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小的身躯,清癯的面容,活跃的思维——年近九旬的中国声乐界国宝级人物周小燕教授仍然在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奔忙着。就在去年,她还曾经登台献唱,有人问,您唱不动了怎么办?不是坏了您的名誉?周小燕教授笑着说:“过去唱的是水平,现在唱的是精神。”
5月27日,应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中国之莺”周小燕教授来到济南,受聘为山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并参加了由弟子魏松、李秀英、张峰等人联袂演出的“相约文博会·银座之夜周小燕歌剧中心专场音乐会”。当天上午,在指导弟子们排练的间隙,周小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觉得培养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为振兴和发展中国歌剧事业,周小燕教授1988年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并任艺术总监。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几十年来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歌剧演员:廖昌永、高曼华、魏松、万山红、王作欣、李秀英等。
如今,年近九旬的周小燕教授带着3个研究生和多个上海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还不断有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让她辅导,每天上课要达到8小时。学生在的时候,她就像一条龙;学生走了,她就累得趴在沙发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记者:快90岁的人了,还天天上课,可能年轻的教授也没有这样的工作量,您不怕累坏自己?
周小燕:我总觉得年纪一老就退休是不对的。我当老师当了半个世纪了,到了现在才终于摸索出一点道道来,现在让我退休,我的经验就只能带到棺材里去了。虽然会累,但是现在还让我工作,还让我培养人,我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像有的人老跟我说,老太太你走路慢一点,我就想,我能走快为什么还让慢呢?等我不能快了我自然会慢的。等到我教不动了,我就不教了,我能教到100岁。
我期待着中国现代歌剧的诞生
周小燕1938年出国留学,在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指点下,渐渐达到了艺术巅峰。年轻的周小燕以端庄、清丽的中国女性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欧洲乐坛为之倾倒,并盛赞她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在柏林,她被誉为“中国之莺”,这个称呼跟随周小燕整整半个世纪,几乎成为她的第二个名字。
记者:据说您的弟子出国演出交流,您都嘱咐他们要多唱“中国歌”,作为一个讲授西洋歌剧的教授,您为什么要他们唱“中国歌”?
周小燕:学习“洋”的东西,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声乐事业。有些学生盲目地学,我问他们的目的,他们说不出来,反正就是要“越洋越好”。其实有些原因他们不说我也知道,他们是要很快地成名成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最终我们还是应该发展我们自己。
实际上我一直在呼吁有一部中国现代歌剧出来。中国目前的歌剧大部分是古代题材的,什么楚霸王啊岳飞啊。我希望有一部反映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生活和面貌的歌剧,并且在艺术价值上能和《蝴蝶夫人》之类并立。我们演外国歌剧的目的是为了锻炼演员。
记者:中国和国外在歌剧艺术上的水平有多大差距?
周小燕: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今天的演员,他们的音域也很宽广了,技巧、演技都不错,但是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广博,知识积淀不深厚;对外国文化不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了解,这是中国歌剧演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落选的原因。
希望艺考热不是长久现象
最近几年,每到春天全国各地都会有一股“艺考热”,成千上万的艺术考生奔走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寻找进入艺术殿堂的阶梯。
记者:每年的艺术考试都非常热,您怎么看待现在的“艺考热”?
周小燕:报考艺术院校的孩子当中有很多好苗子,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艺术素质和文化成绩都不好,做父母的总觉得考大学考不取就让孩子从艺,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其实文艺工作是需要艺术细胞的,这个也不见得比做别的工作容易。我希望“艺考热”是一个过渡现象,不是一个长久现象。
一个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行业比别的行业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我的学生李秀英本来是山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她在山东师大毕业后,在歌剧中心又学了两三年,然后又出国继续深造,她的成就是十几年奋斗得来的。一个人要真正地在艺术上站住脚,必须花十几年的工夫。
山东有很多好嗓子
在昨天晚上的专场音乐会上,山东师范大学为周小燕颁发了“山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证书。其实,这位中国声乐界的泰斗与山东还有一定的缘分。
记者:您以前到过山东吗?
周小燕:这是我第三次来山东了,说起来我对山东特别有感情。
我第一次到山东是1950年。当时上海组织一批文艺工作者到山东学习。当地百姓给我们讲如何不屈不挠地进行抗战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震撼。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国外回来,拿今天的话说是一个年轻的“海归”,出去的时候稀里糊涂,回来的时候对中国也不了解。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于是我回来重新受教育。可以说,我是在山东上了了解中国的第一堂课。
第二次来山东是招生,那时候的感觉是“山东有这么多好嗓子”,音乐苗子多。我们歌剧中心差不多每年都有来自山东的学生,今天晚上演唱的李秀英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三次来就是这次了,我一直想来再看看山东的朋友。
记者:歌剧被很多人看作是高雅艺术,现在有一种观点,好像高雅艺术就是远离市场的,是“曲高和寡”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小燕:所谓的高雅,很多人觉得只有西洋歌剧、舞剧才是高雅的,其实中国很多本土的东西也是高雅的。高雅的东西要有一定的水平去欣赏去学习。而娱乐的东西是轻松的,有一个音乐家曾经说过,“假使我的音乐只能让人娱乐,我会很遗憾,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提高人的素质”,所以娱乐和音乐是两回事。 摄影 倪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