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集中强调农民增收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专家表示,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并不是说农业农村中的其他问题不重要,而是认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们在新阶段农村工作基本思路上的一种转变。
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让农民增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是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多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现在是我国历史上农产品供给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时期,是农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
专家指出,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就是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放活,就是要放开农民手脚,搞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加
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至200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是城镇居民同期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03年的3·24:1。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缓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少见的,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
专家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要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建立增收长效机制需“三抓”
农民增收难,近年来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一号文件强调:“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
专家指出,随着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实行“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
内外抓,就是既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重点抓,就是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综合抓,就是既要靠创造条件让农民自身努力,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增收问题的长效机制。
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当前种粮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突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专家指出,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
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二是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三是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据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