害,耿公捐出300元。汶川地震后,亲自骑自行车20公里去县城捐款1000元。乡里盖教学楼捐了1000元,村里修路又拿4000元等等。“钱放在存折上只是数字,用在需要的地方就是片片温情。”耿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记者了解到,这些只是耿公捐助记录的一部分,几十年来,耿公已经记不清自己捐钱多少,帮助过多少人。“我是一名老党员,多年接受党的教育,应该为党的事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我制定的计划也是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能捐就捐,能帮就帮。”耿公说,今后也将继续像雷锋一样,做一辈子好事。
38个除夕夜坚守岗位
以身作则恪守党员初心
“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才是我的目标与动力。在校任教期间,耿公一直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校,负责打上操铃;每年大年三十,吃完饺子,骑上自行车去学校守夜,连续38年除夕夜在学校度过。他常说:“我是一名教师,我的一言一行,孩子们是要看、要学的,就像镜子,要求他们什么,就是要求我自己做到什么。”
为了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努力学习,耿公采取激励法。他说,以前,农村一年也难得有电影放映队下乡,村里人都愿意看电影,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他就出钱请放映队,给大家演一场电影,孩子考上大学他高兴,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学习。2015年,耿公退休后许诺为本镇小学教育设立素质教学奖励奖,个人出资10000元,又劝说他人出资10000元,共计20000元,现已全部实现。
教育学生如此,在家庭教育上耿公也尤为重视。耿公说,自己经常抽时间督促孩子们学文化、学本领,对他们设立素质奖励基金,只要他们达到标准,都可以领取奖励。目前设了4个奖励基金,有文化提高奖、政治进步奖、参军保国奖、见义勇为奖,已发奖12人次,发奖金12000元。其中大学本科生5人,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入党者1人,参军者2人,献血者1人。
镇党委副书记黄启华说,耿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影响了全村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村里30—60岁之间的多数村民都是耿公的学生,每年春节都有大批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学生来看望耿公,可谓桃李满天下。
退休但不褪色
用实际行动擦亮党员身份名片
“胸怀信仰、紧跟党走、永向太阳、效仿地球、公转标准、自转优秀。”这是耿公对自己的定位,直言岗位可以离职,但党员决不能因退休而褪色。
2003年,耿公退休后,他制定了一个“十年奉献计划”,即每年义务劳动三个月,义务植树一百棵,总收入的三成捐资助学,捐粮一千斤。2005年,耿楼村修公路,耿公在全村率先捐出2000元钱,公路修成后,又自动当起义务护路员,天天上路清扫垃圾。
2013年,村里要整治环境,安装路灯。他听说后,立即跑到村党支部书记耿雷娜家里,要捐1万块钱。耿雷娜说:“耿老师,你退休工资也不高,还经常捐款,家里也不宽裕,村里不能再要你的钱了。”为此,他十多天都没睡个安稳觉,找了村干部四五趟,终于说服了村“两委”干部,用这笔钱为村里安装了路灯。
在村务发展中,耿公事事率先垂范;在理论学习上,耿公也不甘落后。作为一名老党员,耿公在退休后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的学习,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耿公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奉献当做自己的忠诚责任,将无私化为自己的本色义务。多年以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热衷于公益事业,多次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用平凡事书写不平凡人生。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