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记者部落 

 

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
赵金 闵大洪
2004-10-12 16:24:13 

赵金  闵大洪

主持人:赵金
闵大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
赵:闵教授,您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您聊一聊网络舆论的问题。
  我们知道,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时,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公众难以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而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网络传播新闻、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政府官员的意见与建议。人民网当年对“南丹事件”的报道让人记忆犹新,近一段时间,黄金高在“强国论坛”上的长信、“中国舆论监督网”对原济宁下跪副市长的事件披露,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跪副市长”也因此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被逮捕。这些事例表明,网络正在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的监督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在您看来,现在我国网络舆论表达的自由度如何?
  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曾提出过“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近年,不少新闻传播学者把这个理论引入自己的研究。哈贝马斯在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大众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然而在现实中,除了政经力量的干预外,传统大众传媒本身的媒介特性,如单向传播、守门人过滤、报道空间有限、缺乏互动功能等,很难提供大众直接发表言论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媒介,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这是由于互联网媒介特性及其各项强大功能所带来的。例如网上论坛便提供了人人可以发表意见的场所。国内一些研究者认为论坛中形成了“虚拟社群”,虚拟社群具有多样性的传播者和信息源,呈现出信息和观点的多样化,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性特征,而“虚拟社群的存在对公共领域的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大勇、施喆,2001);有的研究者更进一步认为,论坛已不只是虚拟的网络社区,而已经具有现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蒋亚平、王君平,2004)。香港学者亦指出,从媒介特点出发,“由新闻网站建构的网络公共空间在很多方面都能达到理想公共空间的要求,网络公共空间并非没有缺点,但它的媒介新特性赋予的潜质,令它有机会比布尔乔亚公共空间及大众传媒公共空间运作得更好。”(苏钥机、李月莲,2004)
  但是有些研究者并不认同以上观点,他们指出: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是“西方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以其对立物而缓慢出现的,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仅仅具有西方人文历史的背景,非西方社会的经历并不是上述描述的简单翻版,以化约的心态作简单的理论比附显然无助于研究的深化。”(刘增合,2000)更有研究者断言:“中国国情无法存在公共领域,因为传媒公共领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媒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事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判断,传媒公共领域很长时间内无法存在。”(新一周,2002)
  在我看来, 中国互联网新闻与信息传播同样受到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以往的一些研究大多单方面地强调了诸如论坛发表意见自由,而没有涉及论坛中管制的一面。不仅论坛可以滤帖、删帖,而且网站可以在某段时间关闭论坛,关闭新闻跟贴,关闭某个专栏、某个专题,某个频道,甚至一些网站可以被封闭。研究者对这一方面的情况的记录和分析几乎还没有。也就是说,只有对两方面的情况都进行深入研究后,才可能得出较为接近实际的结论。
  中国网民人数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其能量不断达到新的水平。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年”,正是近1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能量累积的一个具体表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中国构建“公共领域”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大背景看,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赵: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民间舆论表达最活跃的平台。回顾在2003年内发生的几乎所有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广大网民都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如SARS事件、日本人珠海买春案、西北大学反日事件、以及孙志刚案、刘涌案、苏秀文案乃至2004年初的南方都市报事件等,都有规模庞大或相当数量的网民以不同方式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您能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
  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而在正式制度之外,也缺乏一个拥有充分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传统舆论空间,对正式制度的决策和裁判进行来自“第四种权力”的有效监督和民意的释放。因此,当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之后,由于它的传播特性,便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来得更猛烈,更尖锐的局面。
  赵:现在各类网站开设的论坛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如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等。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比如对刘涌案、宝马车撞人案等事件的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您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影响?
  闵:网上民意形成舆论压力的强度是逐步加大的, 2003年一系列事件促成网上舆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例如苏秀文驾宝马车撞人事件,就引起网上空前的强烈反响。新浪网上对此事的评论达23万条,突破了开站以来发帖评论之最。搜狐网也有20万条,网易共计18万条——真正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加上人民网强国论坛、新华网、博客中国、北大一塌糊涂以及雅虎、大洋、TOM、21CN、千龙等旗舰网站的留言,对“宝马肇事案”的评论大大超过了百万。广大网民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真可以达到“一人一口唾沫也可以把人淹死”的程度。而在这次事件中,网民提供信息的多样性和表达形式的创意性,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这一案件最终维持了原判,但各当事方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多次出面澄清说明,并推动了中央指示对案情的复查。而在孙志刚被殴致死案中,应该说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与网上舆论的压力的结合,直接推动了《城市收容法》的废除。
    在国际问题上,例如中日关系,日本方面已强烈感受到中国民间力量通过互联网释放出的能量。日本《产经新闻》2003年12月30日报道刊登了一篇文章《日中关系出现新现象》,其中写道:“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反日网站在迅速增加。从大型反日网站“爱国者同盟网”扩展出来的链接包括主页在内就有70多个。他们通过在官方网站上有组织地发表评论,已经对官方媒体的论调和中国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大部分的中国反日网页都是最近两年才建立的,从公开的会员数量推测,“经常性会员”大概有10万人左右。中国国务院和外交部也对这种网上的反日舆论作出了敏感反应。网上展开了反对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行动,一周时间内就有约8万人签名,中国政府年内作出决定的计划也因此搁浅。胡锦涛政权虽然表示重视对日外交,但也考虑到网上舆论的反对,日中首脑互访毫无进展。一位中国当局者透露,‘我个人能够理解小泉首相迫于舆论不得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我们说服不了中国的舆论。’他暗示了不能无视网上的舆论。”(载《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1日第8版)
  在一些问题、事件、案件的解决过程中,互联网传播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显然是不应低估的。互联网是现实的“镜像”,即现实中的一切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则指互联网能够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当然这种作用有时是直接见效的,有时是与其他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见效的,有时则表现为长时间的潜在作用。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网上论坛(以及互联网其他功能)中的讨论毕竟较为离散,因此,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实际上便起到了将其影响“放大”的作用。也就是说,今天网上舆论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造成的。
  赵: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事实也证明,网络舆论已在现实中展示了强大的力量。但网友自由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而且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社会舆论分散、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闵教授,您认为当前网络舆论表现出什么特点?应该如何避免那些负面的影响?
  闵:总起来看,中国网络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
  国内外的新闻媒体都注意到了活跃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愤青”现象。网络民族主义除了以互联网作为情绪发泄和言论发表的平台之外,已开始在中国特色的政治氛围里,小心翼翼地探试水温,进行化言论为行动的尝试,这已在保钓人士自行租船前往钓鱼岛水域宣示主权的行动中得到体现。在当今世界,尽管是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民族都是以本国利益、本民族利益为出发点谋求生存和发展,民族主义只要不是狭隘的、极端的,并非一件坏事。在中国民众参与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网络民族主义势必会对政府在某些外交问题上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国内,由于官员腐败、下岗失业、贫富差距等大量社会问题一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便会通过互联网这一管道来宣泄。尤其是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便会通过互联网集中表现出来。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主要的,至少也是平衡报道,而互联网上所见则完全不同,基本是问题揭露和现实批判。“舆论”一词被视为出自“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晋书·王沉传》)。在SARS肆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通过互联网直接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和民情民意,择其善言而从之,已成为广大网民的美谈。正像网民所说:“帖子里有原汁原味的民意社情”。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1999)由于网民的组成和匿名特点,网上舆论在表现上非理智成份会更为突出,直接了当的情绪发泄,偏激的语言,甚至谩骂十分常见,而理性分析和冷静讨论则十分缺乏。应该指出,这种表现会使民族主义剑走偏锋,会使批判现实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且于事无补,甚至产生反作用。
  总之,对网络民族主义和网络批判现实主义这两种倾向、表现形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网络传播研究者的一个长久课题。
  赵:现在有的网络已经探索出管理网络舆论的一些方式。如利用技术手段过滤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像人民网“强国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站实行的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等,就使一些垃圾信息与不适合发表的言论没有了存身之地。“强国论坛”还将论坛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以适应不同的网民,利用深水区的紧与浅水区的松对论坛进行张驰有道的管理;无论国内外发生任何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强国论坛都会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用主流、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言论栏目现在已逐步成为一些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
  谢谢闵教授参与今天的话题讨论!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与《前卫报》相伴30年
下一条: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