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

戏迷“捧”出来的比赛

2012-03-19 06:53:00    作者:张 华   来源:青岛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戏曲票友 戏唱 小剧团
[提要] 在比赛现场的角落里,挤不到前场的一位老戏迷干脆坐在马扎上闭目听戏:“他们唱得挺有味儿,有些常在李沧或被邀请到城阳、崂山等地表演。”几个文化馆工作人员站在后场通知出场顺序,她们告诉记者:“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主办方精挑细选才‘忍痛割爱’敲定了60个曲目进行展演。”

    2月24日李沧首届戏曲票友决赛的那一天,每周到社区练习传统戏曲的居民王云早晨不到六时,就开始揉脸、勾脸、抹脸、破脸,一丝不苟地画起脸谱,她要在舞台上呈现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的一段 《巡案夜思》(《罗衫记》选段)。 
    等王云出门时,“总后勤”——老伴就在门口候着了,大包小包的演出行头已装满了后备箱。不到8时,十多位戏友顺路搭上了他们的车,直奔决赛场地——大枣园社区活动中心…… 
    这一天,在李沧,像王云这样忙活的“演员”、“琴师”和“剧务”就有上百人。 
    他们戏唱得着迷 
    地理位置、历史沿袭等多种因素使然,吕剧、柳腔、茂腔等传统戏曲曾在李沧地界儿上兴旺一时。前些年,由于个中原因,这些戏曲暂时偃旗息鼓,最近两三年又重振旗鼓。据李沧区文新局粗略统计,目前有四五百传统戏曲爱好者活跃在沧顺、华泰、翠湖、玉一等社区以及区老年大学戏曲班里,其中到处演出、堪称“专业”的戏曲小剧团就有十余家。 
    2月初,李沧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就鸣锣开场了,来自不同社区的数百名“演员”拖着他们的“装备”一路走来,每到一处社区又引来上千名爱听老戏的观众。 
    而且,每一次,比赛大幕还没拉开,那些“琴师”就按捺不住,将鼓点敲得满场热闹,“演员”们则身穿戏服,在观众席间描起脸谱来。被戏迷尊称为“庄老师”的庄美基是一位老先生,却爱演婆婆或者媒婆,他决赛表演的是《打媳妇》(《小姑贤》选段),他耳边戴的那朵大红花分外显眼。来自沧顺路社区吕剧团的荆喜昌更是一肚子的戏,那一刻,他一边整理身上的戏服,一边和戏友探讨《二嫂为人真不差》(《李二嫂改嫁》选段)的一些处理技巧…… 
    “这次票友大赛就是一场被戏迷 ‘捧’出来的比赛!”李沧区文新局副局长钱宗武从预赛一直跟到决赛,他被戏迷的热情着实感动,“别看他们是‘草台班子’,演出多是在社区或广场,舞台也是临时搭建的,但他们对演出却来不得半点马虎。他们的行头,或‘蟒’(龙袍)或‘靠’(艺术化的甲胄)或‘褶’(一种圆领戏衣)或‘帔’(对襟戏衣)无不齐整,积极向专业演员看齐。他们甚至到高密、临沂等地选购戏服。” 
    在比赛现场的角落里,挤不到前场的一位老戏迷干脆坐在马扎上闭目听戏:“他们唱得挺有味儿,有些常在李沧或被邀请到城阳、崂山等地表演。”几个文化馆工作人员站在后场通知出场顺序,她们告诉记者:“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主办方精挑细选才‘忍痛割爱’敲定了60个曲目进行展演。” 
    政府掏钱“锦上添花” 
    该轮到王云登场了。“我年轻时就喜欢唱戏,上了岁数闲来无事,每周一、周三就和戏友一起到华泰社区……”话没说完,王云就表情一变进入角色,踩着鼓点登场了。 
    “别看这些戏迷乐在其中,其实难处不少。”一位担任“剧务”的女士介绍:没有戏服和道具,他们就一合计每人凑一份;没有老师授课,他们就跟着卡带、碟片、录像模仿;剧本没有现成的,他们就老戏新排或者租借剧本,或者干脆自己写…… 
    “我们是为了一种快乐心情聚在一起的。不过,自打干了这一行,‘提高’的脚步就停不下了。”几位“演员”透露,“我们毕竟是组成了一个小演出团体,一系列问题就接踵而至。如何搞到戏本进行排练?如何提高演出水平?又如何承担运行成本?又如何组织外地演出?” 
    显然,自娱自乐,这是小剧团的本意。他们为了演戏,也甘愿吃得苦中苦。私底下,他们还是希望能有人助他们一臂之力。记者在多个小剧团里转转,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依靠的是参与者的自我热情。但是,政府的援手可为他们解困。以荆喜昌组织的小剧团为例,他们几十人曾经到处“打游击”,在广场露天排练更不容易,自从社区活动中心向他们打开大门,才正式结束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 
    “文化惠民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对‘草根文化’的执着与热情需要保持应有的敬意,需要增强‘浇水’和‘培土’意识。”李沧区文新局局长王恕民介绍说,“李沧将文化‘四百工程’纳入政府实事,去年,在文化惠民方面的投入就达到230万元,今年计划同样不低于这个数。既然有了扶持资金,我们就希望让它们发挥最大作用,为这些小剧团‘锦上添花’!” 
    王恕民感觉,“在基层,群众不可能经常看到专业演出。因此,无论是从对传统戏曲的继承意义,还是从满足最普遍人群的文化需求角度,重视和扶持这些活跃在家门口的社区小剧团,才能不断改善和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有真正的文化繁荣。” 
    当然,李沧并不想将政府的文化投入在社区里“撒胡椒面”,而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首先在社区层面进行供需调查,摸清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派发。 
    “两改”催生“文化共振”
    在此次戏曲票友大赛的现场,记者发现不少社区工作者也在忙碌着。这是李沧传统戏曲得以风生水起的另一背景。
    最近两三年,李沧大力推进“两改”,不少居民从中受益,过上了手头有钱、生活有保障的日子。那么,居民闲下来做什么?也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立足这一“需求”,李沧为新建小区的社区活动中心设定了面积、标准等方面的“硬杠杠”。从多个陆续建成的数千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看,开设项目吸引居民参加活动成为街道、社区的重要抓手。 
    此次大赛的吕剧预赛专场就安排在翠湖社区活动中心。翠湖社区负责人管遵泉认为:“两三千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岂能闲着?既然有这么一群居民喜欢唱唱戏,就为他们提供一块阵地,同时也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何乐而不为?只要居民前来活动,这里就没有‘休息日’。” 
    大枣园、侯家庄等社区是旧村改造社区,工作人员则透露这样一种变化:“社区有了活动中心,居民有了活动场所,从‘小家’走进‘大家’(社区)的居民就多了,自然而然,邻里吵架的少了,参加公益活动的多了。这是文化活动的‘最大收成’。” 
    在社区涌动文化热情的同时,文化主管部门也在寻找另一种扶持方式。近年来,“两改”为李沧改出了一片产业空间,吸引了不少企业在此投资兴业,李沧区文新局试图从中触摸到“商机”。最近,他们有所收获,正与一家企业进行磋商,利用其场地打造“戏曲大舞台”,在“政府+企业”的共同扶持下,让小剧团一周演出4场,这样一年的演出场次就能达200多场。 
    他们也坦言:当前,借助社会力量为民间戏团创造生存环境的意识还不成气候,如何形成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等多方共赢,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当然,其前提还必须是戏迷的戏要唱得好! 
    本报记者 张 华

李润杰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