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背起书包成为读书郎已经整整三年了,看着他整天背着大书包来来回回的,我感到现在的孩子读书确实不容易。细细想来,读书的辛苦是有了,但儿子对课本并没有读出多大的兴趣,看他拿起书本时的那种无可奈何,我心里就非常明白了。其实,儿子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喜欢逛书店,他感兴趣的恐龙、天文、地理、动画等书籍不知买回了多少,而且百读不厌,时常钻研得让我非常吃惊。有时,我会说,不要看了,背背课文去。此时,他就会瞪起眼睛,不解地看着我,满脸的困惑。 对孩子的这种困惑,我常常感到无言以对,有时甚至难以说服自己。回想起来,自己成人后之所以能舞弄几下笔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时候多读了几本课外书,培养了一些兴趣,至今工作、生活中还在受益。因而,本是该提倡的东西却阻止孩子去做,其中自然有不便明说的地方,因而我自己也有了几分困惑。后来,我在一份小报上读到一个老板的读书感悟,这位老板说:“去读《国际金融》、去读《国际会计》,甚至《家政百科》。是的,只有这些才能为我明天的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利益。人文精神并不足以使我在下一轮谈判中窥伺对手的弱点,也不能使我把自己的‘小狗窝’布置得更舒适。”这几句话说得一点不拐弯,把读书的困惑阐释得明明白白,确实为我释疑解惑了。我想,等孩子稍大一点,只要让他看看这段话,他心头的困惑就应该化解了。 在商业文化盛行并影响社会价值观的今天,许多技艺性知识,因为实用,因为能够直接创造效益和美好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相对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价值的哲学与人文,则常常被冷落,一些人文学科在高校招生时被冷落就是例证,即使在小学教育中,人们的脑子里也多多少少有这种无形的“指挥棒”。 然而,人是需要精神支撑的,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涵养,需要积极的道德体系作为整合社会精神资源的软件,需要用艺术净化人们的心灵。前不久和一个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学生交谈,他告诉我,复旦大学开展了“博雅”教育,其内涵是雅言(听)、雅诵(读)、雅持(行)、雅典(观),以“博涵艺文,雅润燕曦”为主题,非常切合大学生的要求,让他受益匪浅。 有了这次交谈,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不仅要给人们技艺,还要给人们价值。如果在高等学府这种知识传承体系的塔尖,人文与艺术也被长久忽视,大学生们即使拥有“十八般”武艺,仍会显出精神世界的底气不足,这一点已经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通过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被充分暴露出来。小学呢?中学呢?大概也是这样,分数呀、考学呀,总是在孩子和家长的脑子里转悠,在这样的氛围中读书,难保孩子们没有困惑。想到这里,我很想把自己的这点感受回去试着和儿子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