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2 14:15:00 我要评论
刘为民 付雪晖 来源: 云南日报9月的怒江,峡谷两岸水稻金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群众正忙着收获地里的高产包谷和杂交水稻。两岸排布着一幢幢白色的石棉瓦新砖房,一条条蜿蜒而上的乡村公路上奔跑着汽车、拖拉机,几个怒族青年男女在老姆登千亩连片茶园前,唱起怒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歌《歌声飞出心窝窝》:“欢乐的短笛,欢乐的歌,歌声飞出心窝窝,丰收的粮食堆满仓,肥壮的牛羊盖满山,党的光辉照边疆,怒族人民心欢畅。”
匹河乡有怒族9300人。近年来,国家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帮扶政策和各种扶贫惠民举措,其中的茅草房改造安居工程,让怒江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告别了千百年来居住的“千脚落地”干栏式木板茅草屋,住进了清洁保暖的新居。仅在福贡县,国家就投入7200万元,为10207户贫困群众建盖了新房。记者沿着乡村公路来到老姆登村月亮田村民小组,只见沿公路两旁分布着74幢新盖的石棉瓦水泥砖房,在深山峡谷中显得异常醒目。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明光介绍,原来月亮田村家家都是茅草房,去年上级在这个村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每家给1200个空心砖,120片石棉瓦,1吨水泥,两扇钢门窗,帮助农民盖新房。全村老少高兴万分,都去山下抬砖背瓦,有技术的人砌墙架梁,很快全村74家都建起了新瓦房。后来月亮田村又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发给12吨水泥,全村群众投工投劳,到怒江边背沙子抬石头,把村道浇筑为水泥路,还建起了一个公共厕所和篮球场,县文化局又帮助建盖了村文化室,月亮田村变了样,山村农民过上了新生活。
来到村民赖容家,主人热情地抬来木凳,端上米酒,邀请记者参观他家的新瓦房。说起新房的好处,赖容说:“原来的茅草棚屋几年就会朽烂,隔几年就需要花钱出力翻建,全家几年的经济收入都花在翻建上,没有能力发展经济项目了。近几年,政府扶持我家种了7亩核桃、3亩茶叶,每年有2400多元的收入。建好新房后,我还想开办农家乐,加上养猪、种核桃的收入,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刚出月亮田村,记者就遇上了年轻的乡长李永杰。小伙子大学毕业,是怒族新一代知识型年轻干部。讲起匹河乡开展人畜饮水工程的事,李永杰兴致很高,他说,由于怒族群众都分散居住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上,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党委、政府把解决群众人畜饮水工程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项目,每年集中力量解决2个村。原来饮水最困难的托坪村,68户群众居住在陡如刀背的山梁上,吃水要攀岩附壁爬行一小时。李永杰带着工程人员爬山攀岩,终于在山顶石崖下找到一个泉眼,用3000米胶管把泉水引进村。通水当天,全村杀猪宰羊、唱歌起舞,像过节一样热闹。
匹河乡近年来还大力建设产业化农业,发展特色经济,现代农业的新风吹进了怒江峡谷。省级名牌产品“老姆登生态茶”就产自这里,1800亩茶园连山连片。配合怒江百万亩林果、百万头商品畜基地建设,匹河群众种植核桃1200亩、草果600亩,扶持养殖大户192户。
匹河是歌舞之乡,记者离开匹河时,山寨的篝火正红、舞步正酣,怒族民歌《歌声飞出心窝窝》响彻怒江两岸。
【记者手记】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高山峡谷的阻碍,怒族群众居住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却步不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怒族群众乐于接受山外的新思想、新名词、新机制、新科技,发展创新、和谐团结、开放学习成为他们的新追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怒族人民正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刘为民 付雪晖 文/图 (云南日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