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推送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公示
根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基层推荐、群众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审,省文明办拟推送8名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山东省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拟推送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
候选人公示
根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基层推荐、群众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审,省文明办拟推送8名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山东省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4月11日至4月14日
联系电话:0531-51775174
电子邮箱:sdhrmzzx@163.com。
山东省文明办
2022年4月11日
候选人事迹
时岳
时岳,男,汉族,1967年12月生,群众,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中学教师。30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勤奋工作,资助多名需要帮助学生。他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多次帮扶困难家庭度过难关。他秉承良好家风,走访慰问老军人达11位之多。他身患癌症,仍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和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默默传递着温暖与大爱。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1997年,时岳担任两个初中班的班主任,为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探讨课堂学习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教研新路子。可是需要人手一份的课外辅导材料,怎么办?于是时岳拿出自已积攒四五个月的工资,又向父亲要了700元,为两个班的学生们买来课外辅导材料100多本。校长知道这个事情后十分感动,让全校教师向时岳学习,掀起兴趣化教研探讨的教学新路子。
爱人助人 胜似亲人
2019年,时岳到平邑县人民医院看病时,听说有个叫姚继英的住院患者,家住地方镇小瑶草村。因儿子在外地破案赶不回,没有人看护,患者烦燥无常,护土也拿她没办法。时岳听到后立马给妻子打电话,让她赶紧来趟医院。妻子匆匆赶来,听说要帮助照顾这位老妇人时,顿时哭笑不得。时岳妻子在和护士们交流时说,对于这种事情,时岳办了不只一次两次了。虽然妻子有些抱怨,但还是与时岳错开上班的时间,熬鸡汤、包水饺,轮流照顾、悉心照料。第四天,姚继英在外破案的儿子从外地赶回,病友们才得知时岳和姚继英非亲非故。随后,时岳又跟老人的儿子分工值班,一直照顾了老人一个多月,直至老人出院。2019年,本村的时为安老人在务农时不慎摔伤,左脚腕粉碎性骨折,又是时岳闻讯赶来,立即开车送往镇医院,又转送至县医院,还为老人垫付医疗费13000元。自这天之后,时岳每天一下班就赶到距学校40多公里远的县医院照顾老人,这样一忙就是20天,直至老人出院。在帮其办理出院手续后,时岳又留给老人4000元钱。多年来,时岳还养成一种习惯,只要回家照顾母亲,就会上山拉来生活用水,送到村里10多位老人家中。
卞桥镇尹家村村民魏付荣患有遗传性血液疑难病症,生活不能自理,只能以药物维持生命。她丈夫突发脑梗留下后遗症,家中还有要上大学的儿子,家庭负担非常重。魏付荣觉得重病的自己是个废人,活着对家庭更是负担,几次自杀未遂。2010年秋天,时岳来到魏付荣的家里,鼓励夫妻俩:“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咱家一定能度过难关”。同时,时岳还给正在读大学的孩子送去4000元生活费。魏付荣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因家中没有婚房,魏付荣儿子始终不敢领对象回家。时岳得知,便忙前忙后的帮助申请宅基地。申请下宅基地,时岳又帮其到民政部门争取了26000元的农村建房政府补贴款。在建房开工垫资时,时岳还资助了6000元。2021年上半年,魏付荣儿子终于领着女朋友回了家,看着正在建设的新房,一家人其乐融融。从开始到现在,时岳已经帮助这个家庭长达11年之久。
烈士后人 传承家风
时岳的爷爷叫时俊,是沂蒙山区著名的革命烈士,当年还是蒙山县委主要领导人之一。时岳为自己是烈士后代感到骄傲,经常去走访慰问健在的老军人。听闻铜石镇有位102岁的老军人杜德胜,年龄虽大,但思路清晰。只要有时间时岳就会去看望杜德胜老人,每次都会留下部分生活费,这一坚持就是5年。老人把儿女们叫到跟前,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学习时岳助人为乐的精神,争做好人好事。30年里,时岳像这样走访慰问的老军人达11位之多。
激励病友 战胜病患
2014年,时岳患上了癌症。在省肿瘤医院治疗了一整年。在治疗期间,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以自身经历,鼓励同病室的七八名病友,奋力与病魔做斗争。同时,还组织为三名贫困病友捐款。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心爱心,成了病友战胜疾病的宝贵良药,好几位病友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均康复出院。他在自身病痛之际,还能热心助人。在求医问药之时,与病友结下深厚友谊。在康复后的这七八年里,每年病友的儿女都会定期代替长辈千里迢迢的来看望他。
春诵夏弦,与人为善。时岳不改教育初心,继续奋斗在教育第一线。30多年来,他传播爱、施予爱,对需要的人不求回报、无私帮助;在与疾病抗争的同时,仍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仍然坚守着助人为乐的本色,仍然热衷于爱心传递。他经常说:只要还能走得动,他就会在传递爱心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如今,时岳老师在与疾病博斗的同时,仍然教书育人,坚守着助人为乐的本色。
武孟军
武孟军,男,汉族,1979年3月生,中共党员,山东高速聊城发展有限公司冠县收费站收费员。他于1997年入伍,2010年退伍,在部队退伍后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默默付出,乐于助人,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村中孤寡老人,料理老人生活起居。武孟军默默付出,坚守奉献不言苦,用自己最平凡而真实的举动赢得了周围人们的敬佩与尊重,彰显了党员本色,展示了人格魅力。在部队曾荣立三等功,获优秀士兵荣誉称号。
照顾孤寡老人彰显大爱
武孟军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庭环境造就了他宽广的胸怀,多年部队的教育造就他了坚忍不拔的性格。武孟军生活在冠县东古城镇田坡村,20年前,村中生活着的武恒健夫妇与武孟军非亲非故,武孟军亲切的称他们为大娘大爷。大娘患有老年痴呆,家里家外都是大爷一个人干活,无儿无女,这对六旬的老两口过得非常紧张,生活不免孤单。武孟军主动承担起邻居家的庄稼地,逢年过节总是拿东西看望,日子一长,武孟军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照顾两位老人。得知武孟军要征兵入伍,老两口不免有些失落,武孟军许下承诺,答应两位老人会像对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让他们放下顾虑,好好生活,武孟军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每逢探亲回家,第一时间到老人家报到,询问生活起居,照顾衣食住行。直到退伍后,武孟军回到村中,对老人更是悉心照料。大娘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便去世了,留下大爷一人更显孤苦。武孟军更加上心,大爷的衣服、生活用品都由他准备,缺少什么就马上购买,做到了衣食无忧。老人家的大事小事,如修电视、换灯泡、钉窗户、换煤气、清垃圾等等,武孟军都一手包揽了下来。农忙时,武孟军都是事先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去大爷家抢收庄稼。现在大爷已是八旬老人,身体还算硬朗,精神矍铄,他总是说起:“自己无儿无女,何德何能遇到孟军如亲儿子般的陪伴,我是遇到好人了,这一辈子知足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武孟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古训。
细数下来,武孟军已照顾老人长达20年,20年坚持义务照顾他人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他总是认为这是普通而平凡的事情,他说既然答应人家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去做到。武孟军的故事也成为当地口口相传的一段佳话,周围的人们对他无不伸出大拇指。
解决留守老人后患之忧
武孟军的大爱之心并不止于此。村中大多都是留守老人,武孟军发现几户老人门前的路是土路,还不平坦,遇有雨雪天气更是泥泞不堪,出行十分不方便。武孟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定义务为老人铺路。说干就干,武孟军利用工作之余,每天扛着铁锨在村中转悠,看到沆洼的地方,就填土修补,看到砖块就捡拾起来。村中大伙听说捡拾砖块是为了铺路都非常支持,也纷纷加入了队伍,最后在武孟军的带动下,把砖块铺到了泥泞的小路上,坑洼不平的泥路终于变得平整宽畅了,更是方便了老人们的出行。村里的乡亲对武孟军的美德善行赞许不已,而武孟军却说:“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都不算什么”。是的,作为一名党员,武孟军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不忘初心就是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
帮助司乘人员挽回损失
在工作中,武孟军更是展现了一颗热心肠。2018年3月的一天,一辆拉着轮胎的时代轻卡在收费站出口驶离车道时,一团明火在车辆后排瞬间着起,火势异常凶猛。武孟军快速反应,立即推开车道栏杆,让车主快速驶离收费区域,随后停靠在外广场。火势猛烈,他不畏险阻,在弥漫着强烈的货物焦味和呛人的柴油味中,拿起灭火器带头冲在灭火的最前端,经过争分夺秒的艰苦作战,火势被完全扑灭,为车主挽回了经济损失,也保障了收费车道的平安畅通,而他全身沾满了污渍,狼狈不堪。车主对武孟军的勇猛救助非常感动,心有余悸地说道:“幸亏车辆着火发生在收费区,有你们这么好的收费员,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及时帮助灭火,避免了一场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是太感谢了!”并掏出钱来想要感谢武孟军,被武孟军婉言谢绝了,只是叮嘱车主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车主连连称谢,于次日专程赠送锦旗表示感谢,其事迹被聊城新闻网报道。
退伍不褪色,心怀报国为民情。武孟军始终以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身处何岗位,自始至终拥护党的领导,严守党的纪律,政治立场坚定,坚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上境的人生格言,对党忠诚,对社会一片赤诚之心,顾全大局,勤政务实,他一身正气,得到了身边人的高度肯定,面对如潮的好评,他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从不贪图名利,依旧用实际行动默默付出着,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他说,未来,他还会尽其所能,为大伙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王银洁
王银洁,女,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威海人,国网威海供电公司物资部职工。作为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善小·海葵”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她积极投身文明创城、金秋助学、爱老助困、直播宣讲等活动,发起公益直播14期,组织开发国网彩虹“善小·海葵”志愿服务云平台,策划实施“情系朝阳”“情暖夕阳”“情筑光明”“情牵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善小·海葵”公益行动百余次,组织服务队先后帮助150余个孩子实现微心愿、捐建“希望小屋”13个,助推“善小·海葵”志愿者服务队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个人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山东省最美志愿者,优秀青年工作者、威海市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绵绵用力 播撒爱的阳光
2022年元旦,王银洁来到了贫困学生小轩家里。一进门,她一边把小轩爱吃的食物放在餐桌上,一边关切地问着小轩的学习情况。她来到小轩的书桌旁,摸一摸窗台,看看透不透风。听完小轩说完学校里的事,王银洁说:“看到你这么努力,我们都很高兴。我看窗边有点冷,下次给你拉个厚点的窗帘挡挡风,你写作业不冻手。”
小轩家是王银洁带头建设的第一间“希望小屋”。在认领“希望小屋”项目之初,她根据小轩家的实际情况,为他配置了学习桌椅、购置了许多书籍,时时关注着他的学习和生活。
截至目前,王银洁组织服务队帮助150余个孩子实现了微心愿,与300余个贫困孩子家庭结成“亲戚”,实行长期精准帮扶,用爱和执着照亮贫困儿童的健康成长路。
冲锋在前 扛起责任大旗
王银洁认为,对于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重在细水长流,然而在特殊时期、关键时刻,志愿者队伍更要勇于冲锋、敢于担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银洁迅速组织实施了“情援疫线”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为73名供电应急保障一线人员和长期隔离的电网值守人员开展爱心配送,并制作了志愿者联系卡,方便随时帮助做好心理疏导和沟通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王银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网络将“面对面”服务变成“屏对屏”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居家用电自助办理”“复工复产用电政策”等公益直播14期,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王银洁作为服务队专责的6年,正是威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赓续文明称号的关键6年,她以身作则,带领队员们走上街头站点,捡拾垃圾保护整洁环境、引导行人维护交通秩序,充分彰显了供电人对这座城市的责任与厚爱。
创新模式 打造志愿品牌
担任志愿服务队专责后,王银洁积极推动构建“党委主导、支部主体、党员青年为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提出了“年度有计划、季度有主题、月度有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思路,并将活动开展情况与支部绩效考核、党员量化积分挂钩,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常态运行的工作机制。
她坚持从社会关注、群众期盼处入手,立足行业本身和威海地域特色,策划实施“情系朝阳”“情暖夕阳”“情筑光明”为主要内容的“善小·海葵”公益行动100余次,扩大了“善小·海葵”志愿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2021年,王银洁推动开发了“善小·海葵”志愿服务云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从“发起—招募—实施—总结”的线上全流程闭环管控,依靠大数据对志愿服务相关数据进行精准查询、统计与排序,全面提升了志愿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王银洁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矢志不渝地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助推“善小·海葵”志愿者服务队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也让“善小·海葵”成为文明威海、幸福威海的一张靓丽名片。
庄文新
庄文新,男,汉族,1966年8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潍坊市新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公益顾问,致力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原济南军区“杨根思连”战士。多年来,他一直热心于公益活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计报酬、无私付出,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困难家庭、退伍老兵等群体。先后组织开展捐款捐物120余次,帮助困难家庭1100余个,平均每年募集现金10余万元用于各类救助活动,帮扶群众多达500余人。
情系退伍老兵 助享幸福生活
2021年,庄文新发起成立了潍坊市潍城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带领团队为新中国成立前和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老军人募捐。家住潍坊市峡山区岞山街道高家庄村的耄耋老人高西洪,曾在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参加过多次战役,也立下不少战功。如今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庄文新得知后,立即与团队成员赶到了高西洪老人家中,送上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在听老人讲述那段革命岁月时,庄文新当场潸然泪下,他拉着老人的手说:没有老一辈革命者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后我们会定期来看望您,也会请专业的医生来时常给您看病。庄文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做公益的这些年里,受到他捐赠和帮助的就有好几百人,其中不乏老人、学生以及残障人士。
用心用情关爱关心环卫工人
年近七旬的苏茂财是潍坊市奎文区的一名环卫工人,由于子女的家庭出现变故,除了照顾老伴外,还要兼顾着孙子孙女的饮食起居,再加上自己常年患病,这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庄文新立刻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个人,一起购买了米、面、油以及羽绒服、棉鞋等生活用品,送到了苏茂财的家中。对于这份礼物,苏茂财感动不已。自2019年以来,庄文新连续组织开展鸢都街头精准帮扶环卫工活动。夏季,他带领团队开展送清凉活动,为路边作业的环卫工人送去茶叶、冰糖、矿泉水、西瓜、洗衣液等物资;冬天,他联合多家爱心企业发起暖冬行动,为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送去了过冬衣服和棉被。2021年11月,他带领致力公益创业互助志愿服务队、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志愿者,为环卫工作者免费赠送3万多元物资。在他的建议下,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还专门成立了环卫工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全市的环卫工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为防疫一线捐物资 解社区燃眉之急
自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致力公益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庄文新积极深入疫情防控一线,第一时间组织156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2022年3月10日,潍坊市潍城区、奎文区疫情形势严峻,庄文新闻讯而动,第一时间在15个公益群发布招募信息、志愿服务倡议、爱心捐助等内容,消息一经发出,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响应,截至3月15日,群内共捐助资金4万余元。
潍坊市奎文区的金都时代新城小区是整个潍坊市封闭管理比较早的居民小区,街道、社区干部群众组成一线防疫队伍,日夜在小区内坚守奋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用口罩、84消毒水、防护服以及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出现短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庄文新将购买的所需物资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小区门口,解决了小区的燃眉之急,社区工作人员向庄文新以及团队的每一位志愿者表示深切的感谢。
此外,致力公益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由庄文新等五名骨干成员为核心的防疫应急服务小组,从2022年3月16日起,该小组与多名志愿者一起,利用筹集的资金购买了N95口罩5000个、一次性口罩10000个、方便面50箱、鸡蛋100箱、矿泉水50箱、30箱84消毒液等物资,先后分20余次送往潍坊市23个物资紧缺的社区,为抗击疫情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好志愿者 带动身边人
从事公益活动近20年来,庄文新累计向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群捐赠款项超过10万元,组织并参与公益活动多达500余次,1000余人受益。
好的风气是会传递的。在庄文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积极分子聚集在他的身边,他们当中不乏企业家、律师、记者、个体工商户甚至还有学生等等,每一位志愿者身上都有大爱之心。今年18岁的张慧是昌乐县乔官镇的一名高中毕业生,父亲是小儿麻痹症患者,母亲也因为疾病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就是她跟11岁的弟弟一起照顾着父亲生活。庄文新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伸出了援手,用他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张慧对此倍受感动。受到庄文新的影响,张慧也加入到了致力公益志愿服务队,跟着庄文新一起做公益。用行动来回报社会对她的恩情。
在庄文新的付出和影响下,他身边志愿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致力公益志愿服务队已经由原来的30人发展到了200多人。
庄文新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也充分展示了一名老兵“退役不褪色”的良好形象。自2005年参加公益活动以来,庄文新累计参加服务时间达3000余小时。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潍坊好人”、“雷锋标兵”、“潍坊学雷锋志愿者最美先进典型”等多项荣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杨根思连聘为公益大使,其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齐鲁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潍坊日报、潍坊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捧着沉甸甸的荣誉,庄文新激动地说:“公益无止境,一起向未来,今后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一如既往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共建美丽新山东贡献力量。”
刘世瑜
刘世瑜,男,汉族,1966年8月生,群众,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渔民。2021年9月,一艘正在胶州湾海域捕捞作业的胶州渔船,突然遭遇风浪袭击,数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正准备返航56岁渔民刘世瑜,不顾个人危险,顶着巨大风浪,凭借多年的航海经验,在其他船员的协助下,成功救起7名船员,更是挽救了7个家庭。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见义勇为了。早在2003年的冬天,刘世瑜曾经和另外一名船长,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大海,在惊涛骇浪中救起10名遇险的外地船员。他说,救人是本能,更是责任。曾先后荣获“感动城阳”道德模范、“青岛市文明市民”称号。
分秒必争抢救船员
2021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静的一天,但对于刘世瑜来说至今也难以忘记。当天因为海上风力较大,出海作业危险系数较高,为安全起见,刘世瑜按照上级要求驾驶“鲁城渔60126”号渔船返航,大约在中午十二时左右,对讲机里突然传来“鲁胶渔60166”号渔船发出的求救信息,刘世瑜意识到对方一定遇到危险,但这时对方已经失去联系。
就在这生死一线时刻,这位有着近40年出海捕鱼工作经验的老船长没有考虑太多,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人命关天,救人要紧。因为他清楚,面对波涛汹涌的风浪和一望无际的大海,渔船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如果晚一秒,船员们的生命危险就多增加一分,他努力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先通过卫星定位确定了“鲁胶渔60166”号渔船的位置,又立刻通知了附近的“鲁城渔60167”号船一同前往救援。就这样,刘世瑜和刘承革两名船长顶着十几米大浪,各自驾驶渔船,朝着遇难船只驶去,火速救援。在航行途中,刘世瑜一边让船员们仔细观察海面情况,一边让大家提前做好救援准备,全体船员不顾个人安危,分秒必争,和时间赛跑,只为确保第一时间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由于风大浪急,渔船行驶在海面上,不停地来回摇晃,这也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原本约30分钟的航程,行驶了近1小时才到达,当刘世瑜驾驶渔船靠近遇险渔船人员的位置时,“鲁胶渔60166”号渔船由于船舱进水已经沉底,而遇险人员在一艘救生筏上,随时都有可能被海浪掀翻。由于渔船比救生筏高很多,刘世瑜小心驾驶,立刻调整航向,靠近遇险人员,并指挥自己船上全部船员将提前准备好的救援缆绳抛向遇险人员,和船员合力将遇险船员一个接一个地拉上船。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急救援,刘世瑜等人终于将7名遇险船员救上船。刘世瑜见船员们又冷又饿,立马找衣服给他们穿上,做好热乎饭菜先让他们填饱肚子。那时候,还有2名遇险船员下落不明,虽然参与救援的船员们已经疲惫不堪,但是时间就是生命,他们没有停下救援的脚步,确认获救船员各项体征正常后,两艘渔船又立刻在附近海域展开了搜救,经过长达近6个小时的搜救,依然没有发现剩下的两名遇险船员的下落。这时海面风力逐渐加大,为确保其他人员安全,上级部门要求刘世瑜他们必须立刻返航。“鲁城渔60126”号渔船便载着获救的7名船员和“鲁城渔60167”号船一同返航。
不惧风浪展开营救
2003年11月28日凌晨,一艘荣成籍的小货轮行驶在距离青岛150海里的海面上时,船舱突然进水,船体迅速下沉,10名船员掉进了海中,船载DSC自动呼救系统立即将求救信号发送到山东海事局,一场营救行动由此展开。刘世瑜当时正好在附近海域,接到救人指令的同时,也收到了遇险渔民的求救信号。他和另外一名船长刘德波紧急驶向事发海域。当时海上的风力在9级以上,两条渔船靠近即将要沉没的货船不仅十分困难,也很危险。他们驾驶着渔船一点一点地靠近出事货船,然后抛出缆绳,让货船船员接住。就在船员全部获救后,货船已经完全被海水吞没了。
惊涛骇浪之下,刘世瑜带领其他船员在别人危难之时不顾自身安危施以援手,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充分彰显了渔民兄弟勇敢、互助的精神风采。风浪肆虐,巨浪滔天,他以无私化作身边英雄,同心相助的灯塔守护着家乡的大海,他是风浪里骁勇的逆行者,是闪耀时代精神的领航灯。
袁艺芳
袁艺芳,女,汉族,199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寿光人,2013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分局大桥派出所副所长、三级警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帮助辖区100余名无户口人员落户,为群众解决户口疑难问题800余次,办理各项户籍业务10万余人次,事迹被济南电视台、新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全能袁”“贴心袁”“专业袁”。曾先后荣获市公安局“泉城警星”、天桥区分局“百姓贴心民警”“优秀女民警”等荣誉称号,荣立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一次。
想群众之所想 做群众心中的“全能袁”
2013年,袁艺芳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安民警,在大桥派出所从事户籍工作,辖区7万多人口,她九年如一日,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滴一点总关情”的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地为群众办理每一项业务。白天忙着处理业务、接待群众,晚上翻看各种政策规范、典型案例,认真钻研业务,电话24小时畅通,辖区群众有关户籍方面的问题都会找她咨询。
在多年的窗口工作中,袁艺芳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不断优化窗口卫生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着力营造亲民、惠民的服务氛围,让群众待得住、少等待、少跑腿。她认真落实《户政窗口建设及服务规范》,时刻保持窗明几净的工作环境,在派出所户籍室设置了敞开式受理台,配齐座椅、饮水机、急救药箱、WiFi等便民设施,规范言行举止,展示亲民形象,着力打造温馨的户政服务大厅。同时,全面实行“一窗式”“一站式”“容缺式”服务模式,对群众申办业务事项符合受理条件的,严格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结,以最简的程序、最快的速度满足群众需求;对于群众申请材料不齐全的,除必备关键材料外,提供在线查询服务,实行先受理、后补缺;确需多次办理的事项,列出材料清单,一次性告知群众需要准备的材料,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兑现“马上办”服务承诺。
2021年3月,袁艺芳了解到,辖区居民王先生与钟女士结婚已30多年,钟女士的户口一直在辽宁省鞍山市。在办理户口迁入业务时,发现因两人结婚证上王先生的出生日期出错而无法办理。若按照当地流程走公示、变更程序,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而王先生因重病无法下床,两人一起回老家办理更正业务更是遥遥无期。为此,袁艺芳主动联系济南、鞍山两地的民政局、公证处等部门,一次次地拨打电话帮助他们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仅用两天便办理完钟女士的户口迁入业务,解决了老两口的大难题。
急群众之所急 做群众眼中的“贴心袁”
和煦的笑容、亲切的问候,是袁艺芳在户政大厅的日常,她常说“接待群众就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在提升自身服务技能的同时,多微笑、多解释,以诚恳、谦逊的态度待人,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户籍民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她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开展上门服务;对工作繁忙的中青年人员,落实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绿色通道”等便民政策,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办事群众因“急事”匆匆而来,因“服务”满意而归。
2020年3月,居民叶先生因长年没有办理过身份证,户口被户籍地派出所冻结。叶先生是肝癌晚期患者,需长期服用止痛药减缓病痛,根据国家规定,必须使用身份证或者居住证才能购买药物,看着丈夫病痛难忍的样子,其妻子到派出所求助。为让叶先生早一天的吃上药,减少病痛折磨,袁艺芳一方面主动前往叶先生的暂住地为其采集照片,协助其妻子准备好办理居住证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与浙江当地派出所协调,一遍遍地了解恢复进度,沟通户籍数据恢复,在短短24小时内就为其成功办理了居住证。叶先生妻子感激地说:“袁警官真是咱们的好警官,我丈夫终于不用再受病痛煎熬了!”
解群众之所难 做群众眼中的“专业袁”
参加工作以来,袁艺芳九年如一日,似一朵铿锵玫瑰,时刻坚守在派出所的岗位上,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书写着一名女警的精彩人生,诠释着为民奉献的别样情怀。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效能,袁艺芳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了社会心理学、法律等专业知识,并于2016年高分通过司法考试。她经常积极参与案件调解和案件办理工作,与办案民警一起探讨疑难案情,成为所里名副其实的“法律顾问”。
2020年初,新旧动能转换起行区的拆迁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时间,来户籍窗口办理业务的群众呈井喷式增长,她经常忙的忘记喝水。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进一步优化业务受理流程,一方面,在户籍大厅安排专人引导分流,进行政策解释、答复工作;另一方面,在群众排队时完成材料审核、整理工作,当群众到达窗口时,直接进行信息录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为了能够满足更多群众的业务办理诉求,杜绝“排不上队”的现象,她吃住都在所里,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办理业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贺玉芹
贺玉芹,女,汉族,1974年9月生,群众,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化一中教师。2021年9月8日,乘着烟渝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怀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山区孩子们的关爱,贺玉芹主动请缨走进大山,踏上了重庆巫山的支教之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帮助孩子们用知识铺就走出大山的路。
牢记使命 克服困难
重庆市巫山县坐落于长江边上的群山峻岭之中,这里多悬崖峭壁且山势陡直。贺玉芹支教的官渡初中就位于巫山县城外40余公里外的官渡镇双月村。就在刚到学校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巫山当地气候潮湿多雨水,饮食多油多麻多辣,来了没几天她就开始出现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红肿、疼痛并伴随着奇痒难忍,后来经医院诊断是玫瑰糠疹,吃药、烤紫外线始终不见好转,而且反复发作。因为学校建在半山腰上,刚开始租住的房子在山下,每天需要走接近半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官渡初中,这对于一个从胶东丘陵地区来的人来说,连最基本的上山下山都成了一种考验,汗流浃背的时候,疹子更是痒得往心里钻!当时选择坚持下去还是放弃,都成了她不得不时刻面对的窘境,但是她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咬牙坚持着。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贺玉芹切实地感受到“这里是真的需要我们”。学校的软硬件环境都比她原来所在的学校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硬件,学校的教学设施既有原始的黑板,又有白色书写板;既有投影仪,又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通过与校长交流后才知道,由于财政资金有限不能一下配齐教学设施,只能有钱了就更换一部分,才出现了这种状况。但是面对困难校长说得最多的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切最终还是让她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留下来,对贺玉芹而言,支教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别人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自己看到努力与坚持的力量,从此,贺玉芹就把自己当成官渡中学的一份子。“支教的机会来之不易,我必将珍惜。我乐意做好支教中的每一件小事,我也算是一个追梦人。”贺玉芹说道。
立足教学 勇于担当
在去巫山之前,贺玉芹也曾预想过在教学上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可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巨大反差。通过每天听课,她发现课堂教学容量小,经过向任课教师了解,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于是,她主动找到初一级部主任,商量可不可以参与到具体课堂教学。通过两个多周的课堂教学,她发现,很多学生基础差,上课专注度也不够。下课后,她与数学组教师们相互讨论找改进的方法。在课堂上,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孩子们基础差、学得慢,就一遍又一遍带着孩子们复习巩固,还一对一辅导,给基础差的学生“开小灶”,有针对性地把知识点整理出来,分层次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官渡初中数学教师短缺,其中两个老师还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平均年龄低于35岁,数学教学经验缺乏。贺玉芹发挥自己担任多年数学教研组长的专业特长,和学校数学组的老师们认真开展《“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探究》的小课题研究;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做好“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各项教学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官渡中学和文化一中之间的整体数学学科交流。
辛勤耕耘 用爱坚守
贺玉芹特别喜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也时刻秉持这一理念,用情、用心、用爱教育学生。受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巫山的学生家长普遍到广东、福建等外地打工,学校里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平日里更多是爷爷奶奶来照料,缺少关爱。平日里爷爷奶奶要忙农活,他们放学后都是自己玩。于是,她就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爬陡峭的山路,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班上有一个男生,每次提问他都不做声,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又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课堂上,贺玉芹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帮助学生重塑自信,课后还单独辅导,一步步增强了他的自信。
支教,是一种磨练,一种奉献,也是一份收获。教学相长,贺玉芹在给山里孩子带去了新理念和新活力的同时,自身也在支教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希望自己能把胶东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特色带给巫山的孩子们,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会把最纯真质朴的巫山精神带给牟平的学生,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教团队中去。”贺玉芹说。
“短期支教的意义不在于能教授孩子们多少知识,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大山中种下爱与知识的种子。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让我明白,爱,是一切美好行为的源泉。”贺玉芹说,她带着爱遇见了这些孩子,而孩子们用更多的爱回报了她。
在支教期满后,看着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望的双眼,还有恋恋不舍的老师们,贺玉芹又主动申请延期半年,继续去做这件让她终生难忘的事,用爱去帮助这里的孩子们,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迈向更好的未来。
杨继宏
杨继宏,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工业统计科科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杨继宏用自己的无怨无悔、辛勤付出担当着好干部、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好外甥女婿角色的责任,践行着“山东大汉”身上应有的“品质、心胸、美德”。曾在2007年被济宁市供销社评为“先进工作者”,2012年荣获“国家统计局先进个人”殊荣。
外甥女婿品质高 甘为姨妈来养老
2008年,杨继宏郑重地对姨妈说:“姨妈,让我们来照顾您吧,我们一定把您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孝顺,这里就是您的家”。这一句承诺陪伴了杨继宏一家5000多个日日夜夜。这位78岁的老人是杨继宏妻子的姨妈,她一生无子女,体弱多病。一人住在老家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内,小屋夏不能遮雨、冬不挡风,她只能每天无奈的感受着四季的变化。老人孤苦伶仃、生活艰难的处境,杨继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想自己的妻子一直牵挂其姨妈的生活、始终放心不下,“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要让姨妈晚年幸福”、“让老人有个家、有个幸福的家”,杨继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诺言。14个春秋往来,杨继宏用细心、真心、孝心、诚心扮演着一个个角色,扛起为老人养老的责任。
春风化雨暖人心 人格最美是孝心
杨继宏的父亲年事已高,但为了好好侍奉姨妈,本应照顾父亲的责任只能多让哥哥、弟弟承担,他把对父亲的贴心照顾变成了日常电话问候。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从不拈轻怕重、怕苦怕累,工作质量、成效一直走在山东省、济宁市供销系统统计工作的前列,工作再忙,往家打电话的第一句话是嘱咐妻子把姨妈照看好;再苦再难再累,他从没在姨妈面前说一句急躁、抱怨的话,始终保证老人的饮食起居质量和稳定的情绪。随着老人年龄越来越大,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急躁,杨继宏工作之余,经常主动陪老人谈心散步、聊天解闷,有时候还会请邻居到家中陪姨妈聊天,解除老人心中的苦闷。
杨继宏每天早晨6点起床,8点准时为老人喂饭,10余年的照顾老人,他总结了很多经验:“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中午要让老人午睡,晚上少吃才能健胃、夜间加奶加水再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总是脸色红润、身体健康;姨妈牙齿不好,杨继宏给老人制定专门食谱,以好消化、易咀嚼的鱼、豆腐、青菜、肉粥、奶粉等流食为主,一日三餐不重样,身边的邻居没有不夸他“不是儿子、胜似亲儿子”。2016年,老人的小脑萎缩病症更加明显,加之股骨胫摔断,导致常年卧床不起,大小便在床上、吃饭需要一勺一勺的喂,杨继宏对此毫无怨言,更加精心照料,为了让老人少受罪,他和妻子决定,不给老人用尿不湿而改用尿垫,他和妻子每夜都要至少起床3次定时为老人换尿垫,老人卧床6年,身上没有一点伤口和硌破的地方,“一年四季穿着睡、天气晴好往下背,要让老人少受罪、每日食谱须会背,每夜三次换尿垫、定点翻身方式对,久病床前有孝子、人间真情最可贵”,成为他在家伺候老人的一套口诀。多年照顾老人的他,探索总结了为老人翻身、清理、擦洗、喂饭、吃药等一整套方法和经验。2019年8月,老人突然发高烧,到医院检查结果为肺积水、肺功能衰竭,因其病情严重,加之年近90高龄且不能言语,医生言外之意救治的希望太渺小,他和妻子不言放弃,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出精细的居家照顾方案,让老人神奇般地脱离危险,30个不眠之夜,换来了老人的生命延长、多福多寿。虽然老人病情不断加重且已92岁高龄,但生命特征平稳。在杨继宏和妻子心里,付出再多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家庭美德代代传 和谐幸福是团圆
“家有一老,胜有一宝”。每年除夕的第一碗、第一个水饺都是喂给老人吃的;中秋佳节,月饼的甜香是老人最喜欢的味道。每天,杨继宏早上出门,“把咱姨的身体照顾好”是口头禅。为了照顾病重多年的姨妈,培养好孩子,他和妻子很少为自己添置衣物。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儿女都很自然地把老人当做自己的奶奶一样孝顺,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一眼老人。儿女的孝心也赢得了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左邻右舍的一致点赞。老人虽不能言语,但在他为老人翻身、喂饭时,老人眨眼、张嘴的幸福表情正是他一家人幸福的显现。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