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发科 巨广勇 通讯员 王永秀
徐仲举访谈录: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心为公、
奉献为民。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感觉自己的最大使命就是要让群众不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用心、用脑、用力,领导就意味着奉献。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改革时期,我
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以发展经济、带领
群众致富为使命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牢记党旗下的誓言,牢记党员
的光荣使命,以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忠诚地实践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了更好地宣传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报特在党
的八十二华诞到来之际,陆续宣传报道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人大代表,徐家麦岛村党支部
书记,青岛亚麦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仲举,一位以奉献和成功
为已任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一位二十几年如一日,把满腔激情都用
于集体经济壮大的人民公仆,一位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竭诚为民,
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不愧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
代表。
这是一种创造,
这是一种超越,
这是一个奇迹。
这是一个由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徐仲举带领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
徐家麦岛村(居)全体党员群众创造出的奇迹。
坐落在青岛市崂山脚下的徐家麦岛村原本是个全村工农业总产值
不过数千元,集体积累不到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的“穷、脏、
乱”村。但是,自1976年以来,在党支部书记、青岛亚麦公司董事长
兼总经理徐仲举的带领下,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一跃成为了远近
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小康村。
截至2002年,该村共创办村办企业十几个,科研项目3个,总投
资1.2亿元的房地产企业1个。2002年,全村年总产值2.8亿元,总收
入1.8亿元,人均收入6600元,完成利税2500余万元。自1999年至今
连续四年被评为崂山区的纳税大户,仅2002年就上缴各项税金800万
元。多次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百强村、红旗村等荣誉称号,以雄
辩的事实展示着惊人的奇迹,赢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当青岛亚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家麦岛村(居)党支部书记
徐仲举走入记者的视线时,记者便对他在徐家麦岛(村)发生翻天覆
地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深信不疑。
面前的徐书记,精干利落、和蔼可亲,不多的言语和睿智的头脑
折射出现代农村带头人特有的敏锐与智慧,更透溢着一种管理者和实
干家的精明。
驱车行驶在徐家麦岛村的宽阔公路上,路旁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工业园错落有致、居民住宅楼整齐划一,居民生活安居乐业,处处呈
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多年前的徐家麦岛村,可真是一穷二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
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这可都多亏了我们徐书记,他可真是我们的贴
心人,徐家麦岛村的大功臣啊!”徐家麦岛村的一位老人动情地告诉
记者。
徐仲举,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青岛市九届人大代表、
青岛市乡镇企业家、琴岛之星,现任青岛亚麦实业总公司董事长兼总
经理,崂山区中韩街道徐家麦岛村党支部书记。自1976年担任徐家麦
岛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时刻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
干部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和一个共产党员
党旗下的誓言,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带领群众致富为己任,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带领广大群众在徐家麦
岛这方热土上谱写了人生和事业的壮丽篇章。
艰苦奋斗 抓住机遇展宏图
徐仲举的成功得益于他自幼锻炼出的勤劳朴实和吃苦耐劳的性格。
作为一位与山水相伴成长起来的胶东汉子,在他幼小的童年就树立了
为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早在1967年初中毕
业以后,他就先后在青岛市石料厂、徐家麦岛养殖场做过工人,并以
勤劳朴实、吃苦耐劳而得到领导的赏识与好评。
时光追溯到1972年,徐家麦岛村还是一个地薄、船少的贫困渔村。
此时年仅2岁的徐仲举正在青岛市里一家工厂工作。有这么一份工作,
对一个农民的孩子来说,可是端上了“铁饭碗”,然而,自幼便立志
改变徐家麦岛村的贫穷面貌的徐仲举毅然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回村担
任了青岛46号船船长。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不亚于在徐家麦岛村抛下了一颗惊雷,
面对亲友和乡亲的不解,徐仲举自有他的道理,“我是一个农民的儿
子,我的身子虽说在城里,心却一直都在村里,越是看到城里的繁荣
景象,我越是为还没过上幸福生活的众乡亲感到焦虑,为改变家乡的
落后面貌而做出贡献是我多年的愿望。”
这就是徐仲举艰苦创业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相继担任过生产队长等职务,并以待人
忠厚、踏实肯干而深受众乡亲的好评。在他担任生产队长不到两年的
时间里,一个村里最落后的生产队成了最先进的生产队。20多年过去
了,有些常年下海的渔民至今仍直呼徐仲举为老大:“咱老大,没说
的!”那敬佩的神情就好像水手对船长,那亲昵的情愫恰如对待风雨
同舟的兄长。
1976年是徐仲举人生历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也就是在这一
年,他被党员群众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年仅26岁的他从此也就挑起了
发展徐家麦岛、振兴徐家麦岛村的重担。
风雨中站起一汉子,徐家麦岛村的群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明天和
希望。
当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百业萧条,全村工农业总收入不过数千
元,集体积累不到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座大山般压在年轻的徐仲举的肩上。
或许是由于他那不爱张扬的性格的缘故吧,上任那天,他没有太
多的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对自己说:“群众不相信嘴皮子,群众要
的是实惠,要的是尽快富起来。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就是我的职责。”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徐仲举带领
广大群众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默默
无闻地奉献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徐家麦岛村的群众的生活状
况虽说有了改变,但仍未摆脱贫穷。
群众在等待着,徐仲举在寻找着,探索着。
1978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吹醒了徐家麦岛这方古
老而富有生机的土地。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历史机遇面前,富有经
济头脑的徐仲举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三大产业齐抓,重点
发展经济的战略也由此而在徐家麦岛村拉开了序幕。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在集体经济刚起步的那些日子里。徐仲举起
早贪黑,跑资金、跑项目、跑审批。为了省下集体不多的资金,他坚
持省内出差当天返回,路上吃的是自己带的干粮、喝的是自己带的白
开水,即使住店也总是选最便宜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徐仲举为徐家麦岛村办起了
几家企业时,整个村庄欢呼了。
这是徐家麦岛村的星星之火;
徐家麦岛也由此而坚毅地迈出了奋进的脚步。
在徐仲举的带领下,徐家麦岛村的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
起来,到80年代末,村办企业发展到16个。
集体经济实力壮大起来了;
村里的公益事业发展起来了;
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了。
群众的脸上有了笑容,徐仲举发自内心地笑了。他感觉自己无愧
于党和群众对他的信任,同时他也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源
于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的作风和永不满足、争创一
流的雄心壮志。
90年代以后,青岛市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青岛东部的
开发建设无疑为徐家麦岛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成绩面前,徐仲举没有产生丝毫的小富即满的思想。
在历史机遇面前,他却表现出了敢成大事的勇气。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他和村两委班子审视度势,果断提出了“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工作目标,及时制定了“立足本地求稳固,
大胆投资向外沿发展”和“扩大投入建龙头,广聘人才再腾飞”的二
次创业的工作指导思想,决心把徐家麦岛村引向新的腾飞之路。
他们适时成立了青岛亚麦实业总公司,在原有村办企业的基础上,
又新建了加油站,异型钢厂、木器厂、密封件厂、驾驶员培训中心、
冷藏厂等十几家企业,使集体经济有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大胆涉足房地产业是徐仲举在新的机遇面
前的又一英明决策。他们在崂山区建起了第一家村级房地产开发公司,
聘用专业人才,在青岛市香港东路开发建设亚麦花园小区商品房2000
0多平方米,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并相继开发建设的亚麦花园二
期、亚麦山庄等房地产业,以其低成本、高质量、低价格、高品位在
青岛市房地产界得到了好评。
谈起房地产业的成功,徐仲举自豪地说:“这里高层的设计是北
京的,而那别墅则是苏州的。一句话,从设计到施工这里都是采用我
国的精华。”我们仿佛也从中看到了亚麦实业总公司悠远、但又真实
的投影。
为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徐仲举在与两委班子研究、
争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又对亚麦公司率先进行了改制,对村级集体
资产进行量化,按照公司法进行经营,每个居民(股民)按股权多少
进行年终分红。
徐家麦岛村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壮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徐仲举
善于在发展中捕捉战机,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那是在1996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要在青岛建立一个贝类研究中心,在市场经济的大
潮中闯荡多年的徐仲举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争
取到这个项目,他千方百计和有关方面联系,主动拿出20亩土地,投
资300万元建起了厂房和实验室,把“贝类大王”、中科院院士、海
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贝类学会副理事长张福绥等20多名专家和技术
人员请来,成立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麦岛贝类养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该中心从2粒扇贝育苗开始,开发培育推广了6种贝类种苗,张福绥院
士的贝类育苗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和“陈嘉庚
大奖”,养殖面积遍布全国1.8万平方公里海域,为广大渔民带来了
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徐家麦岛村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2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徐家麦岛村的经济实力也在发展中壮
大了起来。2002年全村总产值2.8亿元,总收入1.8亿元,人均收入66
00元,完成利税2500余万元。1999年至今连续四年被评为崂山区的纳
税大户,仅2002年就上缴各项税金约800万元。该村也连年被街道、
区委、政府评为各项先进单位,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百强村庄、
红旗村庄等荣誉称号,亚麦实业总公司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明星企
业。
一心为公 造福群众公仆情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对一个党员干部的最起码要求。我们
千方百计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徐仲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徐家麦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了,功劳最大的是他们的带
头人徐仲举,受益最大的无疑是他的父老乡亲。
结合自身在农村工作多年的实际,徐仲举经常走访群众,并在深
入调查评议的基础上建立了村民困难户档案,保证这些困难户和五保
户基本生活达到或接近一般村民的生活标准,使扶贫工作形成制度化、
规范化。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村里自1988年以来就
保证村民每人每年年终补发生活补贴1000元,每户发取暖补贴200元。
1999年又拨资金40万元办理了有线电视,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
为进一步扩展群众视野,他们还经常组织群众外出旅游。
“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是广大群众的美好愿望,徐仲举却把他
变成了现实。村里投资翻建了幼儿园,兴建了敬老院。并积极鼓励青
少年成才。在徐家麦岛村,中小学生期中考试前三名一次奖励500-8
00元;考取中等重点学校的一次奖励1200元,考上大学的一次奖励20
00元,应征参军的发给补贴5000元。比、学、赶、帮、超的优良学风
在徐家麦岛村蔚然形成。
为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村民女50岁、男60岁可办理退休;19
99年集体出资500万元,为1200名居民买断了养老保险。另外,他们
还为每户办理了家庭、财产双保险,个人保险和独生子女保险等。据
了解,现在,除了生活补贴外,另加社会保险和股份分红,每位退休
老人每年收入多则达到万元以上,少则达到5000多元。
村里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村里给俺的待遇比几个儿都多,在
俺村里儿保不如村保。”
听到众多父老乡亲由衷的赞誉,徐仲举总是平淡地付之一笑,他
说:“带领群众致富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最大愿
望就是看到我的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徐仲举是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是一位全心为村民谋利益的群众
的贴心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他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时代的村民仅仅富了‘口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想办
法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要坚持两个
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采访中,徐仲举告诉记者。
徐仲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的言行都很好地落
实到了行动上,多年来狠抓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
其身正,不令而行;不正,虽令不止。既是领导干部,又是人大
代表的徐仲举非常注重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在业余的
时间里,徐仲举自觉带头学习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公司
法》、《合同法》、《环保法》等,并取得了法律专业的学业证书。
为提高群众的思想水平,特别是法律意识,徐仲举非常注重对群众进
行法制宣传,他经常对群众说,“法律心中有,大江南北任你走。”
为此,他为每户群众购买了《法律知识读本》等普法书籍,供群众学
习使用。另外,他们还制定了学法用法的激励政策和具体工作措施,
平时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
大部分村民都能以学法、知法、普法、守法为荣,从而减少了邻里纠
纷,使群众安居乐业。
利用重大节假日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徐仲举开展精神文明
建设的又一有效载体。他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
“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
“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对全体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特别是“教
师节”、“老人节”期间,徐仲举都亲自前往慰问,并赠送礼品,拨
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和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系列活动的开
展使徐家麦岛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不断跨上新台阶,村民的思想道德水
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该村也由于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
“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廉洁勤政 无私奉献勇向前
作为一位在基层干了20多年的党员领导干部,最是让人钦佩的就
是徐仲举廉洁勤政、公而忘私的高风亮节。“我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
的,但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权利,而没有任何的个人私利可图。”采
访中,徐仲举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徐仲举从未利用手中的
权利为家人和亲友谋取过任何私利。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家人和
亲友谋取过任何私利。在徐家麦岛村,关于徐仲举书记拒受礼品、不
徇私情的事迹更是传为佳话。徐书记在村里握有党、政、企的财务大
权,逢年过节经常有人送物、送现金,而他一律拒之门外。坚持所有
的事情都按原则办,从而在群众和商家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
几年来,按照村里的《奖惩条例》,徐仲举每年都应得几万元的
奖金,但他从未拿过一分钱,而是全部充作了集体资产或捐给了公益
事业。
他把个人的利益统统放在了一边,却时刻都把群众的困难和疾苦
挂在心上。该村村民徐强玉,在1976年国防工程的施工中受了重伤,
失去了劳动能力,从这一年至今,这个困难家庭所有的负担全部由村
里担起。村民徐仲深因意外事故去世了,撇下四个孩子和一个老人。
徐仲举知道后,一直由村里供养着老人,并把他的孩子都抚养到18岁。
每年的台风暴雨季节,徐仲举都会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冒雨赶到地
势较低的村民家中查看情况,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堵住洪水、设置
排水沟,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了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动人的故事饱含着一心为公的公仆情怀;
感人的行为诠释着党和政府关爱人民群众的深远意义。
徐仲举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同时也是群众选出的青岛市人大代
表,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总是站在全市的高度履行好代表职
务,始终以积极支持全市发展来回报群众的信任,在城区改造、劳动
力安置、征地款返还等方面全力支持崂山区建设,并从全区的利益出
发,客观实在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具有操作性的见解,为领导的决
策提供了依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徐家麦岛村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这里
有一支人心齐、素质高的领导班子队伍。多年来,徐仲举在党建工作
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
套工作,相应划分了村民小组、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了民
事调解、治安保卫、经济管理、计划生育等组织。使每个党员干部都
能做到统一分工、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核心作用。
财务管理制度是衡量一个集体是否真正经得住考验的重要标准之
一。为此,他们首先制定了《村规民约》、各种管理制度及严格的财
务管理制度。徐仲举在各项事务中从不搞个人说了算,积极让村(居
)委的主要成员监督财政收支,将自己的权利置于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之下,使得村里的各项工作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徐家麦岛村发展起来了,这是徐仲举和他的伙计们用自己坚实的
臂膀托起的成功之花;
徐家麦岛村腾飞了,这是徐仲举带领全体群众做出的英雄壮举;
徐家麦岛村人不会知足,徐仲举前进的脚步也永远都不会停止。
采访结束时,依然豪情满怀的徐仲举向记者描绘了徐家麦岛村的
宏伟发展蓝图:“今后几年,我们要乘着‘十六大’的东风,继续抢
抓发展机遇,加快前进的步伐,为青岛市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仲举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