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都市里马路越修越宽了,大楼越盖越高了,私家车越来
越多了,而传统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成了“活化石”,比
如说中国皮影戏。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中国皮影戏的魅
力。
“中国的皮影戏是电影的开山祖。”有西方戏剧史家这样评价。
但事易时移,要消失的终将会消失,或许以后人们要在历史博物
馆中认识中国皮影戏了。不过,现在我们还能认识也许是山东最后的
一位皮影艺人——李兴堂。
大杂院里的老艺人
在济南老商埠区的经三路50号一个大杂院里,记者找到了李兴堂
的家。说是大杂院,其实根本没有院子,走进小院门,看到的只是这
家搭的小厨房,那家砌的杂物室,人行过道曲曲折折的,与迷宫没什
么两样。李兴堂的房子是上下两层的老式小楼,但总面积也不过40多
个平方,房间里层层叠叠地放了些家当。他说,自己的这间小屋有个
特点,就是冬天冷点儿,夏天热点儿。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古影
老人”,还刻了个大印章。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镜框里镶的,箱子里、影集里装的全
是栩栩如生的皮影影人。坦率地说,一般民间老艺人的生活条件都不
太高,记者却没有想到李兴堂住得这么差。李兴堂对记者说:“我不
愿意让外人到我家来,丢人啊!记者采访我,我都是到人家那里去。”
李兴堂今年72岁,有二子一女,老大已经50岁了。李兴堂的老
家是平原县,在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他父亲在济南大观园、
西市场、新市场一带唱西河大鼓。当时济南著名的皮影艺人李福增跟
他父亲的一个师兄学习西河大鼓的唱腔和唱词。据李兴堂介绍,过去
唱皮影戏时的皮影调就是老和尚劝善念经的一个调,比较舒缓,比较
古朴,也比较单调,而李福增则发展丰富了济南皮影戏的唱腔。李兴
堂7岁时,他的父亲与李福增结为拜把子兄弟,从这时起,山东皮影
那活灵活现的表演让他着了迷。16岁时,李兴堂拜在李福增门下学艺。
在4年的学徒时期,他白天为师傅干杂务,晚上才能帮师傅演出。李
兴堂的模仿能力极强,师傅的吹拉弹唱,他学得惟妙惟肖。学徒期满,
他刻出的100多套皮影人让师傅也大吃一惊。
中国皮影戏,各地都有不同的叫法:河北唐山一带称“影儿”,
江浙一带俗称“皮囝囝”,福建、广东则称之为“皮猴子戏”或“竹
杆影”。济南的皮影戏过去叫“兰州布影”,因当初河北滦县的皮影
为全国之首,俗称滦州布影,由于口误,所以叫成了“兰州布影”,
“兰”实为“滦”字之误,直到1952年才改称“山东皮影戏”。
山东皮影戏90年
济南府的皮影戏最初就是李克鳌带进来的,已有近90年的历史了。
李克鳌是李兴堂的师爷,李福增的父亲。李克鳌原籍邹县李家楼,16
岁时在家卖馍馍。曲阜皮影艺人张盛旺孤身一人,走江湖卖艺,经常
赊欠他的馍馍,两人就熟悉起来。李克鳌非常喜爱皮影戏,后来就常
常进出张盛旺的演出后台,再后来两人就成了师徒关系了。李克鳌供
师傅馍馍吃,家里有什么咸菜,也带来给师傅;张盛旺则教授他皮影
戏作为回报,卖艺有了收入,做师傅的也弄点好吃的给徒弟。张盛旺
病逝前对李克鳌说:“吃了你这么多年的馍馍,欠了你不少钱,我这
些皮影就留给你吧!”李克鳌继承了这份皮影遗产,在邹县一带走村
串店演出。但当时的皮影艺人的收入少得可怜,只要别人管饭,就扎
场子开演了。后来才渐渐有了名气。
1917年,邹县一带连年灾荒,李克鳌带领弟子张明义和全家逃荒
北上,边走边演来到济南府,先在市郊黄台山、洛口等处演出,后进
入市内东安市场、趵突泉、南岗子(新市场)等处演出。以后便在官
扎营后街租地、盖房、种粮菜,半农半艺,在济南定居下来。李有两
个儿子:福增、福祥,所以他们的皮影戏院就叫做“增祥茶园”。19
55年,向群皮影社成立,李福增为社长。1957年,李福增去世,弟弟
李福祥任社长。1958年济南文艺界大整编,此社长一职由李兴堂担任。
这年的秋天,皮影社并入济南曲艺团。
1960年,济南木偶皮影剧团成立,李兴堂是主要老师、主要演员,
又是队长,但“文革”中这个剧团被解散,此时演员已有40多人。那
时,李兴堂的几个徒弟都比较出色,他的弟弟李清亮也是主要演员之
一,但46岁时因心脏病去世了。
皮影剧团解散后,别的演员各自到了工厂,李兴堂则到了市吕剧
团,唱吕剧去了。李兴堂当时在济南是个名角,他主唱的皮影戏受到
观众的特别欢迎,经常下不了台,市文工团、歌舞团的一些角儿看了
也挺服气。在市吕剧团,他一待就是十几年,虽然也是主演,但工资
降下来了,由原来一个月60元降为45元。虽然不是唱吕剧的专业演员,
但是他对自己的那段经历十分自豪:“去了就是主演,演的头一场观
众就连叫七八个好啊!”
记者问他:“可是你以前没学过吕剧吧?”李笑了,半开玩笑地
说:“咱不是有两下子么!咱可不是一般人!”老伴则在旁边发出会
心的笑:“他现在老了,年轻的时候你说唱什么样的剧,他都能唱。”
李兴堂回顾自己的一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不管是扬琴、
河南坠子还是西河大鼓等等,我都能唱,而且唱得还比较好。当然不
能说很好,毕竟咱不是专业演员。吕剧、河南梆子什么的,我也都能
唱,而且唱出来呢还是不一般的水平。比如说京剧吧,咱唱出来也是
叫好声不断。”
一个“人子”5000,我不卖
皮影戏是融绘画、雕镂、音乐、操纵、演唱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而这一整套,李兴堂都能完整地做下来,既会唱念作打,又会设计雕
刻。像他这么全面的,在全国来说也不多。有的艺人能操纵,但不能
唱;有的艺人会雕刻,但不会唱念作打。李兴堂对记者说,中国皮影
木偶协会名誉会长、原唐山皮影木偶剧团副团长齐永衡先生是国家一
级演员,只能演唱,不能制作皮影;哈尔滨的于学文先生是一级艺术
家,人称“箭杆王”,但只能制作皮影,不能演唱。
“文革”中,李兴堂多年积累雕刻的1000多件影人被毁之一炬。
“烧了之后真是心疼得慌,那是十几年积攒下来的宝贝啊!”回忆起
过去,他依然十分痛惜。
熬过漫长的10年,他绞尽脑汁地回忆一幅幅被烧掉的影人,一丝
不苟地画、刻……终于,长13米的《水浒》人物长卷诞生了,两幅各
长13米的古老皮影诞生了,全套的《西游记》、《东游记》、《封神
榜》也摆在了案头,他的皮影作品又达到了1000多件。在8瓦的小日
光灯下,李兴堂夫妇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些宝贝给记者看。翻出自己年
轻时的照片,他说:“怎么样?小伙子比较帅气吧!”翻开自己的皮
影作品集,让记者看前言,他讲:“怎么样?这是我的书法,不错吧!
”打开一张张皮影,他又说:“怎么样?细腻不?面孔这么光滑!”
他说,自己做的这些皮影,可以保存300年,“就是500年也没事!”
制作皮影一般用驴皮或牛皮,但李兴堂都是用自己专程从上海
买来的水牛皮,他认为水牛皮的质量比北方地区的黄牛皮要好得多。
河北制作皮影多数用驴皮,因为驴皮薄,而山东皮影戏的操作是大手
法的,动作大,与河北皮影戏不一样,牛皮比驴皮结实,不容易被折
坏,所以多用牛皮。“上了颜色后,透明度两种都差不多,要是好牛
皮,比驴皮还好!”他说。
这些年来,李兴堂光买牛皮用的钱就有几万块了,但与工夫相比,
钱就不算什么了,一件《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就花了一个多星
期,“梁山108将”则费时一年多。在制作时最重要的是细心和耐心,
一件作品只要一个小地方刻刀划过了一点,那么整件作品就算废弃了。
原来的一个“人子”(皮影)只有10厘米多,师傅李福增去世后,
1957年时李兴堂把“人子”的尺寸改大了,达到了1尺多。他说,按
江湖规矩,老师在世时“人子”的样式一点也不能变,也不敢改变。
即便这样,他还是遭到师叔、师兄弟们的训斥,说他要“盖山东,灭
祖宗”。
李兴堂告诉记者,他的一个“人子”现在可以卖到5000多元,但
是他舍不得卖。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
据李兴堂说,山东皮影戏与河北皮影戏有很大的不同。河北的皮
影戏班子有20多人,有十几个伴奏的,有十几个表演的,主要操纵者
分“上线”、“下线”,也叫“主线”、“次线”。为什么叫“主线
”呢?是因为一台戏以他为主进行操纵,别人操纵不来,而“下线”
则主要配合,为“主线”做上下手。解放以后成立了剧团,“上线”、
“下线”的界限也就不明显了。山东皮影戏是一人操纵一人伴奏。一
般艺人两只手操纵两只皮影,高手则可以操纵4只“人子”(皮影),
还要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就伴奏而言,山东皮影戏的伴奏都是打击乐,
没有管弦乐,乐器一般只有三件:一个钗,一个鼓,一个梆子。李兴
堂的伴奏者就是他的老伴,丈夫操纵皮影放声高唱,妻子则击钗打鼓
伴奏,两人默契得如同琴瑟和鸣。李兴堂年轻时有付好嗓子,一口气
能唱10几个小时。老伴说,1957年,李兴堂连唱了3天,一天唱十多个
小时,一点事儿也没有,而别的师兄弟们嗓子全哑了。李兴堂讲,只
要有他的演出,人少时有100多人观看,最多时可达300多人,“我啥
时演啥时都是人满满的!”但最近两年没有再演出,主要因为年纪大
了,动作不方便了。
山东皮影戏一般流行于枣庄、临沂、济宁、青岛、烟台一带,但
到后来自然而然地消亡了。现在除了李兴堂之外,枣庄还有皮影戏,
但是已经多年不演了。最近,济南趵突泉公园跟李兴堂联系合作,要
在公园内设立一个山东皮影戏展览室。但他最高兴的是自己的这套手
艺终于有了传人,三个子女思想上转了弯,要跟他学习皮影戏。李兴
堂从年轻的时候就抱定一个原则,就是从不强迫任何人。以前他的儿
子曾问他:“爸爸,你干了一辈子的皮影戏,才混到了这么个熊样,
你让我们跟你学什么?”但是,形势逼人。大儿子原在济南柴油机厂
工作,后来厂里买断工龄,给了10万多块钱,从此两不找了;小儿子
原在三孔桥北的一家汽车运输公司院里承包了一个酒店,以前一个月
能挣个千儿八百的,后来酒店老赔钱,只好关掉了;女儿也下岗了。
他们想想没有别的好出路,还是学学老人的老手艺吧!
一般艺人的绝活是传子不传女,李兴堂是不是也有艺不传外人的
想法呢?“我不是说不向社会上教,我教了几个,他们都半途而废了。
”他这样解释。
老一代的艺人们一个个都老去了,很多绝活都要成为“化石”,
但李兴堂说他有信心,因为他留下了东西,有自己雕刻的“人子”,
也有自己的唱腔录音。
临别,他对记者说:“如果能够把山东皮影戏保存下来,能够发
扬光大,我认为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我们院里的那两口子,卖了
10年冰棍,买了3处房子。我要是不干这个,也在街上摆个小摊,卖
个冰棍,新房子我也住上了。但是,我不羡慕他们。”(江浩)
链接: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
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
干。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
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
法很多,西北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
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
平着色。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
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5种纯色,一般互不
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
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钉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
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钉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
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钉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
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
的皮影人即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