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依附”是中国足球无法海外殖民的关键
读薛涌先生《中国足球为什么无法海外殖民》一文,感慨颇多。中日足球的差距,特别是中日两国学习欧美先进足球在态度和方法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足球近三十年的此起彼伏。这些让人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在《一张纸就注定了中日足球的命运落差》一文中也有阐释。而具体到中国球员为何难以立足国外俱乐部,薛先生认为关键是国内过高的收入束缚了球员的留洋之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中国球员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接受程度非常有限。一位非常熟悉欧洲足球转会情况的资深人士描述,在欧洲俱乐部挑选球员的一般逻辑中,首推欧美球员,然后是非洲和东欧球员,再是亚洲球员。在亚洲球员的范畴内,日、韩、伊朗球员是当然之选,中国球员仅仅是第二层次的选择。除了国家足球实力和个人能力的差异以外,中国球员的性格、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国外俱乐部。以上种种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球员在国际转会市场上的价格。当然,我指的是普遍价格,并非极少数特殊人才的特殊身价。
如果薛涌先生注意的话,应该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球员转会海外俱乐部的案例中,阻碍转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往往是中国俱乐部开出了并不符合球员实际价值的、过高的转会价格,最终导致了转会的破裂。
具体的案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按照这位资深人士的理解,中国球员的身价如果超过100万美元,那么在纯竞技的层面对国外俱乐部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除非能有其他的附加因素支持,否则这样的价格很难被国际市场认可。我并不否认要恰当地保护国内俱乐部的局部利益,但能让中国球员在国外俱乐部经受锤炼,则是更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足球的整体利益。
在我了解的情况中,不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的人很少。尤其在近几年国内足球的环境下,足球产业的质量呈下降趋势,球员的平均收入同样下落,除了极少数尖子球员和少数大俱乐部,球员收入的泡沫成分已经大为减少。更何况,俱乐部老板“一家独大”,欠薪之事在俱乐部中并不少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要说是过高的收入束缚了球员的留洋之路,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说到底,关键的问题是在目前中国足球的体制下,俱乐部权限过大,球员权限过小,很大程度上“人身依附”于俱乐部,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中国球员流动性不足、转会成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简单而言,甲A联赛头两年,球员流动性过剩,引起了转会市场不正常的波动,“签字费”、转会价格虚增等等不正常现象泛滥,因此作为管理部门的中国足协制订了严厉的政策来管理转会市场。比如一家俱乐部在一个赛季中只能引进五名球员等等。足协管理层也明白,目前中国联赛的转会政策并非国际市场公认的自由转会,而是在向自由转会市场逐步接轨的过程中。
在这样的非自由转会体系中,俱乐部的权重远超球员,几乎完全操控了转会市场上的话语权,球员几乎没有任何应得的保障。在此前提下,俱乐部又更多地从自身俱乐部利益出发,在球员转会海外的过程中,过高地估值中国球员的价格,这应该是中国球员无法真正“海外殖民”的关键原因。如果把球员和俱乐部比作跷跷板的两端,那么球员转会国外俱乐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两端的一个角力过程。对于作为管理部门的中国足协而言,适当地刺激转会市场的流动性,让球员在转会市场上能多一些自由,现在是时候在球员那端多加些法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