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到县城福利都发代币卡
春节上班后,从老家回来的王先生向记者感慨,原以为代币卡(
券)只在省城销售,谁知道回到老家县城,也看到了代币卡(券),
而且有的很原始,用纸代币券盖上章,就可以用了。代币卡、代币券
如此的发展势头真是不可思议。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能发出工资的单位,年底给职工发福利时,
不约而同地都想到购物卡。于是,各商场的代币卡、代币券大量流通
起来,职工手中顿时多出少则三两百元,多则上千元的购物券。
一位长期关注代币卡演变趋势的人士认为,与往年相比,今年代
币卡不但在省城大行其道,市县一级也火得很,就是县城的小便利店
也有人在销售代币券。而今年春节代币卡逾演逾烈,单位用代币卡发
福利的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看好丰厚利润 商家瓜分“市场”
代币卡有“客观”需求,一家企业经理说,他们公司每年过年都
给客户赠送各种代币卡、购物券、消费券,以此来联络感情。送钱人
家不要,还是送代币卡这种变通方式好。据了解,在去年和前年,有
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代币卡(券),但事实上此类卡、券的使用仍旧
暗流涌动。一些单位或个人以赠送各种代币卡(券)的形式与人“拉
关系、增感情”。
没有售货可以把资金先收回来白用半年一年,而一部分卡可能因
为种种原因不能来商场消费让商场白白捡了便宜,代币券给商家带来
了丰厚的利润。面对代币券这块巨大蛋糕,越来越多的商场和超市坐
不住了,商场超市纷纷销售代币卡、代币券不说,就连卖蛋糕的、卖
快餐的也开始发售代币券。而且,各商家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部
分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采取各种促销行动,甚至通过社会关系,
拿出一定数额的回扣,动员一些单位用自家的代币卡(券)给职工发
放福利。
代币卡抢戏分 银行卡有点尴尬
日前,省城某商业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慨叹,“五一”、
“十一”银行卡消费总是井喷,但是一到了春节,银行卡消费难以火
爆,而今年春节更甚,作为中国人最大的传统节日,刷卡消费量竟不
如平时。
记者从中国银联济南分公司获悉,春节(1月22日)前半个月的
银行卡刷卡消费交易额3.4亿元,而春节后半个月交易额仅1.36亿
元。而据商业部门的统计显示,春节后商品消费活跃,有关人士分析,
来势凶猛的代币卡抢了银行卡的戏分。
昨天,记者在省城某大商场的收银台前发现,手持各类代币卡、
代币券购物的顾客还为数不少。一位退休的老先生手中竟有4张代币
卡,采购了1000多元的商品。一名营业员告诉记者,春节前后在这里
持代币卡买东西的场面真火,顾客大包小包的东西往推车里装,好像
是在白捡东西。 本报记者 周爱宝
代币卡 五大恶劣影响
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有关人士直陈了代币卡的五大恶劣影响:
一是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人民币的信用。商家用自己的信用发
售代币卡,形成了事实的融资功能,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二是单位购买代币券发票都开成了办公用品等进入企业成本,逃
避了一部分税收。
三是腐蚀社会风气。
四是因为代币卡只能在某一指定的商家消费,形成了商家的不正
当竞争。
五是扭曲了消费市场,代币卡的最终使用人一般不是购买人,他
们消费时缺乏消费理性,对市场需求会发出错误信号。
有关人士认为,代币卡不合法,因为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印刷、
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人民币管理条例》也明确规
定各类购物卡、代币卡、村币等都不合法。不过,对代币卡的管理出
现了空白。因为《人民币管理条例》虽有相关的规定,但人民银行对
商家缺乏必要的行政、经济处罚职能。纪检、工商、公安、司法等部
门好像都有监管处罚职责,但“多头管理”又形成了无人管理。有关
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记者 周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