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即时新闻

俄罗斯瓷器的东方情缘:从中国启发到中国市场

2024

/ 07/11
来源:

作者:

朱萍

手机查看

俄罗斯的蓝白色瓷器格热利是俄罗斯工艺大师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与中国青花瓷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在17世纪初,中国瓷器以其细腻、轻盈和洁白的特质,首次进入欧洲大陆,令欧洲人为之惊叹。尽管中国对瓷器的制作技艺守口如瓶,荷兰的瓷器大师们却并未止步,他们开始依据自己的配方和绘画技艺,利用当地的粘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代尔夫特彩陶。

1691年,荷兰蓝白瓷器的绘画风格跨越国界,传入了俄罗斯。在莫斯科附近的主要陶瓷生产地区格热利,这种风格得到了新的生命。格热利地区一共有27座村庄。这片土地,几百年来一直以其特有的优质白色粘土而闻名,成为了俄罗斯瓷器艺术的摇篮。

蓝白相间的绘画风格,在格热利的工匠中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风格的热潮逐渐退去,但工匠们并未停止创新的脚步,转而专注于五色瓷器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致力于寻找适合俄罗斯本土的瓷器配方。

到了19世纪初,经过不懈的努力,一种创新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不仅采用了新的原料成分,还引入了全新的温度控制方法。然而,在尝试应用这一新技术时,工匠们发现,原先的五色颜料无法适应新的高温环境,纷纷在烧制过程中焦化。唯有从氧化钴中提炼出的蓝色颜料,以其独特的稳定性,经受住了高温的考验,得以在瓷器上绽放光彩。

格热利特有的粘土,以其纯净的白色,为瓷器提供了完美的底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格热利瓷器逐渐形成了以蓝白为主色调的独特风格。俄罗斯的工匠们精进技艺,掌握了制作多达30种不同深浅的蓝色颜料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这种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沉淀,被世人誉为“格热利风格”。

工匠和艺术家们怀揣着复兴的梦想,开始了对失传陶瓷工艺的恢复工作。他们的努力在1972年结出了硕果,格热利生产联盟的成立,汇聚了当时陶瓷艺术领域的顶尖大师,标志着格热利瓷器艺术的复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格热利瓷器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工厂的繁荣不仅在国内得到了认可,其品牌专卖店更是遍布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璀璨明星。

然而,好景不长,在本世纪初,随着那位才华横溢的领导者的离世,工厂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2019年,格热利瓷器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俄罗斯系统金融股份公司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这两大投资者的加入,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2023年2月,工厂不仅完成了大规模的重建,而且格热利联盟的视野也从俄罗斯本土扩展到了国际市场。

据莫斯科州政府副主席兼投资、工业和科学部长叶卡捷琳娜·季诺维耶娃介绍,格热利公司的产品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并成功打入中国市场。2023年,公司参加了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并与中方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每月向中国发货。

中国的俄罗斯瓷器销售商对格热利的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促成了在上海开设合作商店的合作。2024年5月,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的中俄博览会上,格热利联盟与黑龙江省的两大经销商达成了产品销售协议。

格热利联盟总经理彼得·西沃夫表示,公司正致力于开发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系列。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格热利钴蓝彩绘装饰,还融入了黄金装饰,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高端瓷器的需求。预计到2026年,公司将向中国供应多达14万种产品,总价值超过2亿卢布,约合1700万元人民币。

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展现了格热利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也体现了其对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敏锐洞察和积极适应。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市场拓展,格热利瓷器正在续写其跨越世纪的传奇。

如今,格热利联盟以其卓越的工艺和创新精神,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瓷器公司。它不仅生产着符合现代审美的餐具,还精心打造高级骨瓷系列,同时不忘传承和发扬那些深植于俄罗斯文化土壤的传统格热利产品。

走进格热利的工厂,参观者得以亲身体验这个古老工艺的现代传承。他们可以亲眼目睹艺术家们在真实的工作室中挥洒创意,感受窑炉中火焰的舞动,以及瓷器在高温下的华丽转变。博物馆的参观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人们得以一窥俄罗斯民间工艺的庞大发展脉络,每一步的发展,每一次的创新,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对美的追求,从最初的模仿中国艺术,到如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

审核:陈良强

责编:陈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