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 初夏时节,金乡县50万亩优质大蒜喜获丰收,邹城、泗水20万亩优质板栗、大枣、核桃长势良好,微山湖近30万亩名优特水产品养殖连接成片……如今,济宁市越来越多的优新特农产品走出示范园,走出样板区,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据统计,依靠“特色”农业的强力支撑,2001年济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4元,年增长5·5%。 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遇到了新形势。去年以来,济宁市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挑战。有取有舍,大幅度压缩传统粮棉生产。过去,济宁市的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今年夏收小麦缩减到450万亩。春播棉花面积也只有47万亩,较去年减少了20%。相反,特色瓜菜等高效优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却较去年增长了15万亩,总量达到了265万亩。 大力扶持,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对于已初具规模的名优特农产品,济宁市从财力、技术、信息上进行扶持,使它们尽快形成区域化主导产业。今年,金乡县大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微山县也大力引导沿湖渔民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全县名优特水产品养殖面积接近30万亩,超过总面积的一半。 促上规模,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化建设。济宁市依靠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成基地,使全市名优特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邹城市东部山区经过几年的连续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樱桃、柿子、梨、石榴、枣、杏、核桃等八大万亩优质果园;泗水县也依托地瓜、花生、果品、畜禽、瓜菜、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六大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链。 (李学斌 王鸿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