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首页内容 >大众策划

有理数丨非遗里的山东⑤传统戏剧:精神家园与情感寄托

2024

/ 05/2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王锦川

手机查看

  编者按:

  山东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山东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山东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海报新闻有理数工作室解码山东非遗的出圈秘笈,看这些熠熠生辉的匠心传承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千百年来,中国民众培养起了对戏剧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全球化背景下,乡音乡曲是中国人寻找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对象,传达乡音乡情的戏剧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家园。

  截至目前,山东省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入在册的传统戏剧已有33项。在这33个项目中,大平调占3项,四平调占2项,柳琴戏占2项,茂腔占3项,道情戏占2项,皮影戏占3项,吕剧占5项,山东梆子占3项,京剧、柳子戏、大弦戏、五音戏、一勾勾、二夹弦、柳腔、莱芜梆子、枣梆、鹧鸪戏各1项。

  按照山东传统戏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评定的年份划分来看,分别为:2006年8项;2008年21项 ;2011年3项 ;2021年1项。

  大平调

  遍及冀、鲁、苏、豫、皖五省边缘城乡,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曲牌十分丰富,唱腔既生动又平易,高亢奔放、刚劲激越中不失婉约和谐、舒展优美的韵味。大平调表演程式多样,夸张中不失真实,豪放中更求完美,粗中见细,刚中寓柔,个性十分鲜明。演出剧目多据《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包公案》《杨家将》等古典小说改编而成,也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

  京剧

  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剧家喻户晓。

  四平调

  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四平调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四平调演出剧目达两百余种,这些戏来自民间,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等。

  茂腔

  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

  道情戏

  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渔鼓戏中有道教文化、移民文化与山东地方文化的历史遗存,为传统民间文化发展流变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故事,“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吕剧

  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它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这“三小”为主,唱词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间用语,演唱时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山东梆子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20世纪50年代以后,《墙头记》、《两狼山》等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成为山东梆子演出的经典剧目,新创作的一批现代戏也在这一时期登上舞台。

  莱芜梆子

  是山东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泰沂山区,流行于鲁中、鲁东广大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莱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梆子戏”、“散板”四类,此外还有曲牌一百多个,内容十分丰富。莱芜梆子具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共有演出剧目479种。

  柳子戏

  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大弦戏

  又称“大弦子戏”,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河北南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属于弦索声腔系统,是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融汇多种民间俗曲而形成的。大弦戏有传统剧目三百余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其中的《石玉点将》、《包公私访化州》等属于稀有剧目。

  五音戏

  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极富抒情性。

  二夹弦

  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柳腔

  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市西部大沽河流域,在山东半岛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剧目多表现男女爱情和悲欢离合故事,借以宣扬传统伦理道德。柳腔清新质朴,风趣生动,受到流传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胶东之花”。

  枣梆

  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枣梆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地的区域特性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相吻合。

  鹧鸪戏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目前已经流传了七代二百五十多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村庄完整保存下来的稀有剧种之一。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的一个民间剧种,其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

  观千年古风古韵,奏万古弦歌不息。传统戏剧传承千古,立于世界舞台尽展芳华。传统戏剧各具特色,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彰显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文案:王锦川

  设计:高文

  策划:魏鹏 冯世娟

责编:胡玥姣

审核:高娜

责编:高娜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