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前沿报告 

 

专栏写作:有话好好说
采访记者:王立纲
2004-10-13 14:38:27 

  出场专栏作家:老猫(司新颖)

  老猫,本名司新颖。专栏作家,北京新影天地出品人。
  已出版《幸福不怀好意》、《痛苦缓期执行》等著作6种,专栏文集《爱比纸薄》及长篇小说《匿名的宝贝》、《失语证》、《市民马克》即将相继出版。
  记者:老猫你好!你也是一个知名的专栏写手了,你最初是怎样开始你的专栏写作的?
  老猫:最开始进行专栏创作是在当时的《天津青年报》,那时我主持该报的《阳光周刊》,这个周刊一出来的时候和当时的其他报纸版面有些不同,采编上比较注重标新立异,几期做下来之后发现读者对此均有良好评价,于是当时便约了几个比较活跃的作者,包括王小山、卫捷等,大家开始了专栏写作。那时候专栏写作还算是比较新生的一种尝试,大家慢慢地习惯了这种阅读惯性,并在其中得到了和报纸副刊风格迥异的两种阅读快感。现在《天津青年报》也已经更名了,相比目前各个报刊的专栏,我很怀念开始,怀念最初的脚印。
  记者:现在,你同时为多少家报刊写稿?他们都是哪些报刊?
  老猫:最多的时候十五家,现在因为主要精力并不在写作上,只接了八家专栏。开过的专栏包括《新快报》、《郑州晚报》、《重庆晚报》等,现在侧重于比较专一化的专栏创作,已经放弃了开始的遍地开花、满处下笔的写作方式,现在只写自己有兴趣并有趣的文字,《电影世界》杂志开了个评论影片的专栏“猫在角落”,还有一批描述昼伏夜出生活的稿件可能在《南方都市报》开出来,但是也没考虑好,编辑要求一天一篇,我也在想是不是有必要这样疯狂地写一段。诸如《中国网友报》等其他报刊专栏还在延续,我的专栏名称相对固定,一般就是“老猫深算”、“猫说八道”、“猫在角落”几个。
  记者:你每天都要完成不少稿件,生活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老猫:我在上一本书《痛苦缓期执行》中说过:非职业专栏作家,非专业经理人。我现在每天的生活从上午十点到公司,然后忙于公司的事务,直到下午空闲时间和夜晚才能静下心来写东西。我给自己的任务是每周不得低于5篇专栏文章,其中至少要有两篇是自己也比较满意的。公司的经营不用我怎么操心,大家按部就班、各司其职。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大家很开心、舒心地享受工作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日子充实且满足,因为我们知足。
  记者:你有时一天要写几篇稿,怎样才能有那么多的灵感?
  老猫:我属于哪种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类型的。有时候半天能写出三五篇专栏稿件,其实这并不是所谓的灵感或者应付,我觉得专栏稿件由它的特点,在短小精悍中表达观点又做到可读有趣,需要功力,而不是灵感。所谓功到自然成,文章写得顺了便刹不住车了,一口气写出来——爽!
  记者:这样的专栏撰稿生活,时间久了,会不会有疲倦的感觉?
  老猫:我在上一本书中就生出不再进行专栏写作的念头,几年下来,厌倦也有,更多的是在其中得到乐趣。因为我不是靠写作吃饭的人,所以我更注重体验创作的乐趣,并善于得到乐趣。如果能生出厌倦的情绪,我觉得除却自身的创作疲累之外,编辑的因素很重要,好的编辑要善于调动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并能够在沟通中寻求突破,作为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很多专栏编辑更像是放羊的,圈出一块地,把专栏作者撒进去,吃喝拉撒就随便了,只要不出圈就不挥舞小鞭子。而且这个放羊的还乐于作壁上观,巴不得哪两只羊掐起来。
  记者:靠写稿为生,你认为在当前的国内,是不是很轻松?你一月的稿酬收入有多少?  老猫:我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写稿为生”这个字眼,意愿和职业是两种状态。喜欢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我想自己不会因为写作能给我带来经济效益去写,写作虽然是我的业余爱好,但并不是我的主要生活,相反,我的最大业余爱好是厨艺。如果哪件事情能带给我更大的乐趣,在厨房里忙活比在电脑前敲打更让我欣慰。每个月的稿酬我没有统计过,大体也就是个四位数。当然,稿酬的主要用途是朋友间吃喝玩乐这一套,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消费额度用字数戏称,比如:这顿饭咱们冲着1000字吃吧!
  记者:你的朋友多吗?是不是都和撰稿有关?你与他们的交往是怎样的?
  老猫:如果朋友还是本意上的朋友,我的朋友真不多。大多是文艺圈的人,可能和撰稿关系都不大,十个人中至少一大半属于一提写作能抓下来二两头发那种。和朋友们倒是经常聚集,我们称自己的圈子为“队伍”,一说就是“咱队伍中的谁谁谁”,大家都是率真之人,我乐于这种君子之交并深深的热爱我们的队伍。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次文化活动和户外运动,每周至少三次饭局同时消灭至少三个鱼头,每天势必语言调戏一番……当然,每个月总会有那么不方便的几天,说明那什么——创作状态来啦!
  记者:你与报刊的编辑关系如何?
  老猫:呵呵,原来也做过几年的报刊主编,现在和报刊的编辑关系还算良好吧。我觉得我们这样的作者和报刊编辑之间不是供求关系,而是“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这也分人,有的人还是羊倌,可能与刚做这一行有关,手潮,尚且属于“新手上路、请多照顾”的磨合期;有的人老手了,知道如何将羊综合利用,羊毛怎么用,羊肉是涮着吃还是烤着吃,老手心里头明镜似的。
  记者:是不是你对你所有的作品都满意?有没有自己认为是为文而文的应景之作?
  老猫:我的文章闲情逸致的比较多,并且我自某机关出来后,发誓绝对不写奉命文字或者奴才文字。即使是这样,也难免优劣掺杂,或者说我一直有一种信念:真正满意的东西将在未来五年内出现。那一篇文字现在我能想象出它的模样,但是现在还没有遇到,这跟谈恋爱似的,梦中情人的模板已经确立了,只是不知道这丫头什么时候出现在眼前。
  记者:你是否经常进行“充电”?充电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老猫:我暗地里给自己定过目标:每个月至少三本书。现在几乎是每周一本,有的书翻翻就够了,有的书值得仔细琢磨一下。我的阅读口味比较杂,但是喜欢把一个人的作品读尽,譬如某个时期读某某,那就拿出一段时间来把人家的套路和驾驭文字的功夫吃透,逐一分析他的妙笔和败笔,然后从中汲取精华。不过很少遇到值得我把充电的插销对接的人,可能是耗电量太大了,电压不足或者供电紧张吧。
  记者:你认为现在国内报刊的专栏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前国内报刊的专栏运作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老猫:国内的专栏尚属于成长阶段,还欠缺整体性的内涵,现在的报刊大多流于形式。专栏写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势必存在并发展,这个时间长短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称职的编辑队伍,是否有一支合格的专栏写作者。现在的专栏很多只是一个形式包装,真正意义上的专栏少之又少。编辑和作者还是更多地对读者负责吧,老是一盘盘的鸡蛋和西红柿,大家会吃腻了,老是水平低下和样式单一,大家会吃坏了。读者不吃这套了,编辑和作者也没得吃了。
  记者: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老猫:新书《爱比纸薄》应该很快出来了,近期的长篇小说《匿名的宝贝》也在创作中,然后几年之内在经营好事业的同时,我想着力创作的长篇《失语证》和《市民马克》会给自己以及读者一个满意的交待吧。

  出场专栏作家:韩浩月

  韩浩月,男,山东郯城人。1974年生。现为《中国网友报》编辑。曾在十数家媒体开设专栏。出版有《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涩男人》个人作品等7种。

  记者:你最初是怎样开始你的专栏写作的?
  韩浩月:2000年开始,我意识到,这一辈子可能要指望文字营生,那时便开始琢磨批量生产文章,由散兵游勇转为正规军,但还从未想过职业写专栏。直到2002年,北京的一些报纸开始约我每周固定提供一篇稿件,并且把我歪歪斜斜的签名印到了报纸上,我方发现,又一位传说中的专栏作者诞生了。说到这里,我要感谢一份名叫《青年时讯》的报纸,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给他们写的稿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几年时间来,我由一个周产一篇的作者成长为一个日产一篇的作者,与这家报纸的锤炼不无关系。可以说,通过《青年时讯》,我走上了写专栏这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记者:现在,你同时为多少家报刊写稿?他们都是哪些报刊?
  韩浩月:目前在写专栏的报刊有:《青年时讯》的《态度》、《郑州晚报》的《皓月当空》、《女子世界》的《男声四重唱》,《每日新报》的《日夜弦歌》,另有一些短命的或时断时续的就不在此列了。
  记者:你每天都要完成不少稿件,你每天的生活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韩浩月:正常的话,平均每天完成一篇稿件就算基本完成任务。虽然我现在是自由职业,但基本上还是朝九晚五活得挺有规律。一般是早晨7:30起床,送儿子上学,9:30左右到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到熟悉的论坛回几个帖子,如果有急着要的稿子上午赶出来,没有的话就喝茶、抽烟、聊天,中午和朋友一起去小酒馆喝个小酒,回来后午睡半个小时,下午3:00—6:00是写作的黄金时间,重要的稿子一般都安排在这个时间完成。偶尔也加加班,通常别人下班的时候,我也收拾好包准备走了,挺像那么回事的。
  记者:你有时一天要写几篇稿,怎样才能有那么多的灵感?
  韩浩月:一天要写几篇稿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对于职业写作者来说,如果靠灵感吃饭,早饿得肚皮贴脊梁了。有灵感是好事情,手到擒来,一气呵成,完成得文章自己看着也比较满意。但没有灵感也不能混吃等死,这个时候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自己对事物的悟性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灵感,写不出来,只能凭着对文字的熟练操作程度耍点小聪明。事实上,很多自己认为值得留下了的文字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在此我要感谢那些不把鸭子赶上架不罢休的编辑们。
  记者:这样的专栏撰稿生活,时间久了,会不会有疲倦的感觉?
  韩浩月:疲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是因为撰稿本身,而是因为写不出来。写专栏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依赖,成为自己的一种倾诉方式,养家糊口的功能反而褪到了其次。从写作中得到的乐趣,是非撰稿人所理解不了的,从这点看,即使这样持续几十年下去,恐怕也不会产生疲倦的感觉。我常想自己假如到了古稀之年,会不会还会像现在这样写下去,结果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是。这时我就想,自己可是真够没出息的。
  记者:靠写稿为生,你认为在当前的国内,是不是很轻松?你一月的稿酬收入有多少?
  韩浩月:我不了解其他的撰稿人情况,就我身边一些专栏作者的情况来说,他们活得挺够滋润的。目前,国内报刊的专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不少报纸不仅开设了时政专栏、文化副刊专栏,有的还开设了房产、娱乐、财经等专栏,这些专栏足够养活一批专栏作者了。我每月的稿酬大概在5000左右,另外还有一些书的版税。惭愧。
  记者:你的朋友多吗?是不是都和撰稿有关?你与他们的交往是怎样的?
  韩浩月:我的朋友很多,他们大都是诗人,他们不屑写我这类鸡零狗碎的稿子,和他们相处通常我感到很自卑。我们的交往通常在聚集在一起喝酒,朗诵个诗歌什么的,我喜欢和诗人们呆在一起,我欣赏他们的灵气、狂放,我常说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人能拿出写诗的三分之一的虔诚来写专栏,我准得失业回老家养猪。好在这帮家伙还没准备这么干,我还可以松一口气。
  记者:你与报刊的编辑关系如何?
  韩浩月:与本地几位报刊编辑的关系很好,是朋友的同时又具备买卖关系,没法不好。与外地的编辑联系较少,偶尔打个电话也言简意赅。同我关系很好的都是男编辑,说起话来言简意赅的都是女编辑,下一步,要勇敢地和女编辑也厮混在一起。顺便说一句,关系好不是硬道理,这帮家伙毙起稿子是从来不讲情面的。
  记者:是不是你对你所有的作品都满意?有没有自己认为是为文而文的应景之作?
  韩浩月:对80%以上的产品比较满意,也有不少应景之作,但我对应景之作也是写得很认真的,实在写不好,也就当一次性用品,发过了也就删除了。
  记者:你是否经常进行“充电”?充电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韩浩月:如果看报纸、上网算充电的话,那么我一天几乎都处在充电状态。如果说认真的读几本大书算充电,那我已经好几年没充过电了。我认为,阅读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助于写作。对我来说,能有几个小时的闲暇时光,也是一种充电。当然我得承认,不看书是不可以的,我明天就开始看还不行吗?
  记者:你认为现在国内报刊的专栏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作为一个写手对此有什么样的评价?
  韩浩月:国内报纸的专栏热是近几年的事情,出现过一些优秀的专栏版面,但目前的报刊专栏表现平平,专栏风格视编者的喜好变换不定,有的单纯追求品味,光顾装大尾巴狼去了,却忘记了专栏是办给谁看的。专栏是办给读者看的,不是办给作家和学者看的。专栏的生活化、娱乐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专栏文字必须要有趣味性,哪怕你是写一个严肃的时政评论,也不能脱离读者的口味。我建议,报刊的专栏版面要像做一本杂志那样去做,要做一下读者调研,看看读者喜欢什么样的专栏。专栏作者也不必长时间盘踞版面,实在写不出来可以换嘛,俗话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专栏作家多的是。
  记者:认为当前国内报刊的专栏运作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韩浩月:同上。
  记者: 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这样的撰稿生活你打算持续多久?
  韩浩月:我很满意现在的生存状态,暂时没有什么打算,写专栏会一直是我的爱好,但我不会将之作为我的事业。爱好,是可以长时间保持的,尤其是写专栏这种强身健体、锻炼神经的爱好。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我看专栏
下一条:对三专栏作家的同题调查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