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和谐发展:青岛保税港区谱写对外开放新篇章

2010-10-22 15:2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青岛保税区作为孕育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摇篮,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近年来,青岛保税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区域自主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成为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生态环境好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被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评价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青岛保税区作为孕育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摇篮,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近年来,青岛保税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区域自主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成为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生态环境好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被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评价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2000年至2009十年间,全区累计完成生产总值386.3亿元,年均增长23.23 %;进出口总额164亿美元,年均增长31.51%;各项税收138.35亿元,年均增长42.3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使刚刚设立、正处在摸索阶段的青岛保税区面临着严峻考验。由于几次错失发展机遇,青岛保税区前期发展比较缓慢。到1999年底,已设立7年的青岛保税区实际利用外资、年进出口总额、年税收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落到全国15个保税区末位,被国家主管部门称为荒废了土地、荒废了功能、荒废了政策的“三荒区”。

  2000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决策,青岛保税区实行独立运作,迅速开启了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吸引了2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入驻,在全省率先建成“投资无费区”、“全程服务代理区”,在全国保税区率先通过ISO9001、ISO14001 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三认证,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名列前茅,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和山东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

  2000年以来,青岛保税区突出理念、思路、功能和体制创新,坚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寻突破,推动区域不断实现新跨越。创新发展思路。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运作模式建设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率先提出了实施区港联动、建设自由贸易港(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复开展试点运营;率先提出了开展区区联动,与省内十多个地区建立保税政策联动机制,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创新管理机制。采取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和黄牌警示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着眼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学习型团队,开展持续培训,先后选派百余名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狠抓环境优化建设,实施文化立区,强化亲情服务,培育区域精神,积极构建开放前沿特色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全省示范单位,发展环境日臻优化。

  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运行质量和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实现了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推进。实施科学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战略,初步培育形成以青岛软控、易邦生物、普什宝枫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以珠宝技术研究、刀具刃具设计、数字软件开发等为重点的创意产业集群,以吉母皮亚、爱世给尔、东邦贵石等为代表的贵金属加工集群,以马士基、中外运、日烟等大型跨国公司为带动的物流产业集群,以橡胶、棉花、矿权等国际商品交易市场为龙头,集化工品、农产品、油品、有色金属等交易于一体的高端市场集群。其中,青岛软控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青岛市第一家国家级民营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橡胶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胶交易中心;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推出的尿素品种中远期交易,填补了我国尿素电子交易的市场空白。为市场配套服务的棉花、轮胎、乳胶等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橡胶、塑料两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品检测中心。

  从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到高端市场建设、高端物流发展等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青岛保税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之路。十年来,作为课题发起者和推动者,青岛保税区一直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破除各项障碍,积极探索升级发展模式,并最终确定了以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临近港口转型升级为保税港区的方案,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按照特殊监管区域全面整合目标和保税区转型发展方向设立的保税港区。

  2008年9月7日,青岛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保税港区成功获批,掀开了青岛保税区发展史上华彩绚丽的一页,使青岛保税区再一次站到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青岛乃至山东的对外开放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