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全面回顾70年来我国在海洋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呈现全国各地在经略海洋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奋斗实践,展望奋进新时代海洋强国的美好愿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7月16日上午,“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在山东和广东同时启动。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山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有关地方网信办、央广网、大众网、金羊网协办。

  • QQ截图20190724113953.jpg
  • TIM图片20190718102450_副本.png
  • 04.jpg

唐嘉陵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

唐嘉陵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全程参与了蛟龙号潜水器1000米至7000米海上试验,直接参加下潜24次并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刷新最长水下时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作业成果。[详细]

高嵩

“蓝鲸2号”总设计师

在距离蓝鲸2号的不远处,一座高数十米的龙门吊同样令人震撼。“这就是为‘蓝鲸姊妹'合拢的“泰山吊。”中集来福士企业管理部专员李鹏说,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固定式起重装备,提升重量达2万吨,已保持长达10年世...[详细]

郑培宏

日照大沙洼林场原场长

近日,记者跟随“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日照采访,日照大沙洼林场原场长郑培宏向记者讲述了几代日照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努力,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种出面积达11830亩的生态林。如今,新一代林场人接...[详细]

主题歌我爱这蓝色国土

  • 主题歌我爱这蓝色国土
  • 长岛渔号唱给你听
  • 海上大国重器扎堆烟台造
  • 探营全国首个深海渔场
  • 蓝鲸1号是这样建成的
  • 蓝鲸1号团队设计出最先进钻井平台
7月16日 7月17日 7月18日 7月19日

日照40年滨海播绿记:盐碱地上长出万亩生态林

  大众网·海报新闻日照7月16日讯  虽然距离大海近在咫尺,但夏日的午后,日照市区的天气还是有点闷热。不过,在绿树成荫的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里,阵阵凉风吹过,却仿佛让人置身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游客  依然像往常一样火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满眼望去笔直的水杉树下曾经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近日,记者跟随“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日照采访,日照大沙洼林场原场长郑培宏向记者讲述了几代日照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努力,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种出面积达11830亩的生态林。如今,新一代林场人接过事业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黄金海岸上书写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传奇。

  60年前日照人就在盐碱地上开荒种树,保住了庄家、挡住了海雾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前身是大沙洼林场。上世纪60年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大沙洼有三宝,飞沙、海雾和小咬。寥寥数字,诉说着这里的环境之恶劣:沙飞风动,不带纱帽根本没法行走;庄稼常年受海雾侵袭,几乎颗粒无收;低洼潮湿,环境恶劣,各种小咬滋生。

  1960年,国家吹响沿海植树造林号角。在盐碱滩上植树?这听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的日照人没有犹豫丝毫。郑培宏说,当时的日照县委、县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成立国营日照县大沙洼林场,带领机关干部、人民群众投身艰苦环境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造绿之旅。

  在盐碱地上种树无先例,种下的苗子一触碰到盐碱土就渍死了。“没有经验只能用笨法子,一种一种的试,死了再换上新的,这个树种不行,就换那种。”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试验过二十余种树种,耐盐碱的日本黑松脱颖而出,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上,种下了第一抹新绿。

  连续多年,大沙洼第一批播绿人以黑松为主,建设了8000多亩人工海防林带。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固住了海沙,挡住了海雾,保护了几万亩农田稳产,就连小咬也少了。

  越下雨越往外跑!海边守林40载养活千万棵小树苗

  1977年,年仅18岁的郑培宏来到林场参加工作。他回忆,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领取蓑衣、斗笠、水鞋,从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守林生涯。

  守林的日子是枯燥难熬的。那段没有电视、电灯的岁月,更让他们对盐滩上的一棵棵树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感情。在巡查中,他发现,地势低洼,大雨过后产生大量积水,刚栽上不久的黑松成片成片的死掉,于是慢慢摸索出了台田造林法,巧妙挖沟将海水滤出去、碱挤出去,树木得以健康成活。

  那时候,人们说“大沙洼林场的人,不如村里百姓家的一个菜篮子”。说的就是一到下雨天,老百姓都会爱惜自己家的菜篮子,收到屋檐下。而大沙洼林场的人,却只顾往外跑。郑培宏告诉记者,也就在一场一场的大雨中,他们摸索出了一脚松,一个人在前面用铁锨坑,放上树苗,后面跟着的人一脚把土踏实,就种好了,效率和成活率都高。

  雨天、每月涨大潮的日子,保坝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场恶战。他们抬起一筐一筐的沙子,装到小推车上,在南北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上,筑起人工DIY版的防潮堤,保护着岸上的千万棵“树宝宝”。

  森林公园的水杉林高耸入云,映衬着远处的蓝天白云,让游客心旷神怡。郑培宏说,上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组织技术人员到南京林业学校培训,带回来了75颗水杉苗子,他们如获至宝,精心育苗繁殖,如今最早一批水杉已经长到了胸径80cm。2001年,他们又从江苏东海县5分钱一颗,买回来68000棵水杉树苗,经过了近20年的养育,当初小指头肚粗的苗子,已然成为森林公园最吸引人的景观。

  “生态+旅游”救活国有林场,每年超50万游客来这里“亲海”、“吸氧”

  1986年,大沙洼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财政“断奶”。打那之后林场养过鸡、种过果园、育过虾苗,但最终接连亏损。到1993年底,已经23个月未发工资,99名职工走的还剩下23人,对外欠款321万,林场全面瘫痪。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培宏“临危受命”,上任大沙洼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上任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条适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让职工吃上饭,不能动“卖树卖沙”的脑筋,才能保护好这片林子。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调研,最终他透过松林的缝隙,他看到了森林旅游的曙光:立足林场蓝天、碧海、绿树、金沙滩的独特资源优势,以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业带动林场经济发展。

  “定了干!先开张,缺什么补什么!”在政府支持下,1994年8月3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开始挂牌营业,公园林海宾馆和海水浴场也同时开业。第二年,林场实现旅游收入4万多元。通过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很快成为投资热土。自2005年起,每年来到天然氧吧的游客超过50万人次,每年实现综合收入超过6000万元,门票就突破1200万元。

  郑培宏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从未卖过一棵树、一车沙。“以林促游,以游养林”,近年来林场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拿出400多万元反哺于林业。经过多年建设,林场的植物种类达到300多种,建成了江北最大的水杉林地。为人们创造了优美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环境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为提升林场建设水平,他们还积极开展海防林改造实验,创造性地进行“林中造林,树下栽树”,通过换土移植雪松、木槿、蜀桧、淡竹等30个树种进行试种,打破了“宁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栽树”的旧俗。这项公园创造出的技术项目,后被确定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而这一技术实施的资金,也是来自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

  盛夏时节,走在这片黄金海岸线上,风过处松涛阵阵,呼吸间草木清新,这片距海仅有五十余米的日照海滨万亩生态林,已然成为日照的靓丽名片。

  如今,郑培宏已经退休。再次回到曾经奋战了40年零三个月的地方,漫步在这11830亩生态林下,他感触颇多。他说,“和伙计们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

  记者深知,这份话语里面,饱含着他对过去坚守岁月的怀念,大沙洼从不毛之地到滨海绿洲的蜕变属于每一位曾经奋斗过的“林场人”,而这种艰苦创业、坚守初心的精神,也已写进日照人的血脉里。(记者 孙杰 姜洋 李雪 张珈玮 解强民 毕胜

[详细]

  • 客户端
  • 微博
  • 微信
  • 5G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