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50,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举行,卢奇等赶到现场为好友送别。古月7月2日23:09在广东三水突发心肌梗塞猝逝,享年68岁。 其实除古月外,还有不少演员在银幕和荧屏上以自己的方式扮演过不同特色的“毛泽东”。他们同古月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毛泽东”的形象更加亲切和饱满。 最深入人心的“毛泽东” ●古月 古月扮演“毛泽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形似”。确切地说早在发掘张克瑶之前,《西安事变》的导演就大胆起用了与主席酷似的非职业演员古月。因此1981年出品的《西安事变》成为古月的电影处女作,尽管片中“毛泽东”的戏分并不多,但古月一出场就让所有的观众为之惊叹。因为长得和主席酷似,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会碰到老百姓把他当成主席,给他写信、向他反映情况。《西安事变》之后,古月意识到仅仅依靠形象上的酷似是不够的,因此,他开始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也接触了许多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
走向幕后的“毛泽东” ●张克瑶 “毛主席”的形象在银幕上初现时,电影人在追求相貌和声音的相似上下了工夫,有着深厚舞台功底的张克瑶便成了当时饰演“毛泽东”的合适人选。张克瑶是原西安话剧院的演员,1976年首次在话剧《西安事变》中出演“毛泽东”,之后为了更好地诠释“毛主席”的形象,他曾经背着行囊,沿着毛泽东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走遍了整个陕北。但在成功地扮演了“毛泽东”的形象后,他却出人意料地走到了幕后,开始通过声音继续塑造“毛泽东”的形象。
银幕上最早的“毛泽东” ●于是之 多少年来,总是有观众发问:究竟谁是“毛泽东”的银幕首演者?答案是:北京人艺的杰出话剧艺术家于是之先生。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银幕的故事片中首次出现“毛泽东”艺术形象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河奔流》,扮演者就是于是之。于先生的经典之作是话剧《茶馆》,而塑造“毛泽东”形象是其从艺史上一次难忘的创作。
青春激荡的“毛泽东” ●王霙 当观众在思维定式中已经把古月等老一代演员与“毛泽东”画等号时,电影人开始了新的思考,他们渴望在银幕上呈现出更加鲜活、人性化的“毛泽东”。于是就有了激情澎湃、热血张扬的青年演员王霙的出现,他的崭露头角为多年来相对模式化的银幕“毛泽东”形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王霙原本是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从22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出演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毛泽东”后,王霙从梨园改行进入了电影圈,成为了一个专演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超越形神的“毛泽东” ● 唐国强 有着冒险精神的导演翟俊杰在电影《长征》中置多种异议于不顾,出人意料地起用了观众熟知的演员唐国强,加入到扮演“毛主席”的行列中,让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又一次实现了飞跃。其实,唐国强当初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时,就是作为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招收的,没想到却阴错阳差地因为扮演《孔雀公主》、《小花》等影片获得了“奶油小生”的称号。直到1996年的电影《长征》才让他终于圆了演领袖的梦想。业内有很多人评价,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形象超越了简单模仿的境界,实现了“演员从塑造出发,通过表演来把握角色”的高度。 (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