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在大湾区的珠海协作者中心,儿童们手持画笔,在白纸上绘出了“沸腾时代”的生态环境:“四个太阳”下的炎热森林、被海水倒灌的城市道路……
“大家知不知道夏天穿什么颜色最防晒?”四川彭州的“爸妈食堂”里,留守老人和残疾青年们对气候适应科普求知若渴。
镜头转向大西北——志愿者们在吐鲁番艾丁湖庄子小学的天台施工涂覆“白漆”,据说这种白色涂层能让师生们度过一个更清凉的夏季。
2024年7月到10月底,“荫凉益夏”降温公益行动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清凉之风。一群来自大湾区的科技企业、社会企业和高校的“清凉公益使者”们,怀抱推动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积极响应国家“3060”双碳战略。他们带着技术降温与公益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开启了跨越4000多公里的全国征途,为多地域、多年龄段的脆弱人群提供支持,促进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气候适应社会”做出实践探索。
世界进入“沸腾时代”,我们怎么办?
当前,孩子们画笔下的“沸腾时代”已成为现实,且愈演愈烈: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9月宣布,2024年夏天(6月—8月)为史上最热夏天。数据显示,今年夏天全球的平均气温比1991年—2020年同期的平均水平高出0.69℃,超过了去年同期创下的纪录。
(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统计图)
而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不仅引发热射病、死亡等极端事件,更易加剧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病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等基础病情。尤其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健康脆弱性人群,将备受身心煎熬。
另一方面,高温炙烤下,人们只得更依赖空调环境。空调制冷产生的碳排放和废热使城市进一步变暖,加剧全球变暖的恶性循环。
一个结构性难题摆在人类面前:世界进入“沸腾时代”,我们怎么办?
宏观上,国家在2020年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从生态文明视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解决之道。紧接着2022年,国家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提出“建设气候适应社会”,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微观上,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响应国家政策,多方合作并行、互相促进,推动着这场基于命运共同体福祉的社会渐进性变革。由繁荫堂、创冷科技和旭柔计划联合发起的“荫凉益夏”,就是这样一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的民间先锋实验。
其先锋性在于:技术降温+公益创新的融合。由湾区科创企业创冷科技自研的无电制冷技术切入脆弱人群的高温风险,通过在建筑表面涂覆无电制冷涂层,改善社区居住环境;公益创新则紧扣新时代议题,调动多方公益力量,通过科普课堂、趣味互动等多形式落地,提升脆弱人群的气候适应能力,推动节能减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期待可以传递一份爱心,种下一颗气候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信念种子。”发起方繁荫堂秘书长刘安奇说道,“也期待‘荫凉益夏’为生态文明新视角下的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
可量化:降温数据凸显清凉效果
“今年夏天太热了,室内比往年高了六七摄氏度。”四川爸妈食堂负责人范女士有明显的体感,“过完了中秋,今年的桂花都还没开。”
数据显示,今年8月,四川74县站日最高气温在39℃以上,46县站在40℃以上,成为全国最热地区之一。
气温迅速攀升,带来的是用电负荷的飙升。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透露,8月21日,四川电网用电负荷最高达6797万千瓦,较去年增长近13%。
室内高温、室外高温、用电负荷,一串串数据令人惊心。“健康和经济难题的影响,让脆弱人群面临的这场高温炙烤来得更为猛烈。”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朱毅豪说道。
(技术灵感源自沙漠银蚁)
据悉,创冷科技团队从撒哈拉沙漠银蚁的独特毛发结构获得散热灵感,将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自研纳米材料可高效反射太阳光和中红外热辐射,实现无需外部电源和制冷剂的零耗能制冷。iPaint 无电制冷涂层正是“荫凉益夏”行动的公益技术产品。
自8月中旬到9月中旬,“荫凉益夏”在广东、中国香港、湖北、四川、新疆等地进行了定向帮扶,落实了iPaint 无电制冷涂层的公益涂覆工作。
经过近1-2个月的定期检测,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可喜的数据:
在大湾区,珠海协作者服务中心、广州怡乐社区文化艺术馆、广州麓湖家长荟分院三地经公益涂覆后,外表面温度降幅可达22.0-28.0℃不等,节电率达10%-21.48%不等。其中,香港深水埗汝州街三栋建筑物天台涂覆覆盖面积约420平方米,惠及46户居民,涂覆后将节约能源7,000kWh,减少6,000kg的碳排放,相当于为地球种树400棵。
(四川爸妈食堂涂覆区域)
(吐鲁番艾丁湖镇庄子小学涂覆区域)
在西南、西北区域,四川彭州市通济镇“爸妈食堂”的铁皮房屋顶完成涂覆,外表面温度大幅下降了26.1℃,内表面温度降低了18℃,预计每年节省电量4797kwh,节电率19.99%。吐鲁番艾丁湖镇庄子小学教学楼屋顶完成涂覆,使外表面温度降低了26.5℃,内表面温度下降了8.6℃,预计每年节省电量9350kwh,节电率24.8%。
据技术人员透露,iPaint 无电制冷涂层的使用寿命高达10年。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荫凉益夏”公益行动落地区域将长期受益,实实在在地改善脆弱人群的生活条件。
跨界融合:公益创新的新样板
如果说技术降温是“荫凉益夏”的核心支点,公益创新则是它的着力点所在。记者了解到,“荫凉益夏”第一批的7个国内项目紧扣韧性社区、乡村振兴、产业绿色发展等新时代议题实行定向帮扶。
1,助力韧性社区建设,种下“科技向善”梦想种子
城市的一处小风险,或将掀起惊涛骇浪。面对极端高温这一非传统安全挑战,增强城市韧性成为建设气候适应社会必须凝神应对的一道“必答题”。
“荫凉益夏”的方案是以社区为切入口,支持建立韧性城市的护城河。项目落在大湾区城市群的高密度住宅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等地。
作为国内首家扎根工业区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珠海协作者多年来从儿童、家庭、社区、社会四个维度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打造“四位一体”的儿童社区教育模式,让工业区流动儿童也能拥有优质的成长空间。据悉,珠海协作者机构中心的房子属于正常的水泥结构,两侧的房子是铁皮房,经公益涂覆后效果十分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起,珠海协作者服务中心已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下的困境流动人口生存境况。“极端高温会给流动人群带来工作安全、患病风险、家庭收入、情绪健康等问题。”中心常务统筹刘先生说道。改善居住环境,多渠道获取气候信息以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舒缓压力、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是当前人群的需求所在。
(珠海协作者服务中心活动现场)
针对人群需求,“荫凉益夏”珠海站的公益活动,除了为中心带来公益涂覆、实现降温节能外,还为工业区流动儿童带来一场气候知识科普、主题绘画活动。
刘先生告诉记者,“荫凉益夏”给中心打造了一个可视可感的降温空间样板,为中心接下来的气候适应、自然教育工作做好了铺垫。
更重要的是,“我们提倡‘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世界’的教育理念,‘荫凉益夏’种下了一个启蒙的教育种子。”他说到,“创冷科技创始团队的故事就是技术改变世界的案例,启发了孩子们为世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去做更多的创新与改变。”
2,见证乡村振兴华章,跨地域传播气候新知识
天台山上植被葱郁,景色优美;“爸妈食堂”里,年逾花甲的留守老人们笑容温暖;一片片乡村特色的露营地、民宿依山傍水而建……通济镇的乡村振兴篇章惊艳众人。
通济镇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是远近驰名的避暑区,但今年8月连续多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如何有效应对极端高温,缓解老人、孩童等脆弱人群的高温困境,已成为该地区进一步巩固发展乡村振兴的新任务。
(四川彭州市爸妈食堂活动现场)
“荫凉益夏”团队特联动通济镇圆通坝社区的老年助餐项目“爸妈食堂”——在过去的800天里,食堂已服务超7万名留守老人,为10多名残疾青年提供了工作岗位,是四川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
由于食堂的活动区采用板房结构,容易在高温环境下积聚热量,且尚未安装空调,导致室内温度升高,影响了老年人的用餐体验和参与活动的舒适度。降温公益行动从留守老人、残疾青年等脆弱人群的需求切入,落地了食堂屋顶涂覆,效果良好。同时亦发起一场公益慰问活动,得到彭州市政府、通济镇领导全程参与和支持。
气候适应工作坊中,志愿者们与留守老人们进行问答互动,轻松的氛围中传播有关日常防晒、中暑急救等气候适应类知识。
更有现场助残产品义卖环节,公益行动志愿者们解囊购买残疾青年制作的手工艺品。“手工产品全部卖光了,大家特别满足、自豪。”范女士回顾到,“青年们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提升。”
(吐鲁番高昌区艾丁湖庄子小学活动现场)
另一项目落在核心高温区新疆吐鲁番高昌区艾丁湖镇——作为中国大陆最低点,也是内陆最热的地区之一,夏季气温可高达50℃,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艾丁湖庄子小学的学生们迎来了“荫凉益夏”和支教小课堂,对气候变化与极端高温天气有了全面认知,并学到了气候适应的小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由“荫凉益夏”发起、多方公益机构及善心人士们筹措的爱心物资,包括400套全新桌椅、451件棉衣、1000册图书送达学校。“孩子们用上了新桌椅,教室里焕然一新。”学校负责人说道。
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四川、新疆两趟跨地域之行,侧重关注的是如何让乡村更加生态宜居。正如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国际及事务拓展)副院长、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曹之胤所言:“‘荫凉益夏’行动是一次跨越地域的爱心传递,用新型节能技术守护乡村生态,促进当地气候适应能力提升,助力国家低碳发展目标。”
3,跨界新型养老、智慧医疗,为产业绿色化赋能
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产业绿色化发展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气候适应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聚焦产业绿色化命题,“荫凉益夏”与不同产业板块展开跨界合作,在广州颐寿安养·麓湖家长荟、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等落地了公益项目。
以广州麓湖家长荟为例,项目团队为长者们定制策划了一场公益活动。现场设置互动实验环节,向长者们直观展示降温技术原理、产品的降温效果;同时,邀请到资深中医专家,现场为长者们讲解在炎热天气下的饮食妙招和养生小技巧。
(广州颐寿安养·麓湖家长荟活动现场)
在产业绿色化赋能这一方向中,“荫凉益夏”发起方之一的创冷科技充分体现出了企业的ESG基因。一方面,以创新技术赋能公益,展现了湾区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以公益为切入口,深入多产业赛道,为市场拓展、技术产品的迭代优化,打开了新窗口。以此,形成了商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多方赞誉:传递大爱的澎湃力量
“荫凉益夏”公益行动自开展以来,已赢得了受益方、地方领导、专家以及合作伙伴等各方的积极反馈。其对脆弱人群的关怀以及在技术应用和公益模式上的创新性,获得了广泛认可。
珠海协作者中心常务统筹刘先生告诉记者,改造后的服务中心很少开空调。“减少了电费,提升了工友、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节省下来的费用,我们会去购买一些图书,或者用于开展更多面向工业区家庭的服务。”他表示很期待与“荫凉益夏”持续合作,尤其是落地一些前沿技术、科普类的分享讲座,为孩子们打开视野、点亮梦想。
四川爸妈食堂范女士提及屋顶完成涂覆后,引来周边的民宿老板咨询产品体验和价格。“除了公益机构,民宿等场景也有降温需求。这个行动有很高的公益价值、社会价值,也能挖掘出商业价值空间。”她期待“荫凉益夏”行动持续做下去,每年覆盖几个城市或区域,点燃星星之火,影响更多的人投入到气候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中。
新疆站中,高昌区教育局、庄子村党支部和学校的代表们向“荫凉益夏”公益团队赠送了锦旗。高昌区教育局副局长苏娟表示:“公益行动为孩子们带来了实在的物资帮助和精神鼓励。未来,大家将把这份爱心化作动力,推动在地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有爱、有梦、有责任的下一代。”
(庄子小学的学生们为工作人员佩戴红领巾)
相关专家代表也对“荫凉益夏”行动的技术成果给予肯定。中建新疆建工技术中心主任陈向东参与了新疆站的公益活动,他告诉记者,无电制冷技术在应对极端高温和发展绿色建筑中极具潜力。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而“荫凉益夏”公益行动创新性地将科技创新与公益结合,是科技向善的体现与实践。
结语
在“3060”双碳目标下,“荫凉益夏”率先做出示范,汇聚社会各界向上向善的澎湃动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助共建,形成了绵亘不绝、生生不息的命运共同体。
庆幸看到如“荫凉益夏”公益行动这样的绿色革命,正在全国各地燃起星星之火。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在多方向善力量的推动下,向我们走来。
据行动发起方透露,接下来“荫凉益夏”将走出国门,在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落地公益项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可持续发展未来。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
审核:陈良强
责编:陈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