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陈俞印 报道
辽宁省盘锦市的韩秀增珍藏了自己家族中四代人的300多封家书。这些书信主要集中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记录了韩秀增的父亲、姑父、叔父、姐妹以及三个孩子的生活轨迹。在这些家书中,不仅有浓浓的牵挂与惦念,有关勤奋工作、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孝敬老人的叮嘱和教导亦随处可见,优良的家风一代代传承至今。
“我出生于1940年,爷爷1932年就去世了,我对他的印象一片空白,是一封家书让我真正了解爷爷。”韩秀增打开叠得整齐的家书,他的姑父刘树国是一位农村的私塾教师,为岳父(他的爷爷)撰写了一篇碑文,正是这封特殊的“家书”记录了爷爷读书从商的坎坷经历。透过这封“家书”,韩秀增可以想象爷爷拼搏向上、艰苦创业的一生。
韩秀增说,自己虽然未曾与爷爷见面,但爷爷传承下来的品质,无形中已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除了有关爷爷的记录,从其他亲人身上,韩秀增也时常感受到勤奋、友爱的品质。他回忆,姑父是一位私塾教师,姑姑虽目不识丁,但夫妻二人十分恩爱,家庭氛围很好。韩秀增的叔父是知识分子,经历了很多苦难,始终积极面对生活。韩秀增的父亲更是勤奋努力,通过自学成为一名中医,从旧社会走到新社会,不管日子好坏,始终坚持行医治病,60多年从未停歇。
“我们家在那时候应该算是小知识分子家庭,虽然职业不同,但人人都做到了勤奋工作、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这也是我父亲经常在信中提到的话。”韩秀增说。
韩秀增夫妻和三个孩子
“我响应党的号召,发挥老年中医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自己生命的余热,奉献给社会,我决定带病坚持上班。”这是1974年6月12日,韩秀增的父亲写来的一封信,当时他已74岁,虽身患疾病,仍决定返回工作岗位。信里写道,他每天走两里多路到医院,每天坚持工作半天,还收了4个徒弟,希望把自己的行医经验传给下一代。
1985年,韩秀增的大女儿韩飞雪考上北京邮电学院。开学不久,韩秀增在给大女儿的信中写道:祝女儿成为铁姑娘,有健康身体,钢铁意志,做一个有机敏头脑的生活强者。我们的友情会帮助你走向人生的道路,克服艰难险阻,在失败的时刻振作起精神,在跌倒的时刻鼓励你爬起来,在顺利的时刻更加谦虚谨慎、提高警惕……
从爷爷那一辈,到父亲、叔父和姑姑们,再到韩秀增自己成家立业、儿女长大成人,时代在飞速变化,每一代人的经历都十分不同,但写家书的习惯从未变过。韩秀增认为,在韩家,行孝树德是最重要的家风之一,每一代人用书信言传、用行为身教,子女后辈们耳濡目染,才得以传承至今。
韩秀增一家人合影。
在韩秀增心目中,父亲就特别孝顺。“那时候粮食不够吃,父亲在食堂吃饭,每月仅30斤口粮,每一顿饭省一口,一年之中积攒下30斤粮票,兑换了30斤大米。我当时正在上高二,自告奋勇,在冰天雪地中骑车400多里地,把粮食送到奶奶手里。父亲的一片孝心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当时就想,当父亲年老的时候,我将竭尽全力赡养父亲。”韩秀增说。
韩秀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翻阅一封封信件,一切都历历在目。
1986年,韩秀增将86岁的父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1988年,父亲身体状况不好,在给子女的信中透着悲观和消沉。韩秀增的大姐立即给父亲来信,鼓励父亲,战胜疾病。即便与父亲日夜相处,韩秀增也时常通过写信的方式,把想说的话、想鼓的劲儿都诉诸纸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鼓励父亲。
“过去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社会安稳,生活条件好,七八十岁的老人已不少见,我们希望您老能活到一百岁,到那时,我们国家和个人的生活都还能有更大的变化……”知道父亲是一位心中有国的人,韩秀增的大姐专门在信里写下这些话,鼓励父亲振作起来。
韩秀增给父亲写了10页信,鼓励父亲振作起来。
“现在爸爸能给我们写信,说明爸爸具备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爸爸正朝着恢复健康的大路前进!”“爸爸你要向自己的疾病作斗争,力争重返工作岗位,为人民作出新的贡献!”在韩秀增写给父亲的一封长达10页的信中,有很多像这样充满力量的话语。
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韩秀增的子女们也成长为懂得感恩、尊重体贴长辈的优秀年轻人。1985年起,韩秀增的三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孩子们外出求学,时常给爸爸、爷爷写信来表达关心。
“爷爷,想吃什么就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都希望您感觉到幸福,只要您高兴,他们什么都能做到。”韩秀增的大女儿韩飞雪在一封给爷爷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希望爷爷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不要寂寞,不要苦恼,多去户外活动活动,呼吸点新鲜空气,对身体可好了。”韩秀增的二女儿韩天雪在信中挂念爷爷的身体,反复叮咛。
如今,在韩秀增的大家庭中,亲人间的互相关心问候依然频繁,网络时代的一封封“家书”仍在传递,优良的家风也将继续传承。
责编:李云霞
审核:马震
责编: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