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
“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没有院士头衔,没有高等学历,这个农田里走出的胶东汉子,凭借“三四十年的社会经历”,成为中国粮食安全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自1972 年始,在过去的44 年时间里,李登海进行了790 多次攻关试验,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上,愈战愈勇。经过121 代的选育工作,相继育出了亩产700-1500 公斤的五代紧凑型玉米系列高产新品种,成为当之无愧的“杂交玉米之父”。
4 月,想在莱州见到李登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按照他的“作息”时间表,每年9月到来年5 月,他会待在三亚的实验基地,期间实验田里的玉米会播种收获三季。在北方的夏季来临之时,他再带着海南培育出的种子赶回莱州,进行夏玉米播种。2016 年的四月,登海种业的董事会会议,让李登海
在莱州有了短暂停留,也让我们与这位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尚处腰椎手术恢复期,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依然停不下忙碌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干点事就像掉了魂一样”。
700 到1500 公斤的突破
用李登海的话说,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缺衣少穿到丰衣足食”的转变,年轻时的他“吃过树皮、树叶”。也正因此,李登海对粮食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1966
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乡务农,他所在的后邓村玉米亩产只有200 多斤,收成好的年景也不过300 斤。1970 年,李登海进入大队农科队,开始接触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引种、繁育。1972 年,李登海获得了一份我国农业专家1970 年赴美国的农业考察报告,这成为李登海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的玉米育种情况,其中特别介绍了美国先锋公司总裁华莱士的故事,这位地球另一端的农民,创造了美国玉米亩产2500 多斤的最高纪录。这深深震动了李登海,“美国农民能办的事,我们中国农民也能办到”。从此“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在
李登海心中扎了根。
1972 年的夏天,成为李登海杂交玉米高产之路的开端。
1979 年,“掖单2 号”“掖单3 号”为代表的第一代紧凑型杂交玉米,创造了亩产750 公斤的纪录,种植密度超过每亩4500 株以上。
1984 年,“掖单6 号”“掖单7 号”种植密度提高到每亩5000 株以上,产量突破800 公斤、900 公斤。
1988 年,李登海率先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 公斤高产能力的“掖单13号”,创造了亩产过吨粮的高产纪录。像跳高运动员一样,到上升到临近极限的高度时,接下来的每一厘米的提升都变得更加艰难。由于没有高产品种,李登海在高产攻关和品种选育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最大的难关。经过多年的苦苦思索,不间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大量搜集和创新种质资源,直到17 年后,经过近50 代的选育,新的高抗倒伏和具有高产能力的“登海661”高产品种,不仅能在玉米生长后期抵抗9-10 级阵风而不倒,并在高产攻关中突破了1100 公斤,创造了亩产1402.86 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
录。
2013 年,中国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李少昆博士率领玉米高产团队,在天下脚下的新疆奇台,利用“登海618”杂交种,创造出了亩产1151.65 公斤的我国春玉米最高纪录。同时也实现了一年两季亩产达到3500斤,一亩地可以养活4.5 个人的高产目标。
44 年高产攻关,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李登海用最简单的数字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农民的智慧与力量。
泥田里的“杂交玉米之父”
60 多岁的李登海依然保持着每天按时下地的习惯,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原绍刚笑言:在农忙的世界里,李登海一声令下,所有人都要跟他下地干活。
虽然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但李登海没有院士头衔,更没有高等教育学历背景,他的知识一方面来自于自学,更重要的则来自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唯一一次“专业”学习机会是在1974 年,时任农科队队长的他经县社推荐去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他带着理想追求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到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基本掌握了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李登海认为那是他一生中能够做出成就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能够进行科研攻关的重要转折点。
在李登海看来,过去的44 年,是不断研发创新探索攻关的44 年,更是不断学习的44 年。他向老农学习“耕、耧、刨、割”;向书本学习;向能够遇到的农业专家学者教授老师请教;向南仲家村、小刘家村、蓬莱聂家村等先进单位学习;在790 多块高产攻关田中实践学习;条件允许之后更多次出国考察学习……
不断的学习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了今天的农民科学家,却不失农民本色。
初到海南的李登海栖身临时搭的高脚屋上,他命名为“风摇楼”。更即兴作诗一首:“绿野顶天风摇楼,烈日蒸烤度白昼。蚊轰蛇巡虫鸟唱,浸泡长夜是湿露。远望五指缭绕云,近看椰树摇长风。育种田边宿一夜,胜过宾馆超五星。”
四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李登海没有节假日,没有八小时工作制,天亮下地,天黑到看不见收工。绝大部分时间就在玉米田里,穿着工作服、解放鞋,戴着草帽,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李登海先后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国际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3 项。2005 年,“南袁(隆平)北李(登海)”同时荣获亚太(47 个国家和地区)种子协会特别贡献奖。
科技创新产业化先行者
1985 年4 月15 日,李登海自筹资金两万元,在我国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集杂交玉米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民营农业科研单位——后邓试验站。而十年之后,我国农业部才提出繁育推一体化的改革要求。
在成立试验站时,李登海就提出:“不向集体伸手,不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把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在农业科研种子推广体制改革方面创造出一条新的路子来。”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李登海的试验站依靠不断创新选育的高产品种成果获取利润,发展壮大。1987 年发展成立掖县玉米研究所,1993 年成立莱州市农业科学院,1998 年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后成立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登海种业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如今的登海种业,已经拥有资产39 亿元,并成为国家首批农业创新性企业。
如今,李登海育出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已经达12 亿亩,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0 多亿元。
“坐在火车汽车上,一看田里都是自己选育的品种,就有一种科技工作者的成就感。”李登海说。除了国家给予的各种荣誉,最让李登海感动的是来自普通百姓口中的最朴实的话:“有你的好品种,我们家的二亩地可以多喂一头猪。”农民体会到的是切切实实的增收。
未来,玉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口粮作物,更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可再生能源原料,还是重要的生态作物,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远远高于普通森林。
对李登海而言,登海种业不只是一个产业化的民族种业公司,更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而已经67 岁的他,还是离不开玉米田,“争取再干20 年,要干出60-80 年的研发创新业绩,等于再活了一辈子。”
(登海种业/ 供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
今天上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千呼万唤民法总则草案终于出炉。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草案特别增加了“修复生态环境”这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而不像过去只靠赔偿了事。[详细]
楼顶平台只能通过我家进入,所以就是我家的,我想在上面种菜就种菜,我想用大粪浇就用大粪浇,熏死邻居我也管不着。更过分的是,包海秋居然在楼顶浇大粪,造成荣子谦家中及整个单元楼梯走道臭气熏天,上下左右邻居怨声载道。[详细]
“我现在对毒品只有恨!”57岁的李福(化名)讲起往事仍然眼眶泛红,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他在事业有成时却染上毒品,从“万元户”堕落为“瘾君子”、妻离子散,16年间不断戒毒又不断复吸,直到2004年他离开劳教所后进入社区康复,至今12年里终于彻底戒断毒瘾,做...[详细]
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消息: 6月25日14时30分,沙坪坝110接警称餐馆老板去送餐,男子确认订餐后却玩起躲猫猫,老板无奈接警求助。民警第一时间联系报警人并赶赴现场。[详细]
综合新华社驻莫斯科、安卡拉记者报道:俄罗斯和土耳其官方27日均宣布,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土方去年11月击落俄方苏-24战机事件向俄总统普京致道歉信。土耳其总统府发言人易卜拉欣·卡林27日确认,埃尔多安就土耳其去年击落俄战机事件向普京致道歉信,并表示土俄双...[详细]
据外媒报道,北京时间28日凌晨,墨西哥南部发生强烈地震,但暂无受伤或严重损毁报告。美国地质勘探局说,地震初步强度为5.7级,震中在南部瓦哈卡州皮诺特巴德唐刘易斯镇以北约10公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