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听过“开盒挂人”吗?它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包括个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然后将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公开发布。
来源:央视新闻
近期,“百度副总裁女儿为追星‘开盒’”“被家暴16次女子遭‘开盒’”“网络安全博士带头‘开盒挂人’获刑”等事件,接连引发热议。
而普通人陈晨(化名)则因为在某网站评论区的一次小口角,卷入了“被开盒”的噩梦——起初,陈晨频繁接到来自不同定位的骚扰电话。后来,对方开始发送羞辱留言,并附带陈晨的个人照片,及其准确住址作为威胁。无奈之下,陈晨暂时退网并报了警。经历半个多月的担惊受怕后,这场事件以对方停手而告一段落。但至于对方究竟是谁,又是否受到了惩罚,陈晨至今无从得知。
“开盒”的野火,烧向了普通人
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口角冲突就“挂你”……近年来,“开盒”的野火正从明星及公众人物烧向普罗大众。
某企业职员刘乐(化名)就有过类似的遭遇。因为在游戏里发生争论,他的多个社交账户先后遭受诅咒“轰炸”。“朋友一起帮忙追溯才发现,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几个十来岁的小孩。”
刘乐觉得,这几个孩子很享受地挥舞着一把在他们自己看来很酷的、能够生杀予夺的“刀”。他不懂,这种伤害他人的手段孩子们是如何习得的。
而李琪(化名)的经历或许正好给出了答案。
19岁时,李琪因追星纠纷而遭到开盒,其照片被恶意处理,放在群里传播。多年后,她已经习惯把开盒作为一种回击恶意的方式。她觉得,只有这种“以暴制暴”的办法,才能威慑那些开盒者。但她也承认,受害者成为加害者,加害者又成为受害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知不觉间,李琪直接参与开盒的,已经有4人。其中有2人,是被李琪单方面开盒。
可令人恐惧的是,深度参与开盒的还远不止自尊感强但三观又尚未成型的未成年群体,近日央视新闻就曝光了一起“开盒挂人”的案例:一名网络信息工程专业、主攻网络安全的在读博士和另一名大三学生,仅因虚拟偶像之间的粉丝冲突,就对其他虚拟主播及其周边的人进行开盒、曝光、造谣。
央视新闻近期曝光的“开盒挂人”案例中,短短3个月,就有3000多人被“开盒”(来源:央视新闻)
据报道,两名被告人不仅对多名虚拟主播进行了“开盒”,还把这些主播的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曝光。如果这些被“开盒”主播的粉丝站出来反抗,这些粉丝、粉丝的家人朋友等都会成为二人“开盒”的对象。
短短几个月,被两人“开盒”的受害者多达3000余人。他们成立的聊天群组中有超过3万名群成员,这些成员对虚拟人物IP都有一定仇恨,相应地,这些隐私信息也被群成员扩散到其他平台上。
最令人害怕的则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只要搜索“开盒”“人肉”等关键词,就能发现不少包含隐晦话术的帖子。一些“黑话”如“cx”代表“普通查询”,可查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要素;“lm”表示“猎魔”,可进一步查询快递地址、车牌车主等。
“开盒”受害人陈晨有时候也会在社交平台读到其他人被开盒的经历。而令她不安的是,在一些帖子的评论区中,一些网友反而讨论起了“上哪可以开盒”的话题——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自称是为了讨债,有的则是对伴侣不信任,想查查伴侣的“秘密”。还有一名网友表示,他曾在求职时,接到一名“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劝其主动放弃。后经核实,这位掌握应聘者详细信息的所谓“工作人员”,其实是另一位开盒了其他人的应聘者。
“开盒挂人”蔓延,暗藏黑色“产业链”
“人肉开盒”事件时有发生,背后折射出信息安全等多重风险,甚至在网络上形成一条“开盒”黑色产业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指出,如果说以前的“人肉搜索”更多的是个人之间泄私愤,现在“开盒”乱象的背后,其实已经有了一条链条很长的黑灰产业链,形成了一套商业模式,前端成本也不高了,有些情况下,可能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目前“开盒”乱象,整个呈现出的是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
有些情况下,可能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来源:央视新闻)
据了解,一些黑灰产业从业者收集泄露的个人信息,搭建可供查询的数据库。这类数据库俗称“社工库”。
新华社记者在某境外社交平台检索“开盒”,发现多个相关公开群组,其中一个以“查人/社工”等为关键词的群组成员数近5000名。该群组的简介显示,仅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就可查询开房记录、名下资产、航班信息等;如仅提供手机号,亦可查询定位、快递和外卖地址、通话记录等。记者浏览群组页面看到,多个匿名用户频繁发布“人肉”广告帖,并附上境内外网络平台联系方式。
根据一个广告帖发布的QQ号,新华社记者与一名从业人员建立了联系。此人表示,提供手机号码,就可以查询全家户籍、工作单位、外卖地址、快递地址等,标价则为500元-1000元不等。他反复强调信息“保真”,但对信息来源三缄其口,表示这是“保密”内容。
央视新闻记者也在近日拨通了某事务所的电话,表示希望能获取他人的住址信息,对方同样说仅需要提供手机号即可,并开价1600元,甚至银行账户余额、车辆记录等敏感信息,他们同样可以提供。
那么如此庞大且详尽的个人信息又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刘晓春表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原因,既有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存量数据库的泄露,也有新信息的泄露,包括通过现场即时数据捕捉和搜寻而来。另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有可能是来自黑客索取,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的数据库叠加起来,或者进行‘碰撞’产生。还有一种可能是,某些单位、机构组织内部有‘内鬼’,否则怎么能够精准得到一些个人公共服务的数据?”
比如某视频网站用户塔塔,就在今年1月遭到了一次来自网站内部人员的开盒。
“我们在一个评论区发生冲突后,他多次强调自己能用工作职务搞我。”塔塔回忆道,对方爆出了他的详细IP地址。“后面更是强调让我打开网页端,说是已经毁了我的账号。”
某自称网站内部人员的用户,在聊天界面爆出塔塔使用该网站的详细信息(来源:潮新闻)
塔塔透露,对方所说的“毁账号”,是指在程序后门植入定向脚本,当用户打开网页端,页面就会显示“你的账号已经被封禁”字样,并自动删去账号中的动态和稿件。这意味着,该内部人员不仅可以查看用户的隐私信息,还能向指定的用户发动网络攻击。
据了解,接到举报后,该网站已联系塔塔,并承诺开除涉事员工。但塔塔心里已种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据CEATI联盟、数据安全事业部、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等多方发布的《2024中国政企机构数据安全风险研究报告》,2024年,奇安信威胁情报中心累计监测到境内政企机构数据泄露风险事件156起,至少299.5亿条各类数据存在泄露风险。数据在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上泄露的首要原因是内部人员泄露,占比32.3%;其次是合作伙伴泄露,占比23.7%;明确为外部攻击导致的数据泄露事件仅为5.0%。
若不幸被“开盒”,该如何应对?
日前,被家暴16次的女子小谢,因户口本、身份证、未成年孩子照片等信息被其他自媒体博主擅自公开,最终选择报警;受“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影响的几名受害者,也在计划集体维权。
经过3年多的时间,姚爽(化名)终于做好准备。她将要把一个曾经“开盒”她的人告上法庭。但律师曾提醒她,由于“开盒”多源自境外平台,要对立案、取证等难点做好心理准备。同时,有的“开盒”者并不会亲自下场,而是雇佣他人甚至是另一批境外用户来骚扰被害者,这也使得维权过程更为困难。
受过“开盒”骚扰的刘乐则更倾向于息事宁人,“不知道对方能做出什么事,只好退让。”
陈晨自从被“开盒”后,对手机等设备的使用更为谨慎。尽管已发生的数据泄露并不可逆,但她“想尽可能不泄露自己的最新信息”。
而风波之下,对于“开盒现象”的整治,也不断出现积极信号:
来源: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曝光的“开盒挂人”案例中的在读博士和大三学生,两人被法院认定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明确,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坚决取缔以“网络厕所”“开盒挂人”“拉踩引战”等为主题的账号、群组。
2024年,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1500余个提供“挂人”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相关违法线索已转公安机关。
2025年3月28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宣布联合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个人信息相关违法犯罪案件是系列行动治理重点之一,将聚焦网络借贷、求职招聘、教育、医疗等领域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通过暗网电报等境外渠道以及境内渠道违规售卖公民个人信息,以及个人信息泄露或被攻击窃取等违法犯罪案件开展治理……
同时,防止“人肉开盒”,企业和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等建议,平台可以优化举报机制,对涉隐私内容及时删除,并对违规账号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提升敏感词监测的精准度,及时清理不良言论。
奇安信安全专家裴智勇等则建议,相关平台在收集数据时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减少前端数据收集,从源头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对隐私数据要建立信息加密机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信息泄露事件,能够及时倒查。
而一旦遭遇网络暴力,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可以拨打12377。“12377,它既是一个电话,同时也是一个举报网站,是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一个受理机构。如果非常严重,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认为可能构成刑事案件或者是行政案件的话,可以到公安机关去报案。”
(海报新闻编辑 石慧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潮新闻、中国之声等)
责编:杨凯
审核:冯世娟
责编:冯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