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写在前面
7月下旬,我跟济南总部的同事交流选题的时候,由热点事聊到热点地,“粤海街道”突然跃进我的脑海,也引起同事的兴趣。过去数年,粤海街道,名闻遐迩,有人戏称美国打压中国,中国派出一个粤海街道就够了,为什么是粤海街道?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诞生在深圳?它为什么从全国那么多街道中脱颖而出?
由此,粤海街道,正式入题。通过访谈多人,我尝试来个“粤海故事”系列,梳理一下粤海片区的发展历史。今天发出的,是此系列的第三篇。
华为早期的创业团队
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探究粤海片区的发展史,在上一篇里曾提到过,其实应该是探究深圳产业的发展史,更是一段深圳创新的发展史。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南岭博士在分享“深圳创新”时曾指出,深圳创新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政府并不是创新的主体,“但是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又很重要”。
那么,在深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
“政府的作用,在于不断地去解决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南岭一言以蔽之。
华为的诞生
南岭首先以华为为例。众所周知,华为最早是做交换机起家,是做贸易的。做着做着,华为发现那些交换机也可以自己生产出来,但当时国内通信领域的规章还不太明确,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偏紧,华为的产品销售遇到了困难。199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有一次来深圳视察,深圳市领导请他去华为看一看。一个民营企业能在高科技领域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他看后有些吃惊,就问华为还有什么困难?
华为告诉他,当时华为产品还不能顺畅进入国内市场,加上国内大城市的市场已经被西方大公司占了,只剩下县以下的空白市场。朱镕基当即指示主管部门解决……
于是,华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就此诞生。
事实上,那次朱镕基视察华为,不仅为华为开放了国内市场,还拉了处在资金困境中的华为一把,他当场表态:“你要什么条件我支持你,你资金紧张,给你解决3亿人民币贷款好不好?”
后来已知的事实是,任正非曾感慨,当年要不是朱镕基,华为早就倒闭了。
1998年拍摄的深圳高新区(马树华 摄)
放宽·放松·服务
南岭分析认为,从当年的华为,到后来的比亚迪、大疆无人机等,其实都是政府开放市场,让民营企业准入的体现。
回看深圳的产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国有企业是很小的,也没有太多的传统产业巨头,客观上就给民营企业的涌现带来了机遇。
南岭表示,过去在多个场合他曾提出一个观点,政府对产业的扶持,不是说给一点土地的优惠,给一点税收的优惠等等,实际上最根本的东西有三个:一个是市场准入,你的准入门槛高不高?你开的口子大不大?一个是监管问题,企业准入后,监管一定要适度放松。第三,是做好服务,不要老去骚扰企业。
“所以,准入放宽,监管放松,做好服务,是一个地方发展产业的不二法门。”
实际上,回看粤海片区以及高新区的发展,由于处于深圳要重点发展的地方,所以那个地方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比较充分。数十年下来,深圳解决了土地问题,解决了道路交通以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问题,让这片区域逐步成为创业的热土,成为创新的沃土。
“现在回看当年,深圳把那一块地方搞出来,创造一个环境,创造一个公共产品,让企业更好地在这里创业,更低的成本在这里运行。这是深圳当年做对的地方。”
2008年的粤海片区(马树华 摄)
小政府·大社会
曾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工作过、现与朋友下海创业的张林表示,实际上,粤海片区成为高新区以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太多想创业的人,那些自命不凡的人,那些想搏一把的人,从全国各地跑来深圳,来到深圳,首选的创业地点,无疑是粤海片区。
“所以高新区,特别是南山区,前前后后涌现出来几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一个情形必然是:大社会、小政府,政府面对那么多企业,怎么管得过来呢?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水养鱼,让企业做大,多交税……”
张林特别提到,高新区乃至南山区的科技政策,跟其他省市的制定和实施完全不一样。南山区不是关起门来做政策,而是把产业政策的制定委托给第三方,委托给政府智囊来做,邀请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参与……
南岭也表示,深圳的科技部门,相比全国其他地方,其运作机制也是不一样的。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局就不再养自己的科研单位,而是把科研经费发放给企业,鼓励企业去做强科研,现在看来,也是促进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壮大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华强北
微观基础的再造
说到民营企业在深圳的起步,南岭格外提到两个文件,一个是1986年的《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时任深圳市体改革办主任的徐景安,力主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个是1987年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我给它们的界定,就是微观基础的再造。”
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率先启动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让民营企业享受集体企业的待遇,这才出现当年一年注册上百家民营企业,很多科技人员纷纷“下海”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正式注册成立就是在1987年。任正非和几个人凑了21000元注册了华为,“要是没有那个文件,华为这些公司都没法注册,更别提有后面的发展……”
说到这里,南岭又提到,像外资入股,技术入股,突破当时政策的限制,实际上都是在深圳实现的突破,这就为后来深圳众多的科技人员进到产业,进到企业,开始创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尤其是九十年代深交所、创业板的推出,深圳迎来了资本市场,让太多的人和企业看到了机会,也抓住了机会,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和公司,也随之驶上快车道……
“所以回看过去40年来深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因素在推动,这里面有中央以及广东对深圳的支持,有历任深圳主政者的担当,在微观层面,有国内外来来往往的众多创业者,他们看中深圳的创业环境,前来深圳,下海创业……”南岭最后总结说。
责编:石慧
审核:田连锋
责编:田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