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邹仕晓薇 新疆报道
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片宽50米、长100米的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过去40多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然而,截至2023年底,仍有285公里的空白区。这些空白区主要涉及新疆3个地州的6个县,分别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和田地区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喀什地区叶城县。其中,和田地区任务量最大,共需完成220公里。这里三面环沙,曾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
在和田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也是在沙漠附近生活的真实写照。于田县林草局党组书记贾存鹏告诉记者:“为了治理沙漠,我们现在采用工程治沙、光伏治沙、生态治沙三种模式,努力将治沙成果书写在于田这片大地上。”
工程固沙也是被称为“中国魔方草方格”。工程治沙也有三种不同的规格,对于迎风面、沙丘顶部、风沙特别大的地方铺设面积采用0.5*0.5m的密度,中部采用1*1m的密度,对风沙比较弱的地方采用1.5*1.5m的密度,这样的布局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治沙效果的最大化。此外,为了进一步减缓风速,保证草方格的寿命,在草方格外围还铺设了高立式沙障。
在远离居民生活区且没有水资源的地方,光伏治沙成为了一种创新的选择。光伏板的铺设不仅可以降低风沙侵害,还能提供能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疆电运输”,为疆外能源供应作出了贡献。
生态治沙则注重通过恢复沙漠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来达到治沙的目的。这包括种植适合沙漠环境的植被,如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这些植物具有强大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沙地,防止风沙侵蚀。新疆许多地区利用沙漠的特殊环境,发展了以枸杞、沙棘、沙枣、肉苁蓉、苜蓿、甘草等为主的特色节水型林草产业。比如在和田地区于田县,沙漠玫瑰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的肉苁蓉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成为新疆南部最大的梭梭接种肉苁蓉种植基地。
这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犹如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守护着沙漠周边的绿洲和人民。它不仅有效阻止了沙漠的扩张,还为当地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这道绿色屏障的不断巩固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责编:郭智卓
审核:王磊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