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前沿报告 

 

今天的记者该怎样过节
王立纲
2004-11-26 17:33:52 

  产业化需要“高调”过节

  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职业吸引力调查:记者――失落的无冕之王》一文,本次调查显示,5%的公众将自己不选择做记者的原因归结为“记者门槛太低,良莠不齐”。18%的公众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记者职业。文章称,记者行业内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暗,在职业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记者若不恪守行业的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离无冕之王的光环会越来越远。另外,台湾“1111人力银行”9月31日也发布了一项针对560多位记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有高达63.74%的台湾记者想要转业。
  这就是今天的现实,记者这一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时王榭堂前燕”,它已还原为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行了。记得好像是在1995年前后,北京火车站还设有专门的对记者售票的窗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一窗口被取消了。当然,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今天的售票窗口增多了,售票速度加快了,购票不再需要长时间排队,已不存在设立专门窗口的必要;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当今记者队伍的骤然扩大,今天各种各类报刊的人员规模都比十年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可以想象,如果再设专门的记者购票窗口的话,那么这一窗口的队伍排得比其他窗口还要长。社会各界对记者的认识早已从神秘的“天人”还原为平常的人,因为他们身边就经常有人被记者采访或被一些真假难辨的记者们拉过广告,人们知道,这都是记者们的工作,就如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记者从天上回到人间,是一种社会进步,这是中国传媒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一个自然的结果。但记者职业在社会各界心目中留下的负面影响却不利于传媒业的持续发展,如果传媒业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进来,那就会形成一个恶性的逆淘汰循环,加快业内优秀人才的流失,也将使传媒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降低。为传媒业的长远发展计,为提高记者职业的社会形象计,今天,我们都应“高调”过记者节。既然,国家为记者这一行设立了这么一个纪念节日,我们行业内部首先应该重视它,所谓不敢妄自菲薄是也。前几届记者节业内草率应对,没有什么大的举措,这是一种不尊重自己职业的表现,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部分业内人士职业责任感的淡薄。

  重新认识记者节

  虽然今年已是第5个中国记者节,但这一节日的社会认同度却是很低的。不光社会上仍有不少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节日,就连不少记者本人也不知道记者节是在哪一天,绝大多数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日历上都没有这一个节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中国记者节就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国家批准设立了这个节日,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又不认同。目前,我国也就只有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这三个职业性节日,每到教师节、护士节,社会各界往往搞一些活动慰问教师、护士等,虽不算多么热烈,但还能感受到那么一些气氛,而一到记者节,往往没有任何反应,无人喝彩,连一些媒体自己都忘了过记者节,还标榜为所谓的“忘我”精神。我认为这种行业整体性的“忘我”不是一种什么值得提倡的好事情,就像一个民族一样,不能说因为忙着搞经济建设,就忘了国庆节和本民族的节日。因为,节日本身就是一种总结反省的机会,像记者节这样的职业纪念性节日本身就是对记者职业责任感的一种提醒,每到这一天,每个记者都应想一想自己在这个职业上做出了什么成绩,特别是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了哪些贡献,还有什么不足,还要在哪些方面上更努力一些。
  更进一步说,记者节也不只是记者的节日,它更是中国传媒业的节日,国家已经做出了做大传媒产业的决定,鼓励传媒业做大做强。可以说,每一次记者节都是一次树立记者良好形象的机会,每一次记者节都可以成为传媒业总结盘点过去的成就、探讨未来发展出路的契机,每一次记者节都可以成为传媒业大发展的誓师会。
  总之,新形势需要做大记者节,为记者节赋予更多的内容。

  丰富过节形式

  前几次记者节,有的媒体过了,但形式过于陈旧没有新意,也没有吸引力,比如,开个座谈会就算是过节了,这种敷衍式的过节形式只能让这个节日对内对外都失去吸引力。电信业在节日的利用上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每年的世界电信日,各电信企业都要搞很多优惠促销活动,通过这种促销,让消费者记住了这个节日,也扩大了电信业的影响。
  笔者认为,媒体应利用自身长处,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来作为对这一节日的纪念。比如,搞一些公益性的采访报道活动,关注一下贫困地区的教育、艾滋病等社会问题,或者这一天的报纸不登广告以回报读者,当然,也可以搞些“一日捐”类的活动,把这一天的广告收入全部做某项社会捐助,还可以对社会公众搞一些媒介素养教育、到报社电视台电台参观等,让公众了解媒体理解媒体以便更好地利用媒体,总之,就是要利用节日更多地与社会各界互动,扩大本行业的影响。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记者,你好
下一条:记者是诚惶诚恐的职业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