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据报道,前不久在浙江杭州举办的机器人音乐会上,宇树科技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和歌手共同表演。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音乐产业中的深度应用也深刻影响了文化领域,因而受到关注。
近年来,“音乐+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良好。数据显示,2024年网易云音乐全年营收79.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7.7%,会员订阅收入达44.6亿元。通过AI优化推荐算法,用户日均听歌时长及活跃度持续提升。腾讯音乐2024年第三季度在线音乐服务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20.4%,AI技术被深度应用于内容推荐与版权管理。
此前出台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群,鼓励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集聚。在政策支持下,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数字音乐产业基地落成,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内容生产—版权交易”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不过,人工智能与音乐产业在结合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现行著作权法未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导致侵权纠纷频发;AI在创作中的工具性与主体性双重角色,对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构成冲击。又如,数据垄断与人才紧缺并存,头部平台的数据壁垒限制中小企业创新空间,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兼具AI技术与音乐创作能力的跨界人才较为短缺,进一步延缓了技术迭代。此外,AI生成的标准化模式挤压小众音乐与传统文化生存空间,音乐的艺术性表达与人文温度受到影响。从伦理的角度看,AI歌手的日益普及催生“人类是否需要参与创作”的深层诘问,亟待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以平衡技术效率与艺术创造性。针对此,应多措并举,坚持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构建多维协同的政策体系。
在产业层面,应加快立法进程,修订著作权法,明确AI创作版权规则,制定行业伦理准则与技术应用标准;推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打破平台垄断,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与原创内容孵化。在企业层面,强化技术差异化投入,重点突破AI辅助创作中艺术性表达与个性化生成的核心技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联合高校开设“AI+音乐”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消费层面,加强公众科普教育,通过展览、论坛等形式提升AI音乐的社会认知度;建立内容分级与质量认证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营造包容创新的产业环境。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
“滴滴崩了”冲上热搜!网友称被“无缘无故扣钱”,客服回应
潇湘晨报
10分钟400元,打“飞的”看花火了
中新经纬
“羽”罢不能!涨价比黄金还猛 网友直呼“玩不起”
上游新闻综合
联合国贸发会议警告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升级
央视新闻
特朗普政府因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被起诉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缅甸强震已造成5名中国公民遇难
央视新闻客户端
赏花踏青觅春 山师附小2.4班师生赴百花公园开展春游研学活动
海报新闻
美加税加到内伤 特朗普又催降息 纳指“自由落体”进熊市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个清明假期,来枣庄青檀寺古会,乐享古韵假期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徒步百里祭英烈,这堂“思政课”已坚持30年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