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新闻观察 

 

创新与转型
——广播电视报的发展走向
2004-10-13 13:43:48 

    在传媒市场化突飞猛进的今天,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报群体,广播电视报的市场份额萎缩,影响力减弱,不夸张地说,某种程度上已经和正在被逼向边缘地带。
    广播电视报何去何从?围绕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和发展,一些业内人士传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声音。一些报业专家预言:广电报是一种阶段性的报纸,从高峰走向低谷而后消亡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有的研究人士声称:广播电视报是一份极有发展前途的报纸,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深化改革。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对今天的广播电视报而言,已经不是坐而论道"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创新、转向何处?纵观近年来,转型热、改版风此起彼伏,一场变革自新的风暴早已波及整个广播电视报业。
  
  解读:两家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路径

    近年来,转型力度相对较大的,莫过于一些地处省会城市、媒体集中、竞争激烈的省级广播电视报。这些鼎盛时期动辄发行上百万、风光无限的赢家,最解盛衰之味,深谙当下市场之水的深浅,堪称创新转型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其中,安徽广播电视报和天津广播电视报是颇具代表性的两家。
    这里,不妨以此为例,做一下深入剖析。
   1、安徽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路径。
   (1)第一次改版,论证市场,重新定位。针对低档化与新闻化的现状提出了"领导型分众"的人群细分,"时尚、高端"的格调定位,"娱乐为主、电视介绍为辅"的内容定位,主打"新生活、新娱乐、新话语"概念,并依此进行了相应的营销规划。效果:业界叫好,发行量小幅上扬。
   (2)两个月后第二次改版。原因:发现原有的忠实读者开始陆续退出,而新读者的进入量远远小于老读者的流出量,零售量一度下降到只有原先50%的最低谷。二次改版的目标:媒体大众化,解决发行量的"瓶颈"。主要举措:增加容量,将报纸由原来的28个版扩至36个版,并明确"以娱乐为核心,以生活为附加值"的内容导向。在保证报纸内容质量的同时,全面降低内容格调,并将橙色新闻纸改变为白色优质新闻纸。效果:截至2003年7月底,报纸在全省的整体发行量上升了40%,一跃成为安徽省内进入家庭数量最多的生活报。
    2、天津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路径。
   (1)2003年上半年,第一次改版。遵循流行的"厚报时代”理论,扩版达到64个版,市场、生活服务类版面增加32版。效果:报纸好看了,钱也投进去了,但发行和广告两个市场基本上没有反响。
   (2)2003年下半年,第二次改版。版面设定为文化娱乐16版,节目单、节目介绍16版,生活服务8个版为基本型。在文化娱乐中追求专业、服务性。效果:报纸整体运作出现改观。
    两家的转型透出某些耐人寻味的巧合,一波三折,是偶然还是某种必然?改版伊始,两家谁也不想小改小革,在路径的设计中"大胆设想",一家立足"高端",一家 "大"处布局。结果却无功而返,被迫实施二次"手术"。两家似乎都寄望于改版,向主流媒体和主流人群靠拢,走出档次不高、影响力弱的 "小报"成见。最终,双双落空。安徽广播电视报延续"大众化"的路子。天津广播电视报回归"影视娱乐为主,服务为辅"的"小"报专业化走向。当然,两家转型过程中还有一个共同点:都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付出了转型"成本"。

    反思:“怎么转”和“靠什么转”

    当前广播电视报的探索方式不一而足,但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安徽和天津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实践,无疑值得借鉴和反思。
    广播电视报借转型的机遇由"小"做"大",由"弱"转"强",打造全新的面孔,是广播电视报人的梦想和追求。广播电视报影响力弱化,品牌广告吸纳困难,除了发行量普遍萎缩,对社会主流人群的吸引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据一则统计显示:广播电视报的受众群体普遍呈现出三个特点:女性读者比例偏高;50岁以上和18岁以下的读者多,中青年读者少,即所谓的"两头多,中间少";读者收入较低。作为立足广电的专业报,广播电视报本身属于生活服务类报刊的范畴。新闻采写力量薄弱,走新闻制胜的路子难。时下,媒体市场上一些定位主流人群的专业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受宠,无疑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设计的两种转型模式似乎不谋而合:弱化影视内容,加大生活服务类信息的比重,"变脸"为"准生活服务报";或者完全转型,做成一张专业生活服务类报纸。从理论和市场论证的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然而,两家广播电视报的实践至少表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和耐心,向"高"(定位高端人群)、"大"转型绝非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对高端人群的过分追求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大众化是广播电视报长期培养的市场认知,暂且不论一个区域城市真正的高端人群有多少,改变这种心理预期,培养高端人群的忠诚度,兼顾普通人群,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出现"高端"不热、老读者流失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天津广播电视报以32版的容量试图培植新的增长点,其转型力度和投入成本不可谓不大,"厚报"最终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苦苦支撑数月,不得不改弦易辙。可见,对急于"翻身"的媒体来说,做到"大胆论证,小心求证"至关重要。
    其实,今天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解决好"向何处转"的办报走向固然重要,如何在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上相应跟进,为转型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智力支持,同样具有操作的必要性和现实普遍意义。
    广播电视报的衰落原因很多,抛开媒体的逼抢、网络媒体的崛起等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某种意义上,是面对汹涌而至的报业大潮,在机制和队伍建设上准备不足、应变不足的结果。广播电视报是市场化的先行者之一,她的崛起和辉煌缘于追随市场、紧贴受众。 然而,伴随近年来报纸市场化大潮的席卷,在新一轮媒体升级换代和市场布局中,从办报理念创新到机制创新,虽说涌现出一些顺应市场、以变制变赢得局部突破的成功例子,但广播电视报业整体应对乏力。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它相对于广播电视的创新速度和力度, 也不免相形见绌。尤其用人机制创新不足,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不少广播电视报发展的"瓶颈"。以浙江广播电视报为例,该报在1998年以前的近10年时间里,几乎没进过编辑记者。1998年至今,招聘了三名文字编辑和两名美编。在一些地市级广播电视报,进人门槛偏低,没有美编、三五个编辑负责几十个版,并不罕见。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在媒体日益走向专业化的今天,拥有什么样的队伍和机制直接影响着创新和转型的质量,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未来。

    启示:立足广电开掘影视资源  面向家庭凸现服务特色

    广播电视报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广播电视确立了某种依附和"寄生"的特殊关系。广播电视是报纸可以吸纳和利用的重要资源。当前,如何挖掘影视及相关资源,是广播电视报创新的重要课题。倘若旧的办报格局不变,忽视甚至撇开"带电作业"另起炉灶,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上述两家报纸的转型初期遭遇的挫败即是惨痛的例子。
    依托广电,实现资源共享,构筑"广"、"电"、"报"三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报而言,极具开掘潜力。对此,《哈尔滨广播电视周报》已经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前不久,笔者一行前往考察学习,感触颇深的是:其一、树立"大广电"意识,强化独家报道的信息密度和力度。"看电视"成了编辑记者的职业。从中央电视台到全国各地的上星台,凡是备受关注的名牌栏目安排专人盯看,许多内地和港台的明星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登记在册。一旦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活鱼",或者作延伸性的"记录",或者通过电话深度采访,或者"重金"约稿。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在耶路撒冷战地发回报道,"画面上的水均益的头发被风吹得很乱,他的身后就是交战的战火"。这幅画面在《新闻联播》呈现后,许多观众牵挂着记者的安危,渴望了解"画面背后"更多的信息。记者通过电话数次采访水均益,介绍冲突背景。《水均益:耶路撒冷的炮声让他更冷静》一文刊发后,轰动一时。二、报社采编人员实行"零工资制"。即取消基础工资,收入完全与采编数量、质量和效益挂钩。这种分配机制的创新大幅度拉开了收入差距,成为精编细编、采写精品力作的重要杠杆和制度保证。
  当前不少广电报还在采用传统的影视报道和制作模式,为读者提供的影视信息零碎、肤浅、滞后,结果在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其他纸媒体的渗透和拼抢面前,疲于招架。事实证明:影视娱乐报道大有可为。尤其是随着群众娱乐消费的升温,广播电视娱乐化方兴未艾,做好补充和延伸文章,打造权威、全面、时尚的娱乐周报,是广播电视报的着力点和立身之本。
    面向家庭,构筑服务特色,同样是广播电视报值得拓展的空间。广播电视报的服务和购买对象是家庭。"吃透"家庭,围绕家庭消费的特点确立报道"热点",培植"亮点",形成"卖点",巩固和拓展特定的受众人群,打造区域"第一家庭报",不失为广播电视报提升阅读附加值、形成竞争优势的一条途径。单纯打"影视"这张牌,内容不免显得单一,尤其在影视特色不足以形成市场强势的前提下,立足家庭延伸服务"这一条腿"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妇女报旗下的《家庭周末报》兼顾娱乐新闻和实用服务信息介绍,其近年来的崛起说明:在所谓"信息过剩"的今天,生活服务类信息的需求市场依旧存在较大缺口,关键看你能不能找准"接口",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内容。走进千家万户、以家庭消费为主的广电报必须认识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口味和信息获取渠道已经发生变化,不改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供货"方式,内容平庸,缺少特色,将很难在这场家庭"争夺战"中胜出。有几点不可不察:1、变服务"超市"为"专卖店"。不求"全"求"专",注重信息的有用性、独特性和必读性。2、通过"加法"和"减法",确立服务特色。围绕家庭消费的重点人群和需求重点,"加"一些版面,做深做透,形成规模和强势;"减"去那些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版面,为主打内容让路。3、在制作形式上,立足周报制作特点,凸显选题的专而精,讲究文风的"软"而耐读,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时尚和都市风范。搭建以小型化和专业化为特点的"小报化"构架,在专业化品质和市场"通路"的对接中确立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已经成为不少广电报人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总之,在媒体市场化大潮涌动的今天,备受挑战的广播电视报同样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为先导,靠特色和品质赚取市场,相信曾创造过"小报大市场"奇迹的广播电视报同样会赢得属于自己的空间。
  (作者为《淄博声屏报》副总编辑  庄富文)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媒体经营:期待职业经理
下一条:京粤报纸时评走势评析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