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济南经济广播:刘三姐的家乡歌成海

2011-12-01 21:07: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我前天的时候是到了罗城仫佬族,从仫佬族离开之后,昨天下午就来到了宜州,翠罗城到宜州就比较近,但是还没有到宜州县城的时候,当地的文化旅游体育局,他们一些领导就在半路上等我,因为从罗城到宜州的半路上有一个刘三姐乡。
  施晓亮: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是在著名的歌仙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和大家连线直播。
    主持人:特别巧,今天早上我们第一个小时的嘉宾也给我们现场唱了一个刘三姐的歌。我相信大家对刘三姐从孩提时代就特别特别的熟悉,所以我们也期待着晓亮能给我们带来歌仙故乡的一些故事和精彩。在宜州晓亮都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或者是什么样的风景呢?
    施晓亮:我前天的时候是到了罗城仫佬族,从仫佬族离开之后,昨天下午就来到了宜州,翠罗城到宜州就比较近,但是还没有到宜州县城的时候,当地的文化旅游体育局,他们一些领导就在半路上等我,因为从罗城到宜州的半路上有一个刘三姐乡。十年前我去采访的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大约是在三四年前,是出于旅游品牌,刘三姐这个品牌大家都在打,他们就把这个乡改名改成刘三姐乡。刘三姐据说姥姥家就是这个乡的,有一个村叫下枧村,莫怀仁莫老爷也是这儿的,从小他是出生在罗城县,刘三姐是出生在罗城,但是她很小就来到姥姥家。以后出现了很多故事,阿牛哥、莫老爷他们对歌,以后有了民间的传说。昨天我到了之后,我九年前来过的,当时也是刚刚进行旅游开发,现在旅游比九年前就更好一些了,我说的好是在自然风光山水中产搀杂了很多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个民族文化主要是刘三姐。刘三姐的山歌在2006年就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从此之后当地对刘三姐的山歌更重视,每年有各种的比赛和评选歌王。除了歌王之外,他们随时随地,他们不叫赶集,叫赶圩。他们赶圩实际上也叫歌圩,整个的赶集上,不光是一种物质、商品的买卖,物品的交易,更多的是文化的集散,青年男女还是中老年的都在这边唱歌。你想我们要是在一个集市上,一些中老年人在那大声的唱歌,别人就会说有病吗,神经不好。而在这个地方,整个的所有的男女老少,从小孩到老人,他们都唱歌,有各种的曲调。当然有很多种的形式,有壮话、有广西白话的、还有粤语、闽南话都会有,他们都在这唱山歌。他们的山歌,评选歌王并不是说像我们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你唱了什么,有评委打分,你唱的音色怎么美怎么好听,他并不是以这个为标准,当然也有评委。他们主要是以你的智慧和你的应变能力,无论是一个什么话题,全都用歌来唱出来没有固定的歌词,全都是即兴发挥,可以一点不夸张的说,在一两秒内,真正像电影上刘三姐那样,你来我往,你唱一首歌,你无论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那边就立刻用歌声来回答,就看到你的智慧、你的应变能力,能不能得到当地现场的很多听众,他们的耳朵都是很刁钻,他们觉得你这个歌,用歌来答问,特别智慧、特别妙语连珠的,他们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就会吹口哨、吹木叶,然后评委打分,根据现场的反应,就会评选。县里的歌王是一星的,市里的歌王是二星的,达到广西自治区的歌王的水平就是三星,三星的歌王当年我来采访的是有三十多个,整个宜州市就占了14个。因为唱歌的水平都这么高,然后编顺口溜、编这种押韵的俏皮话就是张口就来。叫广西歌王几十个,宜州歌王凑一桌。你看宜州的歌王就特别特别的多。现在九年之后,我听说广西的歌王是接近60个,歌王是有正规的组织专门评选的,每年都会有比赛评比的。宜州这边歌王占整个广西自治区的三分之一还多。他们现在歌王有20个,昨晚上其中有一个文化体育局的副局长,一个非常漂亮的一个大妹子,她和我讲,提到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是,有一个大学生从五六岁的时候就表现出特别的智慧来,他就经常能够上台和各个级别的歌王对歌,从来没有败过,现在他已经到四川内江大学去图书,但是宜州市有什么歌比赛的活动都会叫他回来,只是现在还没评他为歌王,觉得他的年龄太小,资历还不够深。但是很多歌王都愿意甘拜下风,都愿意评他为歌王,所以说这个地方,当年我写的文章的题目就是《壮乡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个地方你用歌海来形容是一点都不夸张,今天上午我们去到刘三姐故里的景区,采访完之后会到宾馆的半路上,我们看到一个小广场,这个小广场有一棵大榕树,而这个大榕树下有唱歌的、跳舞的,很多的人,拉着各种的乐器然后有的架着便携式的音箱,然后旁若无人,在我们听来是很嘈杂的,相互都影响,但是他们就觉得旁若无人的,我该唱什么唱什么,一个一个的团体,三步一岗,五步一堆的都在唱自己的歌。据介绍,整个宜州市的歌舞团队有48个,这些都是比较正规的,就是好几十个人、上百人都能搭一台戏,都能正规演出的,这些是经过注册的,是48个。而这种零零散散的三五成群、七八成队的这些,就更不用说了,整个这边的民族文化的底子还是非常深厚的。一个民族文化怎么传承,现在的拜师学艺,拜个李双江、宋祖英,你可能半年都见不到他一回,你怎么学呢?徒有其名,徒有师徒之名。而他们这边呢,小孩都在襁褓中,大人就一边在榕树下唱歌,襁褓中的小孩就在这种歌声中长大。小孩小的时候,可能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有这种唱歌的比赛,就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染的熏陶中长大的,所以说什么变声期,又是什么美学的教育,识不识乐谱,这都不重要了,从小就会,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叫歌养心、饭养身,你吃饭是为了活着,而唱歌是为了活得更好。这边的人生活的品质这种生活的质量,还有人的美学的熏陶、艺术的陶醉,并不是像我们那边,济南那边还得专门组织,有个什么活动,人家这边根本不用,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比吃饭还要频繁,你吃饭顶多一天吃三顿,而他们唱歌一天都限次数。
    主持人:甚至平时的时候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不唱歌。
    施晓亮:对。九年前我来采访的时候,正好那年的春节晚会,那年的赵丽蓉的小品叫《追星族》,赵丽蓉扮演的奶奶就不明白孙女是追星族,她说你什么族,孙女说追星族。她说追星族是什么族,孙女说喜欢唱歌的那个族。她说是刘三姐的那个族啊。所以说壮族,我说了这么多,今天还没介绍壮族。壮族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现在仅次于汉族,是第二大民族,1800多万,其中有1700多万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说遍布整个广西,就像藏族遍布整个西藏青海一样。特别是广西的西部、贵西、贵南地方,壮族就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很难说哪个地方的壮族有代表性,比如说我们前面过的采访,我说长发红瑶,因为时间比较短,就没法再接着说,其实和他们生活在一块的还有一个金竹壮,在龙脊梯田下面,上面还有一个叫白衣壮,后面还有黑衣壮,这些支系、部落比较多。下一步我到百色之后,有几个县,黑衣壮是非常有特色,包括我们说的抛绣球,这个大家都在电影中、文学作品中都看到过,其实它并不是汉族的传统,而是壮族发明的,是黑衣壮发明的。通过抛绣球、高台抛绣球挑选女婿,这种男女之间爱情的一种联姻的手段,里面有非常多的浪漫和传奇都在里面,我们一路上行色匆匆看到的只是一些很表面、很表面、很浅显、很浅显的东西。我就想等今年这个活动搞完以后,明年消停下来,我什么都不干,钱可以不用赚。出来浸润在民族文化这种地区,所谓的花费其实也比较少,那么来到这个地方,我想更多的拍一些壮族的民俗,不仅是歌舞,很多很多的。我原来九年前没有采访过的,今天随时随地都有以外的收获,昨天我们本来是市里外办、接待办给我们安排好的吃饭的地方,但是宜州市的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分管文化的,比我小两岁,是一个很漂亮的一个美女局长,非要请我们到她家里去,去了之后,就发现她也并不是专门为我们这四个人设一个家宴,而是她请我们跟他们一块,她的一些朋友,这些朋友其实也是刚认识的,是下面一个叫青坛寨,也是一个壮族村寨,这个村寨特别有意思,他们每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这个传统在这个村已经传了上千年了,他们就会用草扎一个龙,来舞龙。舞完这个龙之后,就会烧掉,每年都有这样一个传统,正因为有这个传统,这个村子特别风调雨顺,他和周围几个村寨相比起来就比较富足、比较顺利,而且考入大学的人也特别多。文体局就想把这个民俗传统挖掘出来,好东西别你们自己玩儿,让更多的人看到。去年就挖掘整理出来,结果就是在整个县里进行民俗表演,特别受欢迎,青坛村的壮族朋友们,舞龙队的朋友们成了朋友,这个局长就会请他们来家里做客,而这些村民也毫不客气,就自己来了自己村寨的羊肉,池塘里捕捞出来的野生的鱼,各种菜,来到美女局长家里面。我觉得这种气氛就特别的好,他们讲每到九九重阳的时候,整个壮寨190多户,也不多,但是就会大庆三天,舞龙三天,每家每户放的鞭炮平均起来大概四五千块钱,有的竟然能放到上万块钱的鞭炮礼花,有祭祀有各种活动,听着就非常眼馋,明年就可以到九九重阳的时候,哪几个朋友有兴趣可以跟我一块来到这个地方。我现在就经过大碗喝酒之后,跟这些壮族朋友就成为好朋友了,他们都非常热情,因为这个龙不能事后展示,他每次舞完之后就会烧掉,这是一种风俗,每年九九重阳节之前,就再会扎一个草龙,再舞再烧,特别有意思。明年就准备来到这个再说。
    我昨天给你们传回壮族的一个歌去,你们是不是收到了?
    主持人:我们现在马上就要播出了,你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歌吧,晓亮?
    施晓亮:这首歌我刚才说到,广西壮镇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每一个小伙子姑娘都会唱歌,当你进到寨子之前,他们都会有拦路酒、拦门酒,在喝酒的同时,这些姑娘小伙都唱歌,这是唱的几首连唱,你们因为时间有限,也只能给大家挑一部分听,我就不说了。
    主持人:好的,谢谢晓亮,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晓亮给我们传回的这首刘三姐家乡的歌曲。如果大家关注晓亮的话,可以登录到大众网来看一下晓亮的视频和文字,还可以登录到晓亮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好的,谢谢晓亮,明天见。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