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我们“观象授时”,
圆觉寺塔顶的相风铜乌,八百载风雨兼程,日复一日,随风而动。
我们“记录天命”,
蟹状星云历经千年变迁,仍在回应我们的守望与探寻。
我们“勤思善做”,
从广袤原野中精选稻米种子,滋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
我们“敏而好学”,
3.1415926的数字铭记于心,见证了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
我们“精益求精”,
都江堰两千年平稳运行,彰显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我国古代自然科学遗产丰富,沟通文理,贯通中西,融合古今,促进学科交叉。它们不仅是博物馆的摆件,或是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而是融入我们民族血脉中的创新之光。
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联合科技日报,从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农业、水利和气象五方面,展现中华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与技术突破的系列视频栏目《俯仰之间》正式与大家见面了!
其中《中国古代天文》《中国古代算术》《中国古代气象》《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农业》五条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趣味的表述,让大家能快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
此外,为了让大家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栏目中还特别设置了5个互动实验环节《立竿见影》《运筹帷幄》《才高八斗》《水涨船高》《风起云涌》,可以让大家共同去尝试这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去感受古人在解决问题中所倾注的巧思。
如果以上内容还不足以满足充满好奇心的你,栏目还特别邀请了五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多元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我国古代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让你轻松领略我国古代科技的无限魅力。
《6000年来,我们一直做这件事》
邀请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带领观众探索古人观星的神秘世界;
《“低调”的中国数学》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园园介绍了古人参加数学考试的情形,以及那些令人惊叹的数学成就;
《在这件事上,我们是有点天赋的》
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青年研究员杜新豪聊聊你不知道的关于种地的那些事儿;
《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河》
邀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深入剖析中国人治水的历史与文化;
《藏在甲骨文中的“气象万千”》
来自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骁解读甲骨文中记录的天气现象,展示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预测气候。
虽然我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四大发明早已闻名遐迩,但中国古人的科技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些科技成就瑰宝,去探索那些被时间深藏的智慧之光,感受古人的创新精神如何照亮现代科技不断前行发展的道路。
大家可登录科技日报客户端、科技日报微博、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视频号、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视频号观看完整栏目内容。也可参与微博话题#被古代科技硬控的一天#互动,上传你的实验展示视频,和更多人分享你的实验乐趣!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
审核:邱延岗
责编:邱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