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公认的“购物天堂”。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你们来得不巧,没赶上打折季;不过香港的东西不仅以便宜取胜,还在于它的丰富和新奇。 连接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与办公大楼的通道有两条,我每次都会选择稍远的那条经过,因为那里是条“设计廊”,全香港工艺设计的精思妙构汇集于此,不但使人拔不动腿,眼睛好象也不够使了。至于走在几大著名的商业中心,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更不必提。 如果说新颖奇巧还不能成为我等乖乖奉上银两的理由,那么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消费的安全感了。讲讲我买数码相机的事吧。那天朋友领我到热闹的铜锣湾,既没去名店云集的时代广场,也没进时尚前沿的崇光百货,七拐八转,领我进了一间公寓样的高层楼宇。看了电梯口的示意图,才发现这里面既有写字间,也颇“藏”了一批小商店。乘电梯来到三楼,迎面就是三家小店铺。朋友显然是这里的老客了,售货小姐熟络地打着招呼:“又带朋友来了?” 这里的价格果然便宜,同样的货色一台能比那些大店低三五百元,而且同样是明码标价,即使有熟客引见,也不肯让一分钱。朋友说:“这里就是这样,实价就是实价,不管你会不会‘砍’。也正是因为货真价实,所以这么偏僻也有人来光顾。” 买了相机,顺便逛了逛旁边两家成衣店,顾客虽不多,看起来也是熟门熟路的样子,来了就买,生意并不差。 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一位长辈的故事。这位长辈解放前在济南的老东门开了一家杂货铺,据他说,除了街坊邻里,平日里照顾他生意的,相当一部分是住在黄河北的农民。他们好几辈人都认准了这一字号,父亲带着儿子,若干年后儿子又带着孙子前来光顾。长辈说:“其实我们卖的很多东西跟别家并没有什么分别,只是从不欺客,不管来的是大人,还是孩子,所以他们就一年年地来。” 站在物流发达繁荣的香港街头,我又依稀听到了老派生意人的这番生意经。 说到安全的消费环境,还得说一说香港的发票。内地去的游客一开始都非常不习惯:没有税章,也很少有什么财务图章,收款机打一张小条,老板随手写一张纸,就是所谓发票了。小条虽然远不正规,但发票的作用还是有的。当地的朋友说,这小条子能不能拿回内地报销不好说,但如果有了质量问题,商家是一定会负责任的。 在香港购物,还有一个发现就是这里的售货员不搞“全场紧逼盯人”。顾客进了门,顶多轻声说句“随便看看”。如果顾客无意问询,销售人员总是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只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化妆品店有些例外,大概也是因为顾客是我们一群大男人的缘故。一进门小姐就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于是有人把清单递上,小姐看了马上领到相应的货架前,几分钟工夫,就钱货两讫了。陪同的朋友说:“在香港,除非你自己要买假名牌,一般商店你是买不到假货的,因为售假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来此消费不必专门学习辨假的知识。” 极大丰富的选择,实在公道的价钱,没有心理负担的采购过程。当购物成为一种享受的时候,受伤害的只能是我们的腰包了。 离港前的晚上,我们一行4人盘点自己一周来的花费,差不多每人都在一万多元。据说,这刚够访港游客消费的平均线。 本报记者 魏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