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理论版

重点实施内源扶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

/ 11/03
来源:

作者:

手机查看

  □ 丁萃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之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之年,需重点实施内源扶贫,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对内源扶贫的认识

  内源扶贫,是通过精神建设、科技培训等途径激活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持续减贫的精准扶贫策略。内源扶贫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发展主体上,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群众参与,激发群众的创造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发展方式上,立足农村实际,依托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易于落地生根的富民涉农项目。三是发展成果上,强调确保发展效益的本地所得,尽可能让广大群众在发展过程中解放思想,获得谋生手段。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期,仍有一些对内源扶贫不够重视的现象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外部帮扶,忽视内生动力激发。单方面认为贫困群众对改变贫困状态无能为力,只有靠政府救济、财政兜底才能实现脱贫。在该思想驱使下,有的地方用财政资金给贫困群众发放扶贫款,靠政府救济实现增收脱贫;有的地方将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与贫困群众无关的非农企业,靠分红实现收入增长。大量外部资源的注入,一方面,造成贫困群众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主动脱贫的动力;另一方面,导致政府或企业扶贫负担长期过重。

  二是注重物质收入提高,忽视精神扶贫投入。认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标,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完成了脱贫任务,没有把“思想观念有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有提升”作为脱贫标准。在该思想驱使下,有的地方靠算账脱贫,各种预期收入、资产收益等相加,简单认为超过扶贫线就是达标;有的地方没有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众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形成“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三是满足于暂时脱贫,忽视稳定脱贫。认为在现有扶贫政策支持下,达到脱贫标准就是完成了任务,而没有建立起内源扶贫的长效机制,不注重贫困群众的能力培养。在该思想驱使下,有的地方对群众缺乏沟通引导与宣传动员,没有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搞缩小版的“大水漫灌”,极易造成“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有的地方不注重产业培育,没有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项目、培植产业,造成后续发展乏力甚至增加新的负债。

  二、实施内源扶贫的难点

  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冲刺期,只有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才能保持定力锲而不舍,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回避;才能俯下身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攻坚克难,最终实现真扶贫、真脱贫。

  一是扶志、扶智难。贫困群众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务农之外的知识技能了解较少,生存发展能力受限,加之长期处于被帮扶的状态,容易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盲目满足于被扶持的现状,普遍形成“等、靠、要”思想和“有政府兜底”的依赖心理。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固然是脱贫的基础,但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才是脱贫的根本途径,只有解决头脑中的贫困思维才可能激发贫困群众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创业的动力。但是单独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如通过常规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激发其“志气”和“智力”,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形成“两张皮”“空对空”的现象。

  二是培育增收产业难。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例如,当地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乏,贫困群众收入来源单一,没有其他增收渠道,仅靠在土地上种植粮食维持生存,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在扶贫线以下徘徊。若是直接采用专项扶贫资金发展扶贫项目,这些地区又缺乏产业支撑,极易造成扶贫项目风险大、效益低、周期长,选择合适的项目存在很大难度。因此,为贫困村培植产业,为贫困户选择项目,让贫困对象参与项目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是基层组织攻坚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基层党支部是扶贫攻坚的第一线核心力量,能否发挥好其核心引领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实现。但贫困地区普遍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低,要形成“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特别是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非一日之功。另外,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干部长期生活在基层一线,思想务实、民风朴实、工作踏实,但也不同程度存在信息闭塞、能力缺乏、难以创新等不足,有待改善。

  三、实施内源扶贫的建议

  以精神扶贫为先导,激发内生动力。要使扶志、扶智和脱贫致富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一是营造浓厚氛围。搭建乡镇综合文体中心、社区活动场所等平台,围绕核心产业,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竞相发展、争先脱贫的浓厚氛围。二是拓宽联系渠道。通过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走访座谈以及民情沟通会、代表议政日、定期走访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及时掌握其需求。三是加强典型带动。培养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通过典型人物的现身说法、典型事迹的吸引感召、典型项目的示范带动,解决贫困群众畏难发愁,力不从心的问题。四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强化青年团、妇联、科学技术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技能教育,推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就业、创业。

  以培植产业为根本,发掘增收之源。发展产业既是增收的基础,又是激发内生动力的过程,更是内源扶贫的关键所在。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以实施扶贫项目为载体,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产业。例如,政府投资兴建蔬菜大棚室、畜牧养殖等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劳动致富;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引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阳台经济,扩大贫困户增收渠道;采用光伏扶贫模式,建设光伏电站,既可以让贫困户参与半年或三个月一次的分红,又可以设置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每个月有稳定收入。

  以社会力量为保障,形成攻坚合力。内源扶贫过程中需要金融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配套联动,使贫困群众努力形成自力更生的精神追求、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着力协调行业部门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利用金融扶贫、资金整合等优惠政策,为项目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二是发挥相关行业部门职能优势,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为贫困群众送技术送技能,解决技术问题;三是重视信息建设、市场建设、电商扶贫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更多的渠道,解决市场问题;四是注重产品的品质,打造品牌优势,使产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增强“造血”功能。大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和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贫困人口多元化增收路径。一是探索完善由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为组长,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域发展壮大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下设综合组和指导组,抽调有关人员进行集中办公,统筹推进全县发展,壮大县域、镇域和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二是乡镇街区成立工作推进专班,研究制定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及推进措施,抓好具体推进落实。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推进脱贫。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改变贫困地区封闭的经济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贫困地区市场化改革步伐,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精准脱贫。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贫困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贫困原因分析,对贫困人员脱贫情况随时跟踪,同时,密切注意虽然在贫困线上、但易发生贫困的人员情况,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制定扶贫方案。二是继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各级人才服务“三农”,服务贫困人口,助力困难群众稳定脱贫。三是广泛开展农村电商、微商培训,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资源向资产、财富转化,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创业致富。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20年创新工程科研支撑项目研究成果〕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