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今晨病逝

2002-07-11 12:00:00    作者:张淑英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今晨6时,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但篇篇佳作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间。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完)


    孙犁今晨离开了我们

    清晨,天空飘起了细雨,同时也传来一代文学巨星陨落的噩耗,是否天公也在悲泣?在最后告别的时刻,人们都流下了热泪。灵堂上,大照片中的老人面容慈祥安宁,四周鲜花围绕——孙犁今晨离开了我们。

   孙老住院期间病情一直很稳定,但从4日下午开始发烧,通过院方及时抢救,到5日神志清醒过来,并且能和身边的人讲话,6日早晨病情又开始出现异常。孙犁的外孙女张璇说:“5日我来医院时,他看到我非常高兴,自己非要用手摘掉氧气罩,想是要说什么。记得当时我去握他的手不让他动的时候,他的手劲儿还特别大。”

  孙老一生笔耕不辍,从上世纪40年代起,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1992年因患癌症住院治疗,加上眼病的困扰,他的读书与写作便没能再继续。他的很多作品,特别是大量的散文随笔都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而当时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可以说,那是属于他的第二个文学创作高峰期。孙老一生个性善良,非常真实,非常刚毅。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很少接受记者的采访,每逢对方提出这种要求,他都回答说:“去看《孙犁文集》,看完我的作品,自然就会认识我这个人了。”住院期间,有很多人士都表示要来看望,孙老都给予回绝,但如果是要和他讨论文学,有志同道合的理想,即便是互不相识,他都会热情地表示欢迎。孙犁文学研究会的孙秀华女士,特别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她亲眼目睹的往事:“当年梁斌创作的《红旗谱》是由孙犁担任编辑,两人私交甚好。有一次梁老来看望孙老时,两个人就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各自闭着眼睛,谁也不讲一句话,过了一会儿梁斌就起身走了。当时看到这种场面,我真有些不解。其实细想想,这就是友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不用说什么,看看对方也就足矣了。”孙老一生酷爱书籍,买书,读书,藏书,是他最大的嗜好。每每得到一本新书,都要给书包上书皮儿,并且在书页里写下几百字的小文章,记述下是从哪里得到的,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短小的随笔,读起来仿佛一本书中藏着一个故事。

  孙老一生生活朴素简单,没有任何高要求。他最爱穿一双圆口布鞋,特别偏爱喝米粥,尤其把胡萝卜和山芋放在一起熬出的粥,更是被他视为美味。据孙老身边的家属讲,即便是在住院期间,他每天主食也只是吃一小碗米饭,配上一些素菜,仅此而已。很多熟悉孙老的人都说,孙老是一位最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假如他知道在抢救中会有这么多人守护着他,惦念着他,他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不希望大家为他个人做太多的事情。

  孙老一生奉献于文学事业,更用毕生心血浇灌着文坛新苗,对文学青年给予了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在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时,他负责《文艺周刊》和《文艺双月刊》工作,通过这两块文学阵地,他发现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坛新人,如已故作家刘绍棠,著名作家铁凝、从维熙等都受到过孙犁的点拨,因此不管他们如今在文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都始终尊敬孙老,永不会忘记恩师的培育之情。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早在十几岁时就开始写作,当时各种刊物并不了解她,因此作品四处碰壁,是孙老在偶然间读到了她的作品,觉得是个可塑的人才,便将作品推荐给了刊物发表,由此,铁凝真正为文坛瞩目。在谈起孙老如何扶持新人的时候,几天来一直守候在医院里的孙秀华,也回忆起了自己在孙老扶持下走上文坛的经历:“在念初中的时候,因为我的作文写得比较好,老师就带我去见孙老。当时我才十几岁,打算初中毕业就工作,但是孙老坚持要让我去考大学。没有学过古文,他就一篇一篇给我讲解,结果语文在全年级考了第一。在上大学期间,我写的作品孙老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给修改的。”在为孙老进行最后抢救的时刻里,很多人都静静守候着,都是关切的神态,都是伤怀的面容,都希望能有奇迹发生——虽然心中很清楚,这只是一种奢求。在记者采访中,大家都不愿在这最悲痛的时刻,去追述各自心中那段最美好的记忆,但是只言片语汇集起来,一代文学大师的风采便愈加清晰。孙犁作为文学天空中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的精神必将继续照亮繁星闪烁的星空。(来源:今晚报)
 

lifeihu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今晨病逝">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