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夫妻”的小城大爱
他们与雷锋同龄,一生视雷锋为榜样,一直用雷锋精神激励自己。他们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们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知道有人身处困境,他们总会尽己所能的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夫妻”——圣城街道南关村的桑秀文和周洪三夫妇。
他们与雷锋同龄,一生视雷锋为榜样,一直用雷锋精神激励自己。他们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们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知道有人身处困境,他们总会尽己所能的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夫妻”——圣城街道南关村的桑秀文和周洪三夫妇。
桑秀文、周洪三在抗洪救灾现场
桑秀文看望贫困户
一本日记,记下他们走过的慈善路
在第二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会展区的一群年轻志愿者中,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些显眼,身穿红马甲、背着医药箱,她就是桑秀文。4月20日,菜博会开幕后,桑秀文、周洪三夫妇也报名参加了志愿者,考虑到年龄较大,桑秀文便利用自己的医学常识在现场为游客提供医疗方面的便利。“只要我们能帮上忙,我们就会参加,希望能为菜博会尽一份力。”桑秀文、周洪三夫妇表示。
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仓圣公园里。3月4日,雷锋纪念日前一天,仓圣公园里雷锋像前,微风轻拂,一缕缕阳光透过桑秀文的白发,洒向她的脸颊,桑秀文却并不在意,她只顾低头擦着雷锋雕像,直到最后,雷锋雕像一尘不染,她才和老伴周洪三坐了下来,朝雷锋雕像行了一个注目礼。桑秀文说:“雷锋和我是同龄,都是1940年生人,他的精神我就永远记在心中,以他为榜样,照常做,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学习雷锋精神。”
仓圣公园立起了雷锋雕像之后,很多市民就经常见桑秀文、周洪三夫妇在这里祭拜雷锋,他们都称这对老俩口是带头做好事的“雷锋夫妻”。市民陈丽梅表示,看见过他们几次,在这里打扫雷锋雕像,后来,也逐渐认识他们,他们因为经常做好事,先后被评为了“道德模范”、“寿光好人”、“潍坊好人”等,他们的奉献精神确实让身边人敬重。
“2014年12月9日,给河南省水峪村小学捐上40付手套、30双袜子、12付耳罩;2015年1月28日,‘一份年货,温暖万家’的活动,给田柳二中孝心少年李文浩,送去一桶花生油,300元钱……”走进南关社区两位老人的家里,一本流水账式的日记,再次让人感动。
这本日记是从2010年开始记录的,里面是老俩口进行的每一次帮扶活动及感想,如今,已经密密麻麻记录了几十页。“那个本子基本记满了,我就重新统计了一下,来这本子上重新写了一遍,为啥呢?为了便于记忆,方便以后再联系、沟通,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需要咱帮助的,咱要继续帮助下去。”桑秀文说。
一本“雷锋式”日记本,记录下了桑秀文、周洪三夫妇的慈善足迹,而桑秀文却开玩笑说,雷锋写日记是为了追求进步,而自己写日记是担心忘事。出生于1940年的桑秀文与雷锋同岁,在上世纪60年代,她深受“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影响,争做雷锋式的好人,成了她追求一生的目标。
一份心意,让他们力所能及献爱心
别看桑秀文心态乐观开朗,其实家中儿女一直担心她的身体,因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一年365天,每天她要靠药物来调节身体,而丈夫周洪三也已81岁,这对“雷锋夫妻”不为名不为利,时时做好人、处处做好事,他们表示,“我们不但要做好,而且要做得更好。”
学雷锋做好事,对桑秀文、周洪三夫妇来说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两位热心的人走到了一起,然后将两个人的力量结合,向周围奉献更多的爱心。桑秀文是市立医院的一名退休医生,年轻时曾在五莲县人民医院工作过,那时她就经常给烈军属义务查体、挑水、干家务,后来嫁给了同样热心肠的周洪三,夫唱妇随,夫妻俩就将助人为乐变成了一种习惯,延续至今。
“看到遇到困难的人,不帮帮他,心里过意不去。”周洪三说,雷锋做好事,做了一车,他们也要以此为目标和动力,做好事做一火车,做好事做一辈子。
他们住在城中村,家中房子有房租、每月还有退休金,但桑秀文、周洪三夫妇却很少攒钱,他们将大部分积蓄都捐赠了出来,他们表示,“宁愿自己身上省点钱,也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艰苦年代携手走过的老俩口,生活非常节俭,在他们家中,电视看了十几年不舍的扔,家具大都是儿女们替换下来的,而他们平时的吃穿也从来不讲究。
别看老俩口对自己非常“抠门”,可帮助别人却是相当大方。市慈善总会成立前,他们就跑到民政局去捐衣服,2007年,市慈善总会成立后,他们又是第一个跑去捐款的,可以说大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小到衣物捐赠,只要看到公益活动,老俩口都积极参与,后来他们还加入了天平公益发展中心,只要中心有活动,他们总会带头参与。十几年下来,他们究竟捐出了多少钱,做了多少次公益,老俩口没有算过,他们说,不管钱多、钱少,都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一份心意,换来的还有桑秀文、周洪三家中几十本红色的捐赠证书,厚厚一大摞,少说也有四五十本。“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去献爱心时,名都不留就匆匆走了,这些证书只是他们公益路上的一小部分见证。”桑秀文侄媳妇郝爱英表示,两位老人在家中为下一代人树立了好的家风,也为他们年轻人做的榜样,他们现在也会向老人平时多献爱心,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
一路相伴,他们共同传递雷锋精神
除了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捐赠证书外,桑秀文、周洪三夫妇还收藏着两个大箱子,箱子里装的是被他们视为珍宝的报纸和信件,这些报纸和信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桑秀文、周洪三夫妇平时有看《寿光日报》的习惯,看到报纸上有公益活动、爱心捐助等,他们都会参加。拿出箱子里的一张报纸,桑秀文讲起一段经历。
2016年1月,临近春节,市文明办、寿光日报社共同发起了“童心同圆”公益活动,看到报道后,老俩口立刻行动,帮助八个孩子超额完成了心愿,又附上了一封信。“看到孩子们的微心愿,就触动着我们的心,一定要帮助孩子们小小的心愿,让孩子们看到美好的希望,感到温暖,在幸福中健康、快乐成长,在看完寿光日报的报道后,我们马上行动,到处找适合孩子们的衣物,给李慧欣、李文月、刘雅君买了三个红色的书包,又考虑到孩子们手冷,又买了三幅手套……李新明只有一条裤子,我想让孩子更暖和些,就给他买了一件深红色的羽绒服、黑色裤子,让他过年更健康、更快乐……”桑秀文表示,他们宁愿自己舍着花,也要去帮助这些有需要的孩子们,孩子们不困难了,他们心里就很高兴。
其实,桑秀文、周洪三夫妇早已将这些帮扶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孙女、孙子们,同样,这些孩子们也惦记着这两位善良的老人。至今老人依然留存着孩子们发来的祝福短信,“这是李文浩春节给我发的春节祝福信息,因为我的手机是老年机,内存有限,留不下,我就把它记下来了……”桑秀文说,每次收到孩子们的信息时,他都会给他们回电话,叮嘱孩子注意身体,让他们好好学习。
桑秀文、周洪三这对“雷锋夫妻”是寿光日报工作人员的“老熟人”,因为老人一直热心于公益活动,报社组织的多项大型公益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而且每次他们都积极献出爱心。2012年底,“冬暖”公益活动,二老前后4次捐衣;2013年1月,“新年圆梦”活动中,他们送来200元钱;2013年公益捐书,他们三次捐书76本;本报发起的多次救助,他们都会捐款捐物,尽自己的一份心意……记者袁萍介绍,从第一季“童心同圆”开始,至2018年底第四季,桑秀文、周洪三夫妇就一直参与其中,在认领孩子们心愿的同时,两位老人总是多准备一些,有时候给孩子们准备助学金,有时候准备牛奶等生活用品,可以说,每次在认领孩子心愿时,两位老人都会在为其圆梦的基础上再给孩子多买些东西。同时,连续五季“冬暖”——旧衣新送、爱心年货等公益活动,每次也都会有他们的爱心付出。
年近八旬的老两口,这一辈子究竟省出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老人自己都不记得了,他们只想着,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要去帮助别人。老人说,虽然他们不富裕,但还有一些比他们生活条件更差、更需要帮助的人,自己省出一点来,就能温暖别人。”相扶以沫,默默奉献,他们一路走来,一路相伴,共同传递着“正能量”,而“正能量”这三个字早已上升为象征着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及情感的符号,与他们的情感深深相系,与雷锋精神的一脉相承,伴随着老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