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11:18:00 我要评论
来源: 新华网云南频道基诺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民歌、舞蹈等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都极为丰富。长篇情歌“巴思”是基诺传统情歌的瑰宝。民间音乐有“格儿科儿”(唱调)、“牛儿科儿”(哭调)、“白勒科儿”(白腊泡调)“托科儿”(末丕调)等几种。民间舞蹈“厄扯咽”(即“大鼓舞”)是基诺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基诺区巴雅等七个乡及励旺补远乡;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又称为“司土啯”、“阿栖拉布啯”等。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在“特懋克”(打铁节)的三天节日活动中,以及祭鼓神(“司土拉”)的第一、二天晚上,都要跳厄扯咽。舞蹈没有大跳的动作,具有朴实,稳重,刚劲的风貌。
流传于基诺区巴卡等七个乡的习俗舞蹈“刹锅克”,唱词较为精炼,舞蹈以优雅、文静、整齐为特点(现已濒于失传);现在司土乡司土老寨尚保存有刹锅克的部分舞蹈场面。过去在刹锅克的活动中,由青年组织类似纠查队的“若科玛”维持现场秩序。活动的这一天,在新房里可以与往日情人接触怀旧,只能谈情不能纵欲;夫妻之间虽说互不干涉,但如有越轨的苗头,马上就被“若科玛”遣送回家。现在已不存在这些情况了。
基诺族的少年儿童从小就得到民间歌舞的熏陶。根据年龄及活动内容,凡五至十二岁的孩子,均要参加类似幼儿园的组织“诺栽尼柯”,主要是在寨子中心游戏玩耍及唱歌跳舞。儿童舞蹈有“雀罗起戈雀罗”,“勒利锅勒泼”,“牙莫追追”等。十三岁至婚前的青少年每天晚上都要到公房(“尼高佐”)里纺线、歌舞娱乐,但不能在公房里谈情说爱。舞蹈“竹骨能”是在公房外面大场子上进行的歌舞,他(她)们在舞蹈中可以放开歌喉高唱,也可以娓娓细语。基诺族每个乡、村几乎都有青少年歌舞,舞蹈形式多种多样,舞姿活泼大方,多以裁歌载舞形式进行,一般无伴奏。
基诺族自古有重丧事和以舞送葬的习俗,他们确信用欢乐的歌舞来为死人送行是十分必要的。基诺族在丧葬礼俗中形成了一套舞蹈程式,主要有“遮克追”、“打克锅”、“阿嫫松铁祭”、“托跻卡”、“司秋”、“司们”等。丧葬祭把舞分为只舞不唱和边唱边舞两种,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队形以围圆圈最常见。舞蹈的特点是庄严肃穆较为深沉。舞蹈动作多以脚的律动为主,手部有简单的动作,不甚突出。少数舞蹈,如阿嫫松铁祭,头戴笋壳面具,手执道具舞动。舞蹈中用动人的歌词,委婉的音乐来表达他们悲切的感情。音乐多为杆击乐,从它的伴奏里可以看出古老杆乐的痕迹。
“跳笙”据基诺族老艺人讲“是老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基诺语中无“笙”,舞蹈时的歌词亦不唱基诺语。据说跳笙是大批内地茶商和马帮前来基诺山做生意时传入的,年代并不太远。舞蹈时用小三弦伴奏,唱词内容一般即兴而作,跳舞时跟随弦(即弹弦师傅)围圆环舞,有简单队形变化。舞蹈主要有“合脚笙”、“对脚笙”、“羊打架”、“摇头笙”、“叉挂笙”、“跳笙”等套路。跳笙深受基诺族人民喜爱,现在已是结婚喜宴,或过年节及平常晚上串寨时,都要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基诺族的民间舞蹈是基诺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客观反映,同基诺族发展历程和文化风俗等纵横交错在一起,有着古老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