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全国工业用油急若燃眉的时候,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了。从此,强劲的黑色油流注入到祖国各地,优美的《克拉玛依之歌》也回荡在大江南北。
高唱着“你是大西北的宝石”的赞歌,数万名建设者西出阳关,走进克拉玛依。他们在茫茫戈壁中艰苦创业,建起了全国第四大油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累计采出原油1.5亿吨,上缴利税150多亿元。曾经“没有草,没有水”,甚至连“鸟儿也不飞”的准噶尔盆地戈壁荒原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市。
1955年,石油大军开进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黑油山下打井找油,10月29日钻成黑油山第一号探井,测试出工业性油流,从而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1958年秋天,国务院批准成立克拉玛依市,油田开发建设随之展开。也就在这一年,作曲家吕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谱写了《克拉玛依之歌》。
开发建设大油田的号角召唤着全国人民,国务院组织13个部委和16个省市全力支援。到1958年底,克拉玛依探明了130平方公里的含油面积,获得了一亿多吨石油地质储量。当年正式投入开采后,即完全满足了新疆用油,次年第一车原油运往内地,开始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960年,克拉玛依采出原油166万吨,占到全国原油年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九,成为大庆油田发现以前我国最大的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初期,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广袤的戈壁滩上,没有一间房屋,职工宿舍全是帐篷和地窖,连工人的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也是在帐篷里做的。油区没有淡水,职工用水要从几十公里以外拉运,有时拉水的汽车出了故障,几天供应不上,只好用矿化度很高的咸水刷牙洗脸。油区远离农田绿洲,职工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常靠粉条和海带下饭。戈壁荒漠冬天奇寒,夏季酷热,自春至冬,狂风漫卷。然而,誓为祖国献石油的克拉玛依人,“飞沙走石不离岗,断水断粮不停钻”,硬是从地层深处牵出了滚滚油龙。
改革开放年代,克拉玛依追踪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使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稳步增长。八十年代开发建设了百口泉、红山嘴、乌尔禾、夏子街、火烧山和北三台等油田;九十年代又相继发现了彩南、陆南、石西、石南、小拐和玛湖等油田,油气勘探连年获得重大突破。
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了20个整装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建成了1000万吨年产能力,去年采出原油871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已不再是原来5.5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
随着油气资源的加快开发,克拉玛依石油炼制及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在新中国初期只有7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油田建起了拥有35套先进生产装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920万吨的三座石化总厂,石油化工产品已达218种,数十种被评为国家或省部级优质产品。现在,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擎天柱。
克拉玛依油田虽已步入勘探开发的不惑之年,但它并没有衰老,前景未可限量。
在13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盆地,发育着巨厚生油岩层,蕴藏着81.3亿吨油气资源。据专家评议,这里应是我国西部最有潜力的找油地区。油田总工程师赵立诚说,即使将过去44年的开发速度加快一倍,准噶尔盆地现有油气资源的开采期限,还可以延长100多年。也就是说,克拉玛依将在新世纪奉献更多的石油。
在即将跨进新世纪的门槛之时,克拉玛依人在准噶尔盆地的东南西北中,发现了五大油气富集区带,每个区带上都已探明和控制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型油气田,这使全盆地油气勘探格局呈现“日”字图形。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戴明梓比喻说:“日头正在升起,盆地遍开油花。”
准噶尔大油区的轮廓已经展现,克拉玛依人对找油前景充满信心,追求的目标更高:到明年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0亿吨,再过十年使探明储量增加到30亿吨,年产原油1500万吨,同时建成50亿方的天然气年产能力,从而解决我国石油工业资源接替的大问题。 新华社记者 王伯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