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即时新闻

乡村有需求 高校来答题 福建仙游县探索“校镇共建”机制促进乡村振兴

2024

/ 09/20
来源:

网络

作者:

李耶耶

手机查看

去年以来,福建省仙游县委、县政府与相关高校签约搭建平台,该县11个乡镇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闽江学院、华侨大学、莆田学院等10所高校结对共建,柔性引进高校人才智力科技资源,对接各乡村资源禀赋和特色需求,以“外脑”支持激发内生动力,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一年来,各高校师生赴仙游开展实践调研已累计达125批1916人次。目前,“校镇共建”已扩大到全县18个乡镇,实现全覆盖。

  天马村夜景。

高校人才智力科技资源下乡“点石成金”

记者实地采访的第一站,是莆田市新晋网红打卡村--仙游县游洋镇天马村,它距福州、莆田、三明3个设区市中心均为1小时车程。这里地处闽中山区,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空气清新;村边有石门峡谷,潺潺溪水清澈环流,村里古厝整齐排列,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净整洁,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田园风光。镇党委书记杨国石介绍说,过去天马村面临古厝损毁衰败,人员外流,望眼欲穿尽是绿、绿水青山难变现的窘境。去年7月,依托仙游县“校镇共建”平台,与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朱力教授团队合作,打造古村落活化利用实践基地,完成了天马村形象、景观设计方案,规划建设了村主干街美丽庭院和古民居水系环绕微景观,荣获2023年度省级“五个美丽”建设典型。天马村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等,抖音浏览量达1823万,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达六千人次,去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村里还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中药材标本馆、药膳展示馆等,陈家大厝、何家大厝等古民居焕发新生。

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是“校镇共建”机制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抓手。它导入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吴林坤副教授等科研团队,围绕水稻品种筛选、再生稻种植、节水灌溉等开展创新探索,为仙游北部山区打造新的“再生稻+冬季作物”种植模式。2023年在游洋村开展的再生稻优良品种试验,第一季干谷平均亩产为724公斤,相较仙游县传统干谷亩产500公斤左右,增产40%以上。在石苍乡五湖生态农场开展的山地梯田节水抗旱再生稻新品种试验,一种两收亩产达825公斤,为山区水稻种植趟出新路。

在钟山镇廊桥村,记者看到成片种植的优质再生稻,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蒋吕洲介绍说,它们一种两收,亩产量超800公斤,目前一个一种4年8收的新品种也正在试验。在南兴村,记者遇到厦门大学化学博士、辉瑞公司退休专家朱爱明,她主要研究“环保酵素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以废弃水果、蔬菜为原料经发酵生产环保酵素,用以替代农药和部分化肥,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循环农业生态梦。她说:“使用环保酵素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让仙游山清水秀永驻。”钟山镇党委书记黄龙锋说,该镇地处莆田母亲河木兰溪上游,是二级水源保护地,也是拥有2.7万亩农田的农业大镇,通过“校镇共建”引入高校专家团队,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养殖、庭院经济以及电商产业等,有效减少污染、保护水源。

度尾镇是著名的文旦柚之乡,但也面临土壤酸化、面源污染和果品木质化、裂果等问题,近年来引入福建农林大学廖红等专家团队,成功开发三种改土文旦柚专用有机肥,缓解土壤酸化,有效解决文旦柚木质化及土壤板结问题,减肥减药又降本。2023年全镇文旦柚产值增长60%,裂果率控制在20%以内,柚农人均增收7500元。

  林文雄教授在指导再生稻生产。

 “校镇共建”探索出“1+2+N”机制

仙游县为何要搭建“校镇共建”平台?县委书记吴文恩说,仙游县是12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莆田粮仓,七山一水两分田,各种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科技等在这里作为空间很大,但乡村缺人才、技术。高校是座“金矿”,看你怎么挖掘、挖什么。仙游籍、莆田籍教授专家为数众多,可资利用,所以就想到与高校签约,建立“校镇共建、结对合作”机制,引进高校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和场景。仙游县与各高校共建签约期为5年。

目前,仙游各地已精准对接福建农林大学农林和茶叶专业、福州大学新能源和规划设计专业、华侨大学电商专业、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闽江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莆田学院教育医疗专业等优势资源,助力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文旅提升、人才培训等,取得一定成效。

  生态养鸡。

吴文恩把“校镇共建”概括为“1+2+N”。“1”就是建设一个基地。参加共建的每个乡镇利用闲置学校、旧村部等闲置资产,将其改造提升为各高校实习实创及为镇村干部、新型农民提供培训的基地,同时也是集吃、住、办公等于一体的人才公寓,为引入高校师生团队提供物质保障。目前总共改造建设11个基地,总投资2145万元。

“2”就是主抓2项规划,即编制能落地的村庄规划和接地气的产业规划。一年来,许多高校师生驻扎在基地,深入乡村农户,用脚丈量大地,开展村庄、田野调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目前已完成村庄、产业规划105个。

“N”就是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多维创新,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帮助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吴文恩表示,通过共建要培育“五名”即名支书、名村庄、名企业、名产品、名村CEO,力争实现“三增”即乡村常住人口增长、村民增收、村财增长。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

审核:陈良强

责编:陈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