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2专题汇总 >山东手造 >头条新闻

发现山东手造丨莒县过门笺:纸上物语寓意美,列入国家级非遗

2022

/ 03/08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栗晟皓

手机查看

  春节期间,在莒县家家户户的门上,除了张贴着红底黑字或金字的春联之外,在门楣上还贴有一排长方形的镂空剪纸。

  这种彩色的剪纸名叫过门笺,在莒县民间,流传着“过门笺、落门笺,落在地上都是钱”的美好寓意。2008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莒国古城商业街名为“剪纸物语”的剪纸博物馆门口,一块写有“国家级非遗”5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格外显眼。馆内的展厅里,各式独具匠心的过门笺主题剪纸作品琳琅满目。

  在剪纸博物馆的研学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莒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于红正向游客和学生们一边讲解着莒县过门笺的历史和制作技巧,一边演示着制作过程。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张平淡无奇的彩纸随着她一剪一刻,逐渐变成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莒地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在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制作流程为出图、制版、打制刻刀、裁纸、砸刻等……”于红介绍,“传统的过门笺是长方形,长约一尺,宽约七寸,中间镌有图案,镂空的饰面上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下呈穗状。每套5或6张,主要是在春节到来时一字排开贴在各家的门楣上。”

  于红与过门笺的结缘,源自于她的父亲于永胜。“过门笺的制作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过门笺长大,当时还觉得司空见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父亲经常教育我说,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一定得把它传承下去。”于红回忆说。

  虽然过门笺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基本功必须扎实。“以前的过门笺都是单色的工艺,大多是多张彩纸摞在一起,以砸刻为主。这不但要求手稳,而且对砸刻力度的把握也很重要,轻了刻不透,重了又太费力气。同时,图案设计更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只有富有新意的作品才能受群众的欢迎。”于红说。

  在兴盛时期,莒县从事过门笺制作的村民一度达到数千人。近代以来,随着机械化的引入,花样简单、模板单一的人工制作被机械设备取代,从事过门笺制作的村民数量骤减。与此同时,过门笺还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过去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制作和销售而且只能放在门楣上使用,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于红从父辈的手中接过过门笺制作的接力棒后,一直苦心钻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她开始对过门笺的制作和传承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她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专长,在扎根传统艺术的同时探索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生活接轨,尝试把剪纸、木刻、国画等技法融入过门笺的设计和制作中,创制出多色套刻制作样式,并带领团队精心创作了以“莒文化”为题材的精品剪纸,把人物和故事搬到剪纸作品当中。同时,她还创新利用手工染制纸张,克服纸质作品易发黄褪色、难保存的问题,并把作品制作成册,接轨文化旅游产业。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自主设计创作的过门笺主题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很多产品都断货了。看到这么多的游客市民喜欢,我们后续的创新和传承也更有动力了。”于红高兴地说。

  更让于红感到欣喜的是,正在读大学四年级国画专业的侄女于志雯已经加入到莒县过门笺的传承当中。“大学毕业后,我也打算从事莒县过门笺剪纸的传承与创新事业。我想把更多年轻时尚的元素与国画的传统技法相结合,让莒县过门笺这项民间艺术走上更广阔的舞台。”于志雯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栗晟皓 通讯员 郑丽娜 杜庆秀)

责任编辑:王雨萌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