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吴宝书 通讯员 姜 楠 报道 本报东营讯 初夏的黄河三角洲上草长莺飞,几只白鹳在芦苇荡 中嬉戏——这片年轻的新生湿地,已经成为我国白颧最南的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刘月良长期从事湿 地鸟类活动的观测研究,他告诉记者,从去年6月份起就有一对白鹳 在此筑巢产卵繁殖,今年竟一下子增加到了9只。 白鹳是我国濒危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六七月份产 卵繁殖,繁殖地一般在东北。现在白鹳把繁殖地选在黄河三角洲的湿 地保护区内,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是我国暖湿带最年 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 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 “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近年来,由于黄河水量锐减,注入河 口湿地的水量已不能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需要,加之海水侵蚀和倒灌 的影响,导致淡水湿地面积逐年退化,湿地质量不断下降。 2001年5月,为提高湿地质量,改善鸟类栖息环境,保护区实施 了湿地恢复工程,目前已修筑围坝80公里,引水渠30公里,还修建一 处扬水站。通过在雨季蓄积雨水、在黄河丰水期引蓄黄河水、蓄淡压 碱等工程措施,有效遏制了海水的倒灌和侵蚀,淡水湿地面积明显增 大,湿地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记者在保护区内看到,眼前的湿地内芦苇、柽柳等植被生长旺盛, 群鸟纷飞,一片生机盎然。据了解,去冬今春在湿地恢复区内迁徙栖 息的鸟类仅雁鸭类就达10余万只。由于环境得到改善,许多珍稀、濒 危鸟类在湿地恢复区内被成群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 鹤、中华秋鸭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大天鹅、白枕鹤等41种。 黑鹳是濒危鸟类,全国不过100余只,而去年在保护区内一次就能看 到23只。 记者还了解到,我国丹顶鹤最北的越冬地以前是江苏盐城,可如 今这儿成了丹顶鹤最北的越冬地,去年冬天有上百只丹顶鹤在此栖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