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常诚
记者参加全国书市期间,在桂林“刘三姐景观园”见到黄婉秋的
时候,一下子就被她的眼神吸引了。虽然岁月掩去了“刘三姐”的几
许芳华,但明眸深处的神采一点也没有变,顾盼有情,俏皮生动。
“来桂林我可以不看桂林山水,但必须见到‘刘三姐’。”记者
一句话,让自然轻松的黄婉秋一时激动起来:“大家这么喜欢我,真
很感激。先看我的演出吧,结束了我们好好谈。”清约婉转的嗓音仍
如黄莺一般清脆,让人感到岁月不老,艺术不老。
喜欢和观众在一起
黄婉秋现在每天要在“刘三姐景观园”演出三场,虽然每次演出
她只演唱四句:“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
山歌敬亲人。”但这四句话却让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到不虚此行。
黄婉秋说:“《刘三姐》是1961年拍的,4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
记得我,记得刘三姐,这是因为刘三姐是大众歌手、人民歌手,在她
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道德美,这种美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
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我既然在舞台上扮演了三姐,生活中也不能
失去三姐的品质,要和观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吻合。”
黄婉秋告诉记者,她刚刚从东南亚演出回来,在那里演出场场爆
满,许多人知道她要去演出,从很远的地方赶去。她没有一日不为数
百名观众签名。黄婉秋说:“我哪有那么大魅力呀?那是三姐的魅力,
我现在坚持演出就是为了和喜欢我的观众交流,每天都能见到无数喜
欢三姐的观众,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明星心理很可怕
黄婉秋今年61岁,演出《刘三姐》时只有17岁。她坦言:“当时
我有很强的成名追求,作为演员这不是坏事。当然,想出名绝不能不
择手段,特别是女孩子更应该自重,老老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
这是我们戏剧界代代相传的美德。”她回忆说,拍完《刘三姐》,剧
组年长的同志反复叮嘱她:出了名,一定会被各种各样的赞誉和爱慕
包围,可不能因此冲昏头脑,千万要正确对待所获得的一切。黄婉秋
说:“这些年我一直记着这些话,时时提醒自己。”
或许真是性格中融入了刘三姐的个性,已经连续四届担任全国政
协委员的黄婉秋依然“实话实说”:“每年三月三的当地民歌节都有
大批明星来演出,花了许多钱却搞不出什么特色,每次一搞都有老百
姓说‘又来了’。”黄婉秋说:“我不是看别人大把大把挣钱眼红,
有人说我大红大紫的时候没赶上挣钱,心理不平衡,其实我没有那么
强的明星心理。”
黄婉秋说,演《刘三姐》时,为了不让自己挨晒,化装师总是在
烈日下为我打伞,此前我在剧团的时候总是伺候老师化装,这样一颠
倒,自己很过意不去。现在也是这样,不会指使人,不知道什么是明
星派头。她说:“现在一些明星的明星心理很可怕,把自己看得太高,
实际上这对自己很不好,会影响到家庭和睦、事业发展。”
“刘三姐是一种文化”
说到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黄婉秋坦言自己没看过。
她说:“不过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来拍刘三姐,对桂林刘三姐文化会
是一种促进。”
到桂林游漓江山水、看刘三姐文化,这是许多游客的愿望。黄婉
秋说:“刘三姐是一种文化。桂林山水美,这是自然资源;刘三姐的
歌声传遍四面八方,这是文化资源。现在来讲,这两者结合得越来越
紧密了。”
前几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为了培养山
歌传人,她和大连的一家公司合资修建了“刘三姐景观园”,这一景
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
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黄婉秋说:“我回到自己深深眷恋的舞台,
只想把刘三姐的歌声再次唱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出国门,让全世界都
知道刘三姐,知道桂林。”她告诉记者,什么水养什么鱼,自己的艺
术活力离不开家乡土壤的滋润,几年来她培养了30多名演员,其中两
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
人生就是一首歌
黄婉秋因《刘三姐》声名鹊起,40多年来的荣辱悲欢也都与“刘
三姐”这个艺术形象紧密相连。她给记者讲起她的人生机缘,从清贫
家庭里成长为桂剧团的小演员,从人生的辉煌到劫难,每每动情。
此时,她叫过丈夫何有才先生。黄婉秋说:“我的一生就是一首
歌,有高潮,有低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走到了一起,这么多
年多亏了我爱人,没有他的倾力打理,也没有我现在的成绩。”
何先生还是黄婉秋舞台上的“阿牛哥”,每到他们夫妇登台表演
“刘三姐”和“阿牛哥”的对歌,总是能把演出推向高潮。黄婉秋还
告诉记者,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的女儿,如今也喜欢
上了演戏,而且特别爱演“刘三姐”。
“那是莱州的大理石”
本和黄婉秋约定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可黄婉秋主动取消了限度。
采访结束的时候,她陪着记者在“刘三姐景观园”游览,走到“歌仙”
刘三姐的雕塑前,黄婉秋指着塑像说:“那是山东莱州的大理石做的。
”
提起山东,黄婉秋很动情,她说:“我只去过一次山东,参加电
视台的‘直通快车’节目,可惜时间太紧了,没能好好走一走,印象
最深的是山东的公路,那么宽、那么直、那么平坦……真希望再到山
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